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统计比较了不同海拔梯度及不同地区西藏龙胆科植物属种数量。结果表明:海拔高度1500~4300米,西藏龙胆科植物属种数量随海拔升高不断增加,4300米以上则不断减少,4000米左右属种数量达到最多;西藏七个地区中,龙胆科植物属种数量在林芝地区分布最多,在阿里地区最少,龙胆科植物种的数量由多到少的地区依次为:林芝、日喀则、山南、昌都、拉萨、那曲、阿里。  相似文献   

2.
西藏哺乳动物属种数量随着海拔梯度的递增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在海拔3800~4000米左右属的数量最多,在海拔3600~4000米之间的种的数量最多。西藏哺乳动物分布由多及少的地区分别为林芝、昌都、山南、日喀则、那曲、阿里和拉萨。  相似文献   

3.
西藏油菜的生物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田间试验,用Shannon-Winener,Greerberg多样性指数和Pielal均匀度指数分析了西藏油菜的品种,表型,生境,垂直分布,地理分布的多样性,结果表明,西藏油菜的品种多样性十分丰富,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都较高,但不同生境,不同垂直高度及不同的地理范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海拔3500-4200米的西藏中西部地区集中了西藏93.81%的油菜品种,在海拔3500米以下地区,随着海拔的升高,品种数量渐趋增多,在海拔4200米以上地区,随着海拔的升高,品种数量逐渐减少,表现出西藏油菜品种丰富的多样性和相对集中性,同时,提出西藏中西部地可能是我国白菜型和芥菜型油菜起源地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陈传友 《资源科学》1981,3(4):45-51
一、简况 西藏自治区(以下简称西藏)下属昌都、山南、拉萨、那曲、日喀则、阿里6个地区,总面积为120.1万平方公里。西藏现有耕地约400万亩,其中拉萨地区占16%,昌都地区占26%,山南地区占14%,日喀则地区占38%,那曲地区占4痞%,阿里地区占2%。主要农作物有青稞、小麦、  相似文献   

5.
 1.我国及其邻近地区松杉类特有属,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南部、南部和西南 部,大约相当于我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的范围。其垂直分布一般在海拔100— 1800米之间,少数属可达2800米,但不逾越海拔3000米。 2.我国松杉类特有属分布地区的水热条件,大致为年平均温度在10℃-20℃之间,绝对最低温度为-6.3℃——11.3℃, 年降水量一般在2000毫米左右。土壤pH 4.0—5.5之间,呈酸性反应。 3.我国及其邻近地区松杉类特有属数约占全世界松杉类特有属数的37.5%,是世界上最丰富、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这些属的化石出现于晚白垩纪或第三纪时期。  因此,我国无疑是松杉类特有属的现代地理分布中心和保存中心。这对进一步研究松杉类植物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在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和自治区林业局的支持下,对全区黑熊生态学和资源状况进行了研究。根据西藏动物地理的实际,应用多种方法,对8种不同生境类型的密度和数量做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西藏黑熊分布于海拔4000m以下,分属31个县的所有林区,分布面积达351,192km^2,数量达14,062只(目前全区已不达50%,即7031)。西藏黑熊以食植物为主;本文对黑熊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其生态习性和密度做了研究和记录。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西藏茄科植物资源分布状况,此研究以《西藏植物志》为基础,结合最新的文献资料和标本信息对西藏茄科植物名录进行梳理和整理。结果表明西藏茄科植物分布共计18属46种(含1变种、1杂交种),其中野生植物34种(含1变种)、栽培植物12种(含1杂交种种),在《西藏植物志》基础上共增加茄科植物4属15种(含1变种、1杂交种),形成新的茄科植物名录。研究结果将为西藏茄科植物的引种、驯化、新品种培育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8.
为筛选适应内蒙古地区大风沙气候的景天科植物种源,进一步优化内蒙古园林绿化植物种类,对收集的松塔景天、八宝景天、北景天、三七景天、黄花德景天5个不同景天科植被种源进行大风、干旱(模拟风沙环境)胁迫处理,比较了胁迫后不同景天植物种源间的叶片水分流失量、叶子的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等属性的变化,并设计属性特征选择模型对几种景天科植物的抗干旱抗风沙性能进行筛选。结果表明不同种源的景天科植物防风固沙、水分流失速率和风侵受害有较大差距,种源"松塔景天"在叶片水分流失和光合速率等属性上表现出较大优势。结论认为相对其他指标,松塔景天是适合于内蒙古大风沙地区的最具栽培潜力的园林植物种源。  相似文献   

