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本研究以我国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运动员为实验对象,通过实验设计有计划地对速度知觉、深度知觉、本体感觉、综合性知觉、平衡知觉进行专项知觉能力提高训练,对比分析实验前后不同性别运动员运动知觉能力的发展特点。研究表明:通过运动知觉能力训练,男运动员本体感觉和平衡知觉提高显著,女运动员本体感觉和速度知觉提高显著,实验前男运动员深度知觉和速度知觉好于女运动员,实验后男运动员本体感觉提高幅度大于女运动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12周的本体感觉训练对功能性踝关节不稳 (FAI)患者的恢复和促进效果,为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进行高效适合的康复训练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方法:采用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通过采集两组受试者 (本体感觉训练组和对照组)的静态、动态姿势稳定性指标和踝关节肌肉力量定量分析他们的姿势控制能力。结果:本体感觉训练后,静态、动态姿势稳定性和踝关节肌肉力量均得到了显著的提升。结论:与传统的力量训练相比,本体感觉训练具有较好的节奏感及趣味性,且更易开展;本体感觉训练更能均衡发展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患者的稳定性,显著提高本体感觉、中枢神经系统的调控能力,以及增强肌肉力量等,从而在整体上提高机体的姿势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康复在膝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本体感觉恢复中的作用。方法:将22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组(11例)和对照组(11例),对照组应用普通康复训练方法,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组应用普通康复训练方法加中医综合治疗。术后6个月进行患者双膝关节位置觉测定检查。结果:在被动角度重现测试中,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组患侧膝的总平均偏差为4.91±1.26°,健侧膝的总平均偏差为3.32±1.45°,双侧膝关节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患膝总平均偏差为5.09±1.26°,健侧膝的总平均偏差为3.63±1.66°,患侧膝的总平均偏差显著大于健侧(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膝关节本体感觉的恢复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8周常规康复处方和本体感觉加强处方训练对膝关节半月板术后患者本体感觉和等张功率的影响,科学指导膝关节半月板术后患者的临床康复训练。方法:25名半月板术后患者,依照均衡原则分为常规康复训练组(13人)和本体感觉加强训练组(12人),在常规康复训练(以肌力和关节活动度训练为主)和本体感觉加强训练(以本体感觉训练为主)不同时间点使用BIODEX PRO 3 SYS测定膝关节被动60°位置觉(术前和术后4、8周)及等张功率(术前和术后8周),使用X-SENS测定运动觉(术前和术后2、4、8周)。结果:处方实施4周后本体感觉明显加强,4~8周变化趋势最明显。8周不同处方训练后,本体感觉加强组患侧被动60°位置觉和运动觉60°、常规康复组患侧被动60°位置觉均有显著性加强(P0.01),不同处方训练对患侧被动60°位置觉和运动觉60°的影响有显著性差别(P0.01);常规康复训练和本体感觉加强训练均对患者患侧等张功率(伸/屈)有影响(P0.05),但不同处方训练对患侧等张功率(伸/屈)的影响无差异。结论:8周不同处方训练均能有效改善半月板术后患侧膝关节本体感觉功能;同常规康复训练处方相比,8周本体感觉加强训练处方能显著改变患侧本体感觉功能;8周不同处方训练后患侧等张功率(伸/屈)均有显著加强,与本体感觉功能加强有关,应加强本体感觉训练在半月板术后康复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使用不同频率的振动训练方法,对以下肢为主的篮球专项运动员进行8周分组训练,观察比较振动训练方法对本体感觉的作用效果。方法:受试对象选取相同专项、身高体重年龄相近、训练水平及年限接近的成年男性篮球运动员共27名,分为对照组、次高频(45 Hz)振动训练组、中低频(30 Hz)振动训练组等三组,测定不同频率振动训练前后实际膝关节(右侧)角度位置与目标位置之间的差值,之后进行组间和组内比较。结果:训练组的本体感觉强化训练方案与正常空白对照组相比较,膝关节位置觉呈显著性差异,且8周后采用次高频振动训练组比中低频振动训练组在本体感觉提高方面呈显著性差异,尤其在45°角度差异更明显。结论:1)两组不同频率的振动训练都使受试者膝关节本体感觉(关节位置觉)出现增强的效果。