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南朝乐府“吴声”中的部分曲调是由民谣经“被之管弦”发展而来的娱乐乐歌.同时还存在着多种音乐来源,不宜被简单地称之为“民歌”。作为娱乐乐歌,“吴声”的歌辞制作体现出模式化倾向,具体包括运用套式语,歌辞的仿制、借用等。“吴声”在进入上层社会和宫廷后。又接受了文人文学和宫廷文学的改造。  相似文献   

2.
诗在诞生之初,与乐、歌是合一的.西周时,诗、乐、歌仍然是三位一体,但在祭祀活动中,乐歌为主,诗辞为辅.从春秋时起,乐歌的性质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乐歌被天子、诸侯混用,逐渐向声乐、表演的性质转变,最终被新声取代.而诗辞作为乐歌的附属品,在经历了歌诗、赋诗、引诗三种并行不悖的用诗方式之后,便成了专讲义理的工具.自此,诗乐彻底分家.  相似文献   

3.
宫廷文学是以帝王 (包括诸侯 )的宫廷为流行场所 ,由帝王本人及其御用文人、乐师和一些朝廷大臣创作的 ,主要是描写宫廷活动和宫廷生活 ,用以歌功颂德、点缀太平、娱乐享受和表达讽谕的文学作品 ,它集中体现了统治阶级的政治理想、生活情趣和审美意趣。除去《大雅》和三《颂》全为宫廷乐歌外 ,《小雅》和《国风》里也有不少宫廷乐歌 ;运用考据与理解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就能比较准确地识别《诗经》中的宫廷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4.
什么是汉乐府?从《汉书·礼乐志》的有关记载中可以知道。乐,是音乐;府,是官署,乐府,是官设的音乐机构。它的职责是掌管祭祀天地、宗庙以及宫廷礼仪所需的乐歌、舞蹈,包括采集歌谣、创作乐曲以及排练演奏。魏晋以后,人们习惯于把这一音乐机构演奏的乐舞节目中的歌词,称为“乐府”,于是乐府就由官署的名称,一变为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有时,为了与官署的名称相区别,也把这部分诗歌称为“乐府诗”,或称为“乐府歌辞”。  相似文献   

5.
乐府的原生态是歌辞与音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综合艺术形式,歌辞的地位逐渐突出起来,音乐性质越来越被忽视,而文学价值越来越被重视。乐府创作逐渐“从歌到诗”,从合乐走向徒诗,从音乐艺术走向文学艺术,从民谣走向文人诗,走进了“用古乐府自作诗”的时代。  相似文献   

6.
郊祀歌是天子郊祀天地神灵所用的乐歌。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收录北朝郊祀歌辞六十五首,其中北齐三十七首,北周二十八首,无北魏郊祀歌。据现有文献记载,北朝郊祀歌辞远不止这些。文章在梳理北魏、北齐、北周郊祀活动概况的基础上,详细考证北朝郊祀歌辞的留存状况。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新乐府不入乐,并认为新乐府已失去演唱功能,成为一种准歌诗,是不可歌的。如任半塘《唐声诗》中认为:“唐之‘新题乐府’,已不歌唱,通体离乐,名实全乖。”其实,认真解读郭茂倩《乐府诗集》新乐府辞序,可以发现,新乐府辞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当时已经入乐演唱或是徒歌清唱的乐府歌辞,献考证可证明至少有50题新乐府是曾经入乐歌唱的。  相似文献   

8.
《九歌》是一组具有国家祀典性质的祭歌,用于大型、重要的祭祀活动。《楚辞》中《九歌》的歌辞与宫廷一般的《九歌》之辞不同,是屈原于沅湘南郢之城邑为当地贵族及部落首领或酋长、土王们祭祀时改写或创作的歌辞,而绝非一般现代意义上的“民歌”或民间祭祀之辞。  相似文献   

9.
论南朝乐府新声的发展历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南朝乐府新声,即吴声和西曲,渊源于徒歌民谣,经"被之管弦"发展为乐歌,并经历了消费期和转化期两个阶段.在南朝新声由下而上的动态演进过程中,晋宋齐与梁陈时代的新声在辞乐面貌、创制方式、乐歌定位及乐歌与诗歌的关系等方面体现出一定差异,反映了乐府新声的诗体特征和一般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0.
汉乐府诗多有本事,通常入乐歌诵、付诸表演,歌辞散直率真,是大众娱乐文化的重要部分.魏晋以后,民间乐府衰歇,文人拟作取代市井歌谣占据主导地位.在文人的继承与改造下,乐府诗逐渐脱离古辞的原生意义,转为抒写个人体验与贵族旨趣.例如,在魏晋以来多有拟作的《塘上行》及其衍生系列作品中,八首作品各自代表不同阶段的创作思想与文体风貌,颇能反映文人拟乐府转型的一些特点.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主题内容不断延展,与本事的关联度降低,呈现出从辞咏本题、咏古寄言到拟赋古题、离题再造的变化;第二,创作系统发生转换,先是从曹氏“三祖”的旧曲入新辞切换至曹植的辞不入乐,完成从音乐到文学的过渡,再是大量接受五言徒诗的写作手法,造成两者形态上的趋同,最终使乐府诗性质由入乐歌辞转为文人徒诗;第三,文化格调明显提升,包括作者而身份愈发高贵、体物而意象愈发富丽、竞艺而文辞愈发雕琢,反映出这一时期文人群体的诗美趋向,即风格上由俗到雅,功能上由切合大众娱乐到装点贵族趣味.  相似文献   

