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教版高中教科书《中国近现代史·下册》有一幅“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内形势示意图”(教材第49页),图中黄河经山东入渤海,是东北流向。但是,黄河在1938年花园口决堤至1947年堵口复归故道期间应为东南流向,仔细分析此图所示均为1945年的历史内容,这显然是历史时空不符。一、黄河决口与复归故道的时间历史上黄河曾多次改道,自从1855年黄河改道经山东入渤海,一直保持东北流向。1938年5月,日军发动对徐州地区的进攻……6月,国民党政府下令在郑州花园口炸开黄河大堤,以洪水阻敌前进,掩护国民党军队的撤退。黄河遂由原来的东北流向改为东南流向,大部…  相似文献   

2.
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中国古代史》和《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有关地图表明黄河入海口在历史上有重大变迁。“我国旧石器时代人类遗址”图(P_2)标明黄河入海口在现今山东境内;“商朝形势”(P_5)、“春秋战国时期水利工程”(P_(15))、“西汉疆域”(P_(30))等图标明从商至西汉,河水(黄河)的入海口在现今河北境内;“东汉疆域”图(P_(32))标明河水(黄河)入海口在现今山东境内,一直延续到三国、隋、唐、五代十国、北宋时期,只是其名称在隋唐时正式标明为“黄河”。“宋金对峙形势示意”图(P_(109))标明,黄河夺淮水下游入海(在今江苏境内),一直延续到元、明、清前期;“太平天  相似文献   

3.
你知道黄河的入海口在哪个省市?A.天津B.河北C.山东如果你查一查现在的地图,就会选中答案C;如果查一查《中国近代现代史》的“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就会发现,那时的黄河入海口并不在山东一带。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河流也会“搬家”?  相似文献   

4.
北平与北京     
徐红岩 《历史学习》2005,(11):34-34
现行统一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中国古代史》(选修)全一册第125页中讲到:在朱棣打败建文帝后,“改元永乐,改北平为北京”,北京为京师。在现行统一高中历史教材人教版《中国近代现代史》(必修)下册第4页注释③中讲“1928年6月8日,北伐部队进入北京。21日,南京国民政府改直隶省为河北省,改北京为北平。”及88页中讲到的“改北平为北京”。北京这个名称是明朝才有的。洪武元年,明军攻入元大都,改大都路之名为北平府,朱元璋封他的第四个儿子朱棣为燕王,驻守北平。朱元璋死后,燕王朱棣为了争夺皇位向在位的明惠帝发难,结果是叔叔打败了侄子,“靖难…  相似文献   

5.
中学高中历史教材有《中国古代史》(全一册)、《中国近代现代史》(上)、《中国近代现代史》(下)、《世界近代现代史》(上)、《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共五册,教学内容多,时间性、逻辑性强,如复习方法不当,势必直接影响文科综合考试成绩,本人试从“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谈起,略述一二。  相似文献   

6.
人教社2003版《中国近现代史》上册第一章第五节有一幅“太平天国形势示意图”,图中在“黄河”后的括号内注有“1855年后”。教学中,有些学生不明白意思,曾拿课本来问我。  相似文献   

7.
人教社2003年高中《中国古代史》第64页有一幅《女史箴图》局部图(如右),上面的文字为:“出其言善,千里应之,苟违斯义,同衾以疑。”让人难以理解。翻阅资料,发现这是由于对图片截取不当造成的。  相似文献   

8.
问题解答     
问:黄河入口曾改过几次道,在什么时期、怎样改的?春秋时的济水是否即现代黄河入口的新河道?春秋时入海的故道在哪里?(广西周谷)答:自古黄河因缺乏水土保持,流泥特多,由潼关至郑州,河床坡度下降达八百尺,又遇汾、洛、渭诸水汇流,故下游时常泛滥,南北屡次改道,现仅谈其中的特别重大的改道。在公元前六○二年(固定王五年)黄河的入海口从北往南大徙,但仍流入渤海。公元前一三二年(汉武帝元光三年)黄河从濮阳瓠子口决溢,东南流经钜野,合泗水,注入淮河,东入东海。经过二十多年汉朝大规模调动军民把瓠子决口塞住,黄河又东北流入渤海。在西汉后期,黄河又经汴渠,  相似文献   

9.
从2006年开始,我省高考将实行“3+小综合”模式,高中历史学科将增加《世界近现代史》上下册和《中国古代史》选修课。而《中国古代史》是我省首次使用的新教材,与旧版教材相比有很大变化。如何认识新旧教材变化的特点,制定相应教学对策,这需要我们历史教师进行新的探索和尝试。  相似文献   