2)次高频(45 Hz)振动训练比中低频(30 Hz)振动训练对膝关节本体感觉提高的效果更显著,尤其在45°差异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身体功能训练对女子排球运动员的FMS测试和运动素质的效果影响。方法:选取北京交通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两支高水平女子排球运动员各10名为研究对象,随机选取一队作为实验组,另一队为对照组。在实验组运动员训练中增加为期12周的身体功能训练计划,前后对两队运动员进行FMS测试和运动素质评估。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女排运动员的FMS测试得分、专项运动素质得到显著性提高,专项技术动作得到进一步的完善,身体的协调性、稳定性和主观感觉显著增强。结论:实验证明了身体功能训练对女子排球运动员的有效性和合理性,为我国女排进一步科学化的体能训练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探索老年女性膝、踝关节位置觉衰退,导致跌倒的风险因素及改善手段。方法:根据跌倒史调查对29名65岁及以上的老年女性分组,并进行膝和踝关节运动位置觉、跌倒风险指数和站立行走能力的定量测试与统计分析。结果:与未跌倒者相比,有跌倒史的老年女性,其跌倒风险指数明显较高,膝关节主动、被动和踝关节被动位置觉的准确性显著较低;膝关节主动、踝关节被动位置觉准确性和站立行走测试能力呈显著正相关;此外,关节目标角度的重复练习呈现改善膝关节动作准确性的趋势。结论:老年女性下肢关节本体感觉能力衰退,尤其膝关节主动和被动、以及踝关节被动位置觉下降,是导致跌倒的重要风险因素;积极的适量负荷活动和结果反馈的目标角度关节屈伸练习可能是改善老年人下肢关节运动位置觉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
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对比实验等方法研究本体感受神经肌肉促进法(PNF牵张法)对机体平衡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训练第8周和第16周后,动、静态平衡能力均有较大幅度提高。停训4周后,实验组学生动、静态平衡能力下降。说明运用PNF牵张法有助于改善机体的平衡能力。  相似文献   

9.
为橄榄球运动员赛前的整合训练方法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实验法,将30位橄榄球运动员按照每组15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按照橄榄球传统训练方法进行训练,实验组按照整合训练方法进行训练。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组与对照组除肌肉力量训练负荷指标没有显著增长(P>0.05)以外,实验组在身体机能训练负荷和速度-力量训练负荷下指标的增长都具有显著性(P<0.05)。实验组橄榄球运动员的竞赛行为效果指标提高到中等水平,为26.9%,对照组橄榄球运动员的竞赛行为效果指标提高到14.0%。结论:整合训练方法促进了实验组橄榄球运动员训练成绩达到了最高水平,将实验组橄榄球运动员运动技术达到更完善的程度和提高到新的水平的时间效率降到了最小,并且能稳定地改善实验组橄榄球运动员竞赛行为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探索跆拳道有氧训练方式对男女童有氧适能的影响.将10-13岁男、女童各60名随机分为2组: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男、女童各30名,实验组进行以中低等强度有氧训练为主的运动素质与跆拳道专项技能相结合的训练,进行为20周,每周2次,每次60min,对照组在试验期间不参加任何系统体育活动,实验前后测试男女童肺活量指标及台阶指数.研究显示运动素质训练与跆拳道专项技能学习相结合的有氧训练能够大幅度提高男、女童的肺活量及台阶指数,性别之间并无显著差异,这种训练方式对增强呼吸及心血管系统机能具有更明显的效果.其训练为提高儿童的有氧适能,促进儿童身体健康发展提供有效方法与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循环抗阻训练对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等动肌力以及有氧工作能力的影响。方法:以在校非体育专项23名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进行8周循环抗阻训练,对照组不训练。训练前后,利用IsoMed2000等动肌力测试系统测试肩关节、腰腹、膝关节等部位等速肌力;利用CORTEX MetaMax-3B运动心肺功能测试仪测试最大摄氧量的变化。结果:1.通过8周循环抗阻训练,女大学生左右膝关节屈伸肌群等动肌力均显著高于训练前,腰腹伸肌群等动肌力极显著高于训练前,左右肩关节屈肌群等动肌力极显著高于训练前,右肩关节伸肌群等动肌力极显著高于训练前;2.通过8周循环抗阻训练,女大学生最大摄氧量绝对值、相对值以及最大摄氧量出现时间均极显著高于训练前。结论:通过8周循环抗阻训练,能提升女大学生有氧耐力,增加女大学生膝关节屈伸肌群、躯干伸肌群、左右肩关节屈肌群峰以及右肩关节伸肌群的力量。但躯干屈肌群和左肩关节伸肌群作用不明显,今后应用该套循环抗阻训练方案,应增加躯干伸肌群和左肩关节伸肌群锻炼动作。  相似文献   

12.
