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王昕 《现代语文》2006,(3):68-69
原欲(Libido),按照弗罗伊德的理解,就是人的基原欲望“爱的本能”。它蕴藏在“本我”中,是生命能量之源的核心力量,是人类生命活动最原始的内趋动力和终极原因。尽管弗罗伊德声称“原欲”是比“性欲”包含更广的生理机能——“爱的本能”,实际上,二在他那里并没有多大的区分。苏童在小说创作中表现了对原欲的敏感和迷恋,原欲成为他笔下的生命难以抗拒的生命动力,也构成了他的许多小说叙事的张力。苏童喜欢从生物学的角度出发,深入人的意识和潜意识层面,挖掘人的深层原欲。在苏童的笔下,原欲是控制不住的性欲冲动:是其它欲望未满足时的疯狂弥补行为;是受到压抑和扭曲的变态的性意识和性心理。苏童通过对生命的原欲的挖掘和传达来张扬其中包孕的生命意识,从中可以感知他对生命的热切关注和执追寻。  相似文献   

2.
纵观中国当代文坛,可谓流派繁多、思潮迭起,生命本体文学作为一种思潮也呈现了自己与众不同的特色,它以“生命意识的自觉”为起点,历经“生命本体的透视”、“生命精神的呼唤”、“生命原欲的展示”,发展到了“生命欲望的狂欢”。以客观的态度审视这一思潮的得失,可为当代文坛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对待人的欲望历来存在两种极端性选择:禁欲和贪欲,唯有节制才能使欲望道德化。节制就是对人的欲望加以自觉的理性控制,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要求。纵欲是对节制的一种反动,它使人丧失尊严,使人丧失远大理想目标,导致对他人满足欲望的伤害。节制的完成从个体发生而言要经过原欲阶段、续发原欲阶段和后原欲阶段。在当代中国享乐之风盛行之时,倡导节制美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语文学的历史性转向——言语生命动力学语文学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试图建构“言语生命动力学”语文学。主题词“言语生命”,意思是人的生命最本质的特性是“言语”;人的言语行为发生,源于人原始的生命冲动与言说欲求;以言语表现来证明生命的存在,是作为个体的人的“原欲”,也是人类这一物种的“原欲”。“言语生命”,作为我们认识语文教育与一切语文现象的基本出发点,是对传统语文教育价值观和方法论的颠覆和更新。  相似文献   

5.
格非的《人面桃花》中人物性格都具有原欲意义上的理想主义色彩。小说所表现出来的中国历史的风云激荡、古老乡村,包括家庭组织在内的溃败,都被织进了这张原欲之网。文章由三部分组成:一、自然欲望的原始冲动;二、“母性”和“女儿性”的缺失与回归;三、理想和自我的追寻。一、  相似文献   

6.
来自希腊神话和圣经等西方经典的原始场景,作为文化编码存在于西方许多作家的潜意识中,在他们笔下或被继承或被颠覆。运用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对尤金·奥尼尔的《榆树下的欲望》所体现的神话原型及圣经场景的投影和颠覆进行分析阐述,使我们对奥尼尔价值观和作品思想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现代心理学中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就在文学批评方面引起了非同小可的变革。“情结”概念出现在了文学批评中。艺术创作与“情结”本身就有着很微妙的关系,创作欲望的长期积累,潜意识中受压抑的、无法实现的“本我”即要求疏导。“原型”理论被引入到文学批评中。文学批评中关于“潜本文”的探讨。按照弗洛伊德的看法,当读者潜意识中的“原欲”和作家的“原欲”在幻觉世界中发生共鸣的时候,文学作品的强烈艺术效果就产生了。  相似文献   

8.
“第五代导演”的创作转型是在当前文化的“视觉转向”中完成的。“第五代”的影像从承载“生命欲望”向迎合“视觉欲望”的转化背后还存在着意识形态和文化身份的变迁,他们已经从精英文化的代表转换为大众电影产业中的首席工人。“第五代”的转型不仅仅是个人的选择,更是文化之手导演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木石前盟”是《红楼梦》中主人公宝黛爱情的重要依据,也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借以表现自己自由思想和文化情结的依托,其原型来自曾雪芹所在的民族满族的古老神话,来自于满族这一古老民族的文化记忆。从悠远的历史文化出发,“木石前盟”的原型呈现出满族原始先民对生命的热爱和创造生命的自豪,因而也使得小说中“木石前盟”的最后毁灭有了更为深刻的意义,体现了曹雪芹对于清朝政权和满族民族命运的深深忧虑和痛惜。  相似文献   