9.
文章针对已整理和修订的西藏野生兰科植物名录中89属336种兰科植物按照IUCN评价标准分为灭绝、野外灭绝、极危、濒危、易危、近危、无危和数据缺乏等8个等级。结果表明,西藏野生兰科植物中没有灭绝和野外灭绝的物种。其中,有3属3种为极危(CR),占总物种数的0.89%,分别为墨脱毛兰(Eria medogensis)、狭叶盆距兰(Gastrochilus linearifolius)和矮小独蒜兰(Pleione humilis)。处于濒危(EN)的有24属34种,占总物种数的10.1%;处于近危(NT)的有28属55种,占总物种数的16.1%;缺乏数据(DD)的有34属67种,占总物种数的17.9%;无危(LC)的有50属115种,占总物种数的34.2%;易危(VU)的有36属70种,占总种数的10.8%.其中,极危、濒危、易危、近危的物种主要集中分布在1500-3000 m海拔段内,分别占该海拔的85.7%、48.5%、59.3%和56.2%.濒危等级评价结果将为西藏野生兰科植物研究、保护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以米拉山区不同海拔的群落为对象,分析了群落特征和性质。对不同海拔的33块样地材料多样性指数分析结果表明:米拉山区共有种子植物71科304属728种。其中东坡分布有61科242属500种,西坡分布有62科231属456种。在米拉山区以季节性河滩地和山坡塌积地所组成的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明显高于坡地;以桦木为主的混交林的物种多样性指数高于其它群落。最低的是海拔较高的高山柳杜鹃灌丛,海拔较低的高山松林、高山栎林则处于中等水平,说明物种的多样性与所分布的海拔高度无明显差异;而与其生长的土壤、小气候形成的小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11.
2005年5月,在自治区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区广电局领导的直接关心支持下,西藏六地区(昌都、山南、那曲、林芝、日喀则、阿里)电视新闻上传系统建设项目开始启动。该项目建成后将改变各地区电视台长期以来用飞机、汽车运送新闻节目磁带的落后状态,对实现六地区当日新闻当日在西藏电视台编辑播出,向国内外观众及时、全面反映西藏各地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情况,真正体现新闻节目的时效性,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2.
西藏自治区和北京地区植物的花色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西藏植物志>和<北京植物志>中关于西藏和北京两个地区各种被子植物花特征的描述,结合对植物花色的野外实际调查,对西藏和北京两个地区所分布的所有植物以及乔木、灌木和草本等不同生活型的花色比例进行了统计.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90年代西藏自治区科委立项重点科研课题,对全区麝类资源生态学和资源状况进行了研究。根据西藏动物地理的实际,应用6种方法,对数量做了对比分析;对各种麝的生态学做了研究。结果表明:西藏分布有4种麝,分别为马麝、林麝、黑(褐)麝、喜马拉雅麝。麝资源的总储量约23万只左右(目前全区已不达50%,即11.5万只左右),栖息面积约18.3万km^2,平均密度为1.260只/km^2。麝在西藏地区的垂直分布幅度较大,从海拔5200m下降到海拔2000m左右。其中分布区密度较高的是海拔3000至4400m之间的亚高山针阔叶混交林及高山灌丛、多裸露砾石地带。西藏麝类食谱植物可达1740余种。  相似文献   

14.
调查色季拉山西坡方枝柏疏林不同海拔梯度的植物,研究物种组成、物种丰富度及重要值沿海拔梯度的变化。结果表明:(1)在调查的6个方枝柏疏林样地内,共有植物54种,分属于29科48属,其中乔木层2种分属2科2属,灌木层14种分属6科11属,草本层48种分属24科38属;(2)科数、属数、种数随海拔梯度变化均呈双峰曲线;(3)灌木层种数和海拔有显著的负相关性(P<0.05),草本层种数与总物种总数也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而乔木层种数、草本层种数、总物种总数与海拔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P>0.05);(4)随海拔的升高,乔木层树种的组成趋向单一化;灌木层在不同海拔带的方枝柏疏林内分别有明显不同的优势种;草本层在不同海拔高度中莎草科植物重要值最高,菊科植物重要值次之,其重要值均随海拔的升高呈下降趋势,草本层湿生植物与中湿生植物占绝对优势,方枝柏疏林群落表现出沼泽进程化趋势,方枝柏种群呈衰退型。  相似文献   