摘要:短跑是一项体能主导类速度性项目,主要由力量素质和速度素质为主导。尤其是力量素质训练对短跑运动员整个训练至关重要。其中核心区力量对发展短跑髋关节力量及提高身体平衡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通过专家问卷法、实验法等方法对北京体育大学竞技体育学院20名男子短跑专项学生进行12周不同力量训练的对比实验,期望寻找到短跑运动员核心区力量训练的具体安排。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60 m加速跑成绩略高于实验前,半蹲负重重量显著高于实验前,且与对照组实验后相比有显著差异。说明核心区力量训练法对短跑运动员的专项速度素质和力量素质都有提升,训练安排得当。  相似文献   

13.
水中运动疗法对骨性膝关节炎患者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了解水中运动疗法对骨性膝关节炎病人的疗效,选取骨性膝关节炎病人50例,分为运动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名.运动组采用水中运动疗法,对照组采用物理疗法.分别测量他们治疗前后的关节运动角度,并运用改良的日本外科协会的《膝关节功能评定表》对疗效进行评测,结果显示水中运动疗法与物理疗法相比,能显著缓解疼痛,改善膝关节功能.并对相关机理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4.
遵循运动处方原理和模式,以太极拳运动防治"肝肾阴虚证"高血压病为例,探讨其临床实效性,实验结果表明:1)16周实验后,实验组C-反应蛋白(CRP)浓度降低与实验前相比有差异。而对照组没有显著性变化。2)实验组收缩压较实验前有显著性降低,而舒张压有极其显著性降低。且实验前后收缩压、舒张压的差值与对照组相比,收缩压有显著差异,舒张压有极其显著性差异。3)运动后受试者感觉心情愉悦、平衡能力增强、头脑清醒、身体轻松、精力充沛、无不适感等情况,实验组为95.15%,对照组为76.08%,差异显著。受试者自觉失眠、多梦、头晕、耳鸣、乏力、烦燥等不适症状得到改善,其中实验组为90.33%,对照组为87.53%;实验组在医生指导下减少用药量,感觉轻松自如、精力充沛,自觉症状改善,血压呈下降和稳定状态,实验组无自觉症状者为41.68%,而对照组无自觉症状者为31.83%,有显著差异,表明太极拳运动处方防治高血压病效果显著,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摘要:目的:通过测试篮球运动员完成急停起跳动作的下肢生物力学指标,探讨膝关节损伤对下肢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影响。方法:以北京体育大学竞技体育学院102名篮球专项男学生为研究对象,应用Motion Analysis数字影像捕捉分析系统和Kistler三维测力台对受试者完成急停起跳动作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指标进行采集。结果:地面垂直反作用力首次峰值时刻,与无伤组相比,单侧损伤组健侧髋关节外展角增大(P<0.01);双侧损伤组髋关节屈角和内旋角及膝关节最大屈曲角均增大(P<0.05,P<0.05,P<0.01)。与单侧损伤组伤侧相比,健侧髋关节最大屈曲角减小(P<0.05)。与单侧损伤组健侧相比,双侧损伤组髋关节最大屈曲角增大(P<0.05)。与无伤组相比,单侧损伤组伤侧和双侧损伤组髋关节内收力矩增大(P<0.05,P<0.05);双侧损伤组踝关节跖屈力矩减小(P<0.05),内旋力矩增大(P<0.01)。与单侧损伤组伤侧相比,健侧髋关节由内收力矩转变为外展力矩(P<0.05)。与单侧损伤组健侧相比,双侧损伤组踝关节跖屈力矩减小(P<0.05),内旋力矩增大(P<0.05)。单侧损伤组伤侧地面垂直反作用力首次峰值小于无伤组(P<0.05)。结论:膝关节损伤后会出现代偿现象,具体表现为增大损伤腿髋关节内旋角和内收力矩,增大踝关节内旋力矩;增大健康腿髋关节外展角,髋关节由内收力矩转变为外展力矩。膝关节损伤后会减小地面垂直反作用力,增加髋关节和膝关节屈角,减小踝关节跖屈力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寻水下体能训练对耐力及大体重运动员身体机能的影响.方法:选取68名耐力及重竞技项目、球类项目大体重运动员随机分成水下体能训练组(实验组)与陆上常规体能训练组(对照组),分别进行12周的体能训练.实验结束,测试两组运动员的机能状态及相关血液指标.结果:实验组的最大摄氧量、背肌核心力量、下肢力量以及平衡能力等均优于对照组,生理生化指标两组比较变化不显著,且都在正常范围.结论:水下体能训练相对于陆上常规体能训练对耐力及大体重运动员身体机能发挥了良好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