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解题能力的培养是我们共同的目标,而解题反思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关键.通过反思问题条件、解题过程、解题规律和题目特征,可以不断积累经验,提高学生思维的整体性、深刻性、敏捷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对数学探索的兴趣,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2.
许多学生热衷于做大量题目,不善于解题后对题目进行反思,也不善于纠正和找出自己的错误,缺乏解题后对解题方法、教学思想的概括,这是导致获得的知识的系统性减弱、结构性差的原因.通过解题后改进解题过程、知识迁移、知识整合、探究规律等一系列思维活动,让学生的思维在解题后继续飞翔,“八方联系,浑然一体;漫江碧透,鱼翔浅底”,这是解题过程中更高一级的思维活动.  相似文献   

3.
重视解题反思培养思维品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题是学习数学的核心,解题后的反思是解题思维过程的深化与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反思解题思路、解题规律、题目变换、解题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和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相似文献   

4.
一、课题实施的背景农村高中学生在学习及解题中往往只重视了学与做,却忽略了回顾反思的过程,结果是出现课堂上学生都听得懂,教师讲过的题目也会做,但是只要题目稍微作一些变化,学生就不会解答了.产生这个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缺乏在解题后进行反思的行为习惯.基于以上原因,我们决定提出《培养高中学生解题后反思习惯的研究》课题研究,试图通过在解题后对解题答案、解题思路、解题过程、题目的变式推广以及错题的反思等方面进行比较系统深人的研究,使学生解题后形成一定的反思思维习惯,并在反思中获得学习数学的一般性方法.  相似文献   

5.
解题是数学教学中一个基本形式,学生都比较重视,但学生对题目往往不加选择,拿来就做,习惯于套法则、套公式、套定理。题目一旦获解,就立即产生一种满足感,忽视解题后的反思,碰到稍有变化的题目就觉得无从下手。这就要求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增加一些比较新颖的、典型的题目,引导学生去探索规律,发现问题,进行反思训练,  相似文献   

6.
《考试周刊》2016,(69):51-52
解题后反思是指在解决了一道数学题后,对解题过程的深入认识和方法的再次强化过程.目的是通过对题目特征、解题思路、解题途径、解题过程、解题结果等方面的反思,进一步细化思维过程,找出疑难问题,总结解题规律,从而开发学生的解题智慧,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相似文献   

7.
学生学习数学时要重视解题后的反思,特别是做错过的题目,更值得认真反思.作为初中数学教师,要认真指导学生建立纠错本,并以此为载体促进学生进行解题反思,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在纠错本中对曾经的错误进行反思,有助于将他人的解题经验和方法内化,不断积累,逐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初中生在数学解题中常出现如下现象:大量做题,耗费许多时间和精力,却不见成效;遇到综合性题目,难以找到突破口,形成解题思路;对写错的题目,经常一错再错.这些现象大大影响了学生的解题效率,让老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辛苦.如何改善以上现象,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呢?我认为引导学生主动反思,在反思中寻找解题规律,总结解题经验,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余秀锦 《考试周刊》2015,(24):57-59
<正>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许多学生认为自己已经熟练掌握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甚至解的题目也不少,但实际水平的提高却很缓慢,遇到新问题或难题,原来熟悉的知识、方法派不上用场,总认为无从下手.造成这一现象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缺乏解题后反思的习惯.这部分学生,即使题目做了很多,对解决问题的认识仍然处于感性阶段,不能达到质的飞跃,解题水平难以跃上新的台阶.而解题反思犹如驾驶轻舟,把思维引向理性.实践证明,解题后的反  相似文献   

10.
裴东初 《物理教学探讨》2007,22(7):20-21,26
所谓解题后的反思是指在解决了物理问题后,通过对题目特征、解题思路、解题途径、解题过程、结果等方面的反思,进一步暴露物理解题的思维过程,找出新的疑难问题,总结解题规律,培养学生的“悟性”,从而达到开发学生的解题智慧,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林浩 《中学教研》2006,(6):26-29
为什么有些学生花了很多时间,做了大量的题目,就是不得解题要领呢?缺少对解题过程的反思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美国著名数学家波利亚在其著作《怎样解题》中指出:解题是数学学习最基本的活动形式,通过解题可以获取、巩固和深化数学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提高数学能力.数学解题过程分以下几个步骤:审题一探索一表达一反思.但是有些学生认为解题过程就是前面三步:理解题意,找到解题途径,写出解答,解题就算完成了.这样的认识是不完整的.如果解题到此为止,那么它的全部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其价值也未得到充分的挖掘,  相似文献   