15.
基于可获得的统计数据,建立了西藏自治区区域农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对西藏7个地市农业综合竞争力进行科学的定量分析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西藏7个地市农业竞争力可以分为三类:拉萨、林芝和山南为一类;昌都和日喀则为一类;那曲和阿里为一类。为了解西藏各地市农业发展的实际水平提供客观依据,并提出相应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6.
西藏的农业慨况,中国科学院西藏综合考察队,科学出版社,1964。 西藏南部地区林业考察报告,中国科学院西藏综合考察队,科学出版社,1964。 西藏综合考察论文集,中国科学院西藏综合考察队,科学出版社,1964。 西藏那曲、日喀则、江孜地区畜牧业考察报告,中国科学院西藏综合考察队,科学出版社,1964。  相似文献   

17.
首次全面论述了全世界黄华属(豆科)植物地理。黄华属是豆科少数几个东亚-北美间断分布属之一。对黄华属5组21种的分布进行了分析,发现本属4个频度分布中心依次是:东亚地区(8种/3组,其中特有种4种),伊朗-土兰地区(7种/3组,其中特有种3种),落基山地区(7种/2组,均为特有种)及大西洋北美地区(3种/1组,均为特有种)。基于以下事实:在东亚地区存在本属最多的组与种;在此区可以见到黄华属系统发育系列;该属最原始的组种及最进化的组种也在该区出现等,可以认为东亚地区是该属的现代分布中心及分化中心。伊朗-土兰地区(中亚东部至喜马拉雅)及落基山地区所含种、组数仅次于东亚地区,而且多倍体现象多发生于这两区,因此可认为是本属的次生分布中心及分化中心。在此二地区,物种分化较活跃且复杂,先后描述了很多新种和变种,也曾进行过较多的归并处理。最近的分子生物学证据不断揭示,在这地区曾被归并的一些分类群存在着较大不同,从而提醒分类学家对年轻区系中物种分化较活跃的类群进行分类处理时,无论是建新分类群还是对某些类群进行归并,应持谨慎态度。作者根据黄华属植物的现代地理分布、形态演化趋势、现有的化石及地质历史资料,推测黄华属植物在中新世之前早已形成,并且在晚第三纪欧亚大陆与北美大陆失去陆地连接之前在两大陆已经存在,很可能是于早第三纪或晚白垩纪在劳亚古陆上起源于一个含羽扇豆生物碱的古槐成员。两大陆分离后,在不同的成种因子的影响下,形成了各自的演化格局:在亚洲,晚第三纪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古地中海消失及第四纪冰川作用引起的旱化、寒化,促进了该属植物的强烈分化;而在北美,第四纪的冰川作用及局部的山体隆起,可能是促进该属植物演化的主要动力。根据黄华属植物的系统演化趋势及原始类群的分布式样分析,东亚地区的中国-日本亚区可能是本属植物的原始类型中心。  相似文献   

18.
简讯     
《西藏科技》2011,(11):82
日喀则地区草原站建成全新草颗粒生产线日喀则地地区草原站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甘肃农业大学合作对我区植物和农副产品等可饲用资源进行挖掘,拓展饲草来源调研。在此基础上,区外专家以江苏拉萨合作开展青稞育种项目为积极贯彻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和习近平副主席出席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庆祝大会时的讲话  相似文献   

19.
焦育鑫 《百科知识》2009,(14):39-41
中国是世界上高原湿地和冰川最多的国家。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湖泊、沼泽和沼泽化草甸、河流湿地共有7.47万平方千米,大部分分布在西藏和青海。  相似文献   

20.
黄连素(小檗碱)是存在于黄连、黄柏、三棵针等植物的根、茎、树皮中的生物碱,在我国,约70%自然分布在云、贵、川.海拔1000米以上、光照通风较好地区最适宜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