10.
《圣经》中的撒旦是恶魔的原型,这一原型在歌德的《浮士德》和巴尔扎克的《高老头》中得以“置换”和“变形”。磨非斯特和伏脱冷不仅体现了恶的本质属性,还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整合着作家的生命体验、思维方式、创作风格和审美理想,是一首色彩繁杂的“恶之花”。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两个方面剖析杰克·伦敦"狗的小说".其一,作者再三在狗的身上折射出狼的意象,表明作者有一种强烈的"狼的情结",作品中,狼的意象表现为强者和自由的象征;其二,作品描绘的奇异而精美的人狗之爱,其实质是作者强烈的生命渴求之艺术表达.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文学女性形象中的洛神原型及其现代重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洛神原型是情与欲的象征。这一原型主要源于原始宗教意识、女性生殖崇拜及阴阳哲学观。男女两性作家在回溯这一原型时,呈现出性别上的差异。男性本消解了洛神型女性在情感上的主体性和独立性;女性本则充分肯定洛神型女性原始生命力的冲动,还原女性之本能。  相似文献   

13.
明月是中国古典学中最为重要的题材和意象之一,它与边塞战乱、游子思归以及作的人生机遇等紧密相连,成为历代学永不磨灭的主题意象.诗歌中的月千姿百态、意蕴丰富;散中的月清新绮丽、平而不凡;诗赋中的月丰富多彩、优游闲雅;神话中的月离奇玄秘、变化多端.月的“盈亏轮回”、“可望而不可及”、“广寒高洁”等特性成为诗人、作家托物寄意、抒情言志的客体和叙事写实的题材,或直喻淡泊名利,或折射洁志高存等,给读以艺术的熏陶和思想的启迪.  相似文献   

14.
龙杰 《凯里学院学报》2008,26(5):129-131
北宋著名词人柳永的思想是矛盾的,较为复杂的,一方面,柳永渴望仕进,以求实现其人生理想,另一方面,他又长期混迹于坊曲,过着享乐的世俗生活,眼光向下,创作了大量俚语俗词。于是,仕进心理和市民心理交织着、矛盾着、主宰着柳永的一生。  相似文献   

15.
<正>Language and culture have very intimate relationship.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olinguistics,language is the verbal expression of culture,for a culture's language contains everything its speakers can think about and every way they have of thinking about things.In other words,there are always cultural elements behind the language phenomenon.National character,the concept  相似文献   

16.
王实甫《西厢记》的主角究竟是谁,历来颇有争议。特别是一些《西厢记》的改编本,出于演出需要更是随意改动原作的人物安排。本文作者从王实甫的创作原意、后来戏剧理论家的评点入手,认为王实甫《西厢记》的第一主角应为崔莺莺,第二主角为红娘,第三主角则是张生。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里黛玉悲泣葬花历来令观者印象深刻,难以忘怀,这除了个人、时代、社会根源使它悲剧意识浓厚外,更重要的是它所包含的极为隽永的审美内涵,由此生发、透射出的邈远、空阔、无限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里黛玉悲泣葬花历来令观者印象深刻,难以忘怀,这除了个人、时代、社会根源使它悲剧意识浓厚外,更重要的是它所包含的极为隽永的审美内涵,由此生发、透射出的邈远、空阔、无限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19.
北宋著名词人柳永的思想是矛盾的,较为复杂的,一方面,柳永渴望仕进,以求实现其人生理想,另一方面,他又长期混迹于坊曲,过着享乐的世俗生活,眼光向下,创作了大量俚语俗词。于是,仕进心理和市民心理交织着、矛盾着、主宰着柳永的一生。  相似文献   

20.
十字架上的神女──《茶花女》悲剧成因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希伯来文化和古希腊文化是欧洲文学的两个源流,他们在不断的冲突融合中形成了基督教文化。基督教文化将希伯来文化中的理性人本意识发挥到了极致,宗教人本意识诞生了。这种人本意识与古希腊文化中蕴含的世俗人本意识一起,在后世作家的创作思想和文学形象中有众多体现,或浅显或深隐。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小仲马笔下的悲剧人物马格丽特在不同生活状态下原欲和理性的 巨大作用,来表现人物在摆脱了原始欲望后理性的正确性,进而寻求一条自然欲求和社会道德律令能实现暂时和谐统一的中庸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