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在马尔库塞看来,萨特把自由视为本体,难免失之抽象。正是由于这一理论局限,萨特的自由本体难以在社会存在中发挥作用。萨特也认识到了自己理论的不足,力图使自由本体与社会存在相统一,但在具体的运作中,萨特的自由本体处于重重难以克服的困难中,于是他又退回到抽象的自由本体去了。马尔库塞认为,只是在后期萨特才实现了他的理论的彻底转向  相似文献   

2.
萨特自由价值理论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萨特自由价值理论评析曹海玲19世纪末20世纪初,价值论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西方逐渐形成,此后,现代西方哲学各个主要流派无不对价值和价值理论有所构思,从而形成具有不同价值取向的价值理论。萨特的自由价值论在这方面作了独具特色的探索。今天看来,这一理论对我...  相似文献   

3.
“自由观”是萨特“人学”哲学的核心,萨特“自由观”的实质是主观唯心主义。分析萨特自由观的实质及其内在矛盾,不仅能充分认识到其主观唯心主义的实质和消极作用,而更主要的是只有通过对“困惑”的充分认识,才能抓住矛盾、认识缺陷,使我们从中得到有益的、丰富的现代启示。  相似文献   

4.
萨特:自由的神话到自由的悲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萨特的自由观一直存在着两种误解:一种来自正统的理论家们,他们认定萨特鼓吹不负责任的绝对自由,是道德虚无主义者;另一种来自激进的青年们,他们视萨特为精神导师,奉其自由观为人生指南。其实,萨特的“自由”既不象后者所想象的那般宽广和美妙,又不象前者所臆断的那般放任和恶劣。它并不意味着行动上的任性随欲、无法无天,而是意味着意志上的无条件自主选择。它要受到处境的各种限制。它总是与责任形影相随,而责任常常重大得使人陷入焦虑中。萨特自由观的要旨是鼓励人们尽职尽责地充分发挥实践主体性。  相似文献   

5.
有一种观点认为,萨特的自由选择必然导致人的不自由;萨特的自由观实际上是不自由观,这种观点是对萨特自由观的误解。萨特对于承担责任、烦恼、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以及“人是注定自由的”等问题的看法都是对自由即选择这一基本思想的表述和进一步展开。上述观点的种种理由都是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6.
自由问题是萨特哲学的中心问题,从前期的"绝对自由"到后期受到物质、社会条件限制的自由,萨特一生都在进行对自由的探索.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其前后期不同的自由思想来追寻萨特探索自由的足迹,并以此阐述萨特自由观的合理性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的自由观经历了从本体论的自由观向认识论的自由观的演变过程,对此演变过程进行梳理、分析、评价,并强调萨特的自由观最终未能给人们指出一条通向真正自由的道路。  相似文献   

8.
萨特"存在先于本质"的哲学思想决定了自由精神在其理论、创作中的重要意义.本文试图探讨萨特在存在主义文论中体现的自由主义倾向,主要求助于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里提出的"四要素"说,同时紧扣萨特的创作实践,从社会人生、作家、作品,读者四方面逐一谈起.最终得出结论:在萨特看似古奥晦涩、零散不堪的存在诗学作品中,隐藏着一条由"阻滞自由"到"召唤自由"再到"呈现自由"的自由之路.  相似文献   

9.
萨特研究了古希腊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德国古典哲学以及19世纪其他思想家们的哲学成果,之后以"取消上帝""反对决定论"和宣扬人的自由精神为目的开创了他的"自由"观。他整个思想体系的发展经历了由绝对自由向相对自由以及社会历史中的自由的转变,最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后期的萨特意识到自己思想的弊端转而向马克思靠拢,他由起初绝对的、个体化、精神化的自由向与他人联系的自由转换时,使自己陷入了逻辑困顿之中。  相似文献   

10.
自由是萨特哲学的核心。从人的存在出发,萨特提出入是绝对自由的,要努力追求自身的超越,通过不断的选择实现这种超越。然而,社会对人的选择又会提出一种负责任的要求。超越,选择,责任彼此贯通构成了萨特自由观发展的脉络,也为研究反思成人学习的若干问题提供了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1.
终身学习目的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信息时代和终身教育的社会背景下,学习成为人类的生存之道,从而要求对学习的根本目的予以重新审视。终身学习应当超越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些基本的目标,其终极目的应当致力于通过贯穿一生的学习来获得个体生存与发展的自由,包括认知的自由、行动的自由、做事的自由、生活的自由、做人的自由。在学得自由的同时,也要学会承担责任与义务,把学习作为生存的方式贯穿一生,并获取终身学习的自由。  相似文献   

12.
结合女性主义相关理论,对托马斯·哈代长篇小说中的边缘女性形象进行文本细读,揭示维多利亚时代努力追求独立、自由和快乐的女性所面临的悲剧,揭露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  相似文献   

13.
Love is a notable and significant aspect that shows the conflicts and coexistence of transitional Victorian Age.Three modes of love,namely sacrificed love,materialized love and unconstrained love,respectively represent traditional feature,present worries and future promises.These three modes of love demonstrate the conflicts and coexistence of love in transitional Victorian age and provide an insight into John Fowles' idea of love and freedom.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30年代是上海交通大学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与当时黎照寰校长的办学理念有着直接关联。黎氏管理交通大学的成功,在于坚持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独立地制定上海交通大学自身的发展目标和计划,同时将大学教育与国家建设需要紧密结合,从而形成理工管相结合、比较完整的高等工程教育思想,并坚持不懈地将其思想付诸实施。其大学教育观念与高等教育思想不但在我国近代高等教育史占有一席之位,而且对于当下大学的发展与改革仍具有现实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5.
18世纪中叶前的西方启蒙思想家对儒家思想的赞赏,其哲学基础和根据是他们所信奉的自然理性概念。在精神领域中,自然理性概念实际只是一种停留在主观意识中的抽象的道德意识。这种道德不是真正的道德,它不知道真正的道德须以自由意识为前提,故这些启蒙思想家对儒家思想的本质和传统中国社会不可能有真正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在世人还未来得及反思之前网络文明赫然登上了历史舞台。它充分体现了人类的生命权力,标志着人类文明史上一个新型的权力模式-控制权力的诞生。垄断与自由的冲突、知识与资本的竞争、经济与文化的交融之中形成的社会褶皱使已往的经典经济学的经典定律,如边际效率递减律、瓦尔拉均衡、帕累托最优……等定律失败。网络时代的政治经济学并不是以商品为其对象,而是以陈述这个精神与物质统一的新事物为其核心概念。这将把整个人类组织成一个具有内稳态生命的系统。  相似文献   

17.
市民社会在古代西方是指市民的共同体——国家,是指政治社会。中国古代和欧洲中世纪不存在建立在商品经济基础上的市民社会。中世纪末期出现了从事商品经济的市民阶层,即第三等级。从19世纪开始,"市民社会"被用来专指在中世纪封建社会的种种政治性支配下获得解放的近代市民阶层之间的关系,被认为是一个"脱国家脱政治的领域"。市民社会是国家权威和个人自由的缓冲地带,它由相对独立存在的各种组织和团体构成,是国家权力体制外自发形成的一种自治社会,是衡量一个社会组织化、制度化的基本标志,具有独立性、制度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自由观主要包括 :自由存在于人类劳动之中 ,劳动是人实现自由的手段 ;自由是现实的个人创造历史的自主活动 ;个人自由的实现和现实的共产主义运动是一致的 ;自由的实现是有条件的 ,工作日的缩短和自由时间的增加是根本的条件 ;自由的另一层含义是人的解放即异化劳动的扬弃 ;自由王国的实现必须以必然王国为基础 ;科学和艺术是自由活动的典范 ;自由的实现是一个历史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历年来,内蒙古地区考古工作主要集中于中南部及东南部,经过数十年的努力,这两个地区的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序列已基本完善,但是在墓葬制度的系统研究方面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笔者试图对内蒙古东南部及中南部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的墓葬形制作一综合研究,在墓葬分类基础上,对其特征、年代、文化性质、分布区域及其起源进行探讨,认为内蒙古地区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的墓葬形制,内蒙古东南部与中南部间存在明显的区别,两个区域不同考古学文化流行的墓葬形制组合的差异,与不同的来源有着密切地关系。  相似文献   

20.
析卢梭自由理念的价值困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梭的自由理念是要建立以社会公意为基础、以政治自由为目标的理想国。然而卢梭的自由理念却存在着难以处理社会公意与社会众意的关系、社会自由与政治自由的关系、政治自由与权力腐败的关系、自由理念与自由实践的关系等方面的问题 ,由此使其自由理念产生了诸种价值困惑。因此 ,卢梭的自由理念最终只能停留在理想的蓝图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