11.
唐代雅乐歌辞虽仍沿袭前代雅乐歌辞典重的特点,但在撰者、内容、形式方面都出现了新变。撰者除帝王、朝廷重臣外,参与人群广泛,某些歌辞有奉圣应制的痕迹;内容上则在歌颂与敬畏、祈福外,有了某些郊祀之外的意思,有些则加强了写景。而最大的新变在形式上,诗体形式比前代要广泛得多;时下流行的诗歌形式如五言诗、七言诗,甚至五律、七律在雅乐歌辞中的数量也迅速增加。  相似文献   

12.
宫廷文学的界定及《诗经》宫廷乐歌的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宫廷学是以帝王(包括诸侯)的宫廷为流行场所,由帝王本人及其御用人、乐师和一些朝廷大臣创作的,主要是描写宫廷活动和宫廷生活,用以歌功颂德、点缀太平、娱乐享受和表达讽谕的学作品,它集中体现了统治阶级的政治理想、生活情趣和审美意趣。除去《大雅》和三《颂》全为宫廷乐歌外,《小雅》和《国风》里也有不少宫廷乐歌;运用考据与理解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就能比较准确地识别《诗经》中的宫廷学作品。  相似文献   

13.
从隋唐五代燕乐的发展以及燕乐歌辞的演变过程来看,燕乐的流行是曲子辞产生的直接原因;曲子辞的创作又为词体的确立奠定了基础。音乐性和民间性是隋唐曲子辞的主要特点,长短句合乐歌辞是燕乐歌辞的主要形式。隋唐曲子辞在艺术表现、思想内容等多方面的尝试,对词体的形成具有不可忽视的开创之功,之后词体创作的种种特点都能在隋唐燕乐歌辞中见其端倪。  相似文献   

14.
神圣性、真实性、人民性,是《诗经》宫廷乐歌区别于后世宫廷文学的几个显著特性,神圣性是由当时原始崇拜和史诗文学的性格决定的,真实性是由当时高度发达的史官文化决定的,而人民性则是由当时史官文化的求真精神和国家实行封建宗法政体决定的。  相似文献   

15.
清商乐又称清乐,在汉魏六朝是流行于宫廷与民间的乐种,其主要特色是清越。清商乐曲辞的范畴界定是从其涵义而来,其主要定义、内涵即是"俗"乐。清商乐包含的歌辞不仅是乐府诗的《相和歌辞》与《清商曲辞》,还包括《杂舞歌辞》、《杂曲歌辞》与《琴曲歌辞》。清商乐承继了主要以国风与楚声为主的先秦乐曲,在汉魏时期由于高层的喜爱而蓬勃发展,发展至六朝则达到高峰。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魏晋南北朝乐府歌辞研究历史与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乐府歌辞研究始于“五四”时期“平民文学”的号召,经历建国前、建国后到1976年、1977年到2000年、2000年以后等四个时期。每个时期的研究各有侧重,显示其时代特征。第一期研究从文学、文化、音乐等角度全面展开;第二、第三期重在主题学、风格学研究,适当引进了一些新方法与文化学视角;第四期在前三期基础上全面拓展与深入,突出了文化学、历史学、音乐学对乐府歌辞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曹操是东汉末年一名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音乐上也取得了重要成就。他维护雅乐的正统地位,注重音乐政教作用;爱好与提倡清商俗乐,发挥音乐审美娱乐及抒发个体情感的功能。在此音乐思想的指导下,曹操创作了诸多精美的乐府歌辞。这些合乐咏唱的歌辞,改变了乐府的生产方式和艺术面貌,转变了其时社会的艺术思潮与大众审美取向。曹操的音乐思想及其创作,对中古以来音乐、音乐文学乃至文化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一)1903年,上海南洋公学附属小学全校都在传唱着一首歌,歌名叫《男儿第一志气高》,它的曲调来自日本童谣《手戏》,教唱者为该校乐歌课老师沈心工。此歌标志着中国学堂乐歌的正式诞生。所谓“学堂乐歌”,其实就是清末民初新式学堂的学校歌曲,就是我国学校校歌的源头。  相似文献   

19.
“乐府诗体”的概念成熟于唐代。它与入乐歌辞不同,与一般的徒诗在题目、题材、形式和语言上也不同。研究唐代的“乐府诗体”,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20.
汉乐府民歌汉乐府民歌内容丰富,形式优美,闪炼着奇光异彩,是我国古典文学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置的专门掌管音乐的机关,它的主要任务是搜集歌