12.
罗功举 《化学教学》2009,(9):76-77,53
解题是学生结合题设条件及要求对化学知识进行重整、演绎、综合、应用,得出正确结果的过程,是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途径.但很多学生对解题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得出答案,为解题而解题上,认为只要结果正确,题目的作用就发挥殆尽了,没有对问题做进一步研究的意识,甚至出现前一次做对了的题目,下次再做却可能出错的情况.  相似文献   

13.
林丽芬 《考试周刊》2010,(24):75-77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一些学生虽然做了很多题目,但解题能力提高不大。以后碰到同类型的题目,甚至有些已做过的题目,却仍然不会解答。究其原因:主要是片面追求解题的数量,不着重理解解题方法,不善于总结经验、摸索规律、举一反三。实践证明,有针对性地选编一些题目给学生练习、讨论,事后总结经验,可使学生掌握题目变化规律,有助于加深对题目及其解法的认识。有助于提高解题能力,特别是有助于提高应变能力,从而使学生每做一题有一题的收获,提高练习效果。  相似文献   

14.
很多学生虽然做了数不胜数的题目,可解题能力仍然不高.其实,题目是需要做,但未必是越多越好,而应该把握做题的效果,每次做完题目后都应该及时地进行反思与总结.我们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自我反馈和反思活动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提高解题效率.  相似文献   

15.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中对数学解题划分为四个阶段:弄清问题——拟定计划——实现计划——回顾,这个过程就包括解题反思.那么什么是解题反思呢?解题反思是对整个解题活动深层次的思考,是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有不少同学做完一道题后不假思索,急于做其余的题目,以为这样能力就得到提高了.  相似文献   

16.
吴运辉 《学苑教育》2012,(10):40-41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常热衷于大量做题,而不重视解题的质量,学习效率低.若解题后能对题目进行反思,则可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本文对解题后反思的内容、作用和意义及如何指导学生反思并使学生养成反思习惯作了初步探究.  相似文献   

17.
徐卫东 《中学教研》2009,(11):31-35
在习题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解题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做充分估计,对于较难的知识点,要有针对性地作好铺垫,使解题过程水到渠成.同时,还应对题目的条件或结论进行变形,由特殊到一般、由静止到运动、由几何到代数、由证明到计算……,以引导学生对解题结果进行反思,从中逐步找规律,充分挖掘解题思路,使学生能够对该类试题的解法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相似文献   

18.
《考试周刊》2015,(87):65-66
<正>一、背景在高三数学一轮复习中,很多同学做题成百上千,学习态度也比较端正,但究其效果,往往不是很理想,成绩也没因此提高多少.究其原因,主要因为他们都采用题海战术,一味地做题目,只重视最后算出的结果,而不去总结和探究解题规律,忽视了解题后的第二次思考,没有使自己辛辛苦苦所获得的思维成果得到巩固、升华和提高.二、具体过程笔者认为解题之后对其进行反思既对学生的解题能力提高有所帮助,又让学生节约了大量做同一种类型题目的时间.  相似文献   

19.
解题后反思,命题的意图是什么?考核的概念、知识和能力是什么?验证结论是否正确,命题的条件的应用是否完备?求解论证过程是否判断有据,严密完善?一题多解?多题一解?不断地对问题,进行观察分析、归纳类比、抽象概括,对所蕴含的数学方法、数学思想进行不断地思考并做出新的判断,体会解题带来的乐趣,享受探究带来的成就感.逐步养成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究的习惯,并懂得如何学数学.由于学生认知结构水平的限制,表现出对知识不求甚解,热衷于做大量题,不善于解题后对题目进行反思,普遍  相似文献   

20.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数学是枯燥无味的,数学题目浩如烟海,令很多人望而生畏.如何学好数学是困扰很多学生的一个问题.著名的大数学家乔治&#183;波利亚认为“学数学是一种乐趣”,他指出:解题的价值不在于答案本身,而在于弄清“是怎么样做到这个想法的?是什么促使你这样想,这样做的?”这就是说,解题过程还是一个思维过程,是一个把知识与问题联系起来思考、分析、探索的过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知识的内在联系,在不断的探索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在解题时,不是单纯的去求解正确答案,很多题目需要我们去不断探索,从而为我们提供类似题目的解题途径和方法,下面我们就一道简单的习题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