10.
林福秦 《历史学习》2006,(10):43-43
在现行教材人教版的《中国古代史》和《中国近代现代史》中,经常出现“东洋”、“西洋”、“南洋”和“北洋”这样一些历史地理概念,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对它们的含义及所指范围不甚清楚。本文对此加以简释,帮助学生理解。东洋:(1)元、明以今南海东部(约自东经110°以东)及其附近诸岛(今加里曼丹岛及菲律宾群岛等)为东洋。  相似文献   

11.
李约瑟为什么称沈括是『中国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教版高中《中国古代史》(选修)教材中讲到北宋名的科学家沈括及其作《梦溪笔谈》的时候,提到了英国学李约瑟给予了沈括和《梦溪、笔谈》极高的评价:李约瑟称沈括是“中国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但是在历史教学中,很多学生对此很不理解:这与教材的表述有一定的关系。因为教材中只是着重点出了沈括在天学方面的成就,  相似文献   

12.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高中《中国古代史》教材(全一册),有这样的表述:“约公元前2970年,禹建立夏朝”、“约公元前1600年,黄河下游的商部落,在首领汤的率领下,发兵讨桀,大败夏兵”、“约公元前1046年,双方在商都郊外牧野犀开激战”。这三个历史纪年是从何而来,是传世历史文献的记载,是出土文献的记载,还是近几年来考古发掘的新成果,  相似文献   

13.
桂俊 《历史学习》2006,(12):22-23
现行统一教材人教版高中《中国古代史》在叙述“两汉的政治经济制度特点”时,比较突出“汉承秦制”,许多教师在教学时也着重让学生掌握这个内容。实际上“汉承秦制”还应有“随时宜而改”。“汉承秦制”作为教学的基本知识点应该掌握,它主要体现在:第一,承袭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汉初的统治者吸取了秦暴政而亡的教训,采取了一系列“休养生息”的政策,使国家经济得以恢复与发展。人民生活  相似文献   

14.
2003年我国各省的高考,涉及到历史学科的试卷主要有三种类型:文科综合卷、文理综合卷和历史学科卷。其中,各种类型的试卷又有新课程版和旧课程版两种形式,其考试内容也分成新课程版和旧课程版两种。除文理综合卷只考高中必修内容《中国近代现代史》以外,文科综合卷和历史学科卷既考必修内容《中国近代现代史》,也考选修内容《中国古代史》和《世界近代现代史》。一、新课程版考试内容的变动与现行高中历史教材《中国古代史》(试验修订本·选修)、《中国近代现代史》(试验修订本·必修)和《世界近代现代史》(试验修订本·选修…  相似文献   

15.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中国近代现代史》(必修)下册是根据教育部2002年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在《中国近代现代史》(试验修订本·必修)下册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并于2004年3月在全国各高级中学高一年级中使用。新版历史教材与试验修订本(以下称“旧教材”)相比,做了大量的增删,体现了四个变化:一是删除了一些内容,使新版教材更具时代特色;二是增添了新的知识,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三是修正了文字说明;四是改一部分必修课为阅读课,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笔者现将新版教材四个…  相似文献   

16.
普通高级中学《中国古代史》选修教材(人教社2003版)第15页的《春秋战国时期水利工程图》中,把“关中”标注在周都城洛阳以南与韩交界处,我以为是一处明显的错误。“关中”最早称呼来自于战国时期,一般认为是渭河冲积平原一带,因为它地处函谷关以西、大散关以东、箫关以南、武关以北,四关之中而得名。在战国时,它是秦国的发源地,后来又是秦朝的统治中心,因而又叫秦中;秦汉以后关中称呼一直没变,现在它仍是陕西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带,陕西省也因此简称为“秦”。关中海拔约500米,因为它面积大而号称800里秦川。《中国古代疆域的变迁》…  相似文献   

17.
人教社2000年版高中《中国古代史》说:“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后又改族名为满洲。”2003版却改为:“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那么皇太极改族名在改国号之前还是之后呢? 《清太宗实录》卷25及《满文旧档》天聪九年十月十三日说:清天聪九年(1635年)十月十三日,太宗皇太极发布谕旨:“我国原有满洲、哈达、乌喇、辉发等名。向者无知之人,往往称为诸申。夫诸申之号乃席北超墨尔根之裔,实与我国无涉。我国建号满洲,统绪绵远,相传奕世。自今之后,一切人  相似文献   

18.
现行统一高中《中国古代史》在《秦朝的统治》一课中这样表述:“……经济方面。第一,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这里提出了秦朝田租的征收标准。按其表述根据史实,我们应怎么理解呢?  相似文献   

19.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中国古代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2页说:“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他(屈原)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中国大百科全书》(电子版)中也说:“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相似文献   

20.
人教社2003年版《中国古代史》第48页有一幅《导引图》(帛画部分),在教学中,学生经常问这是不是“五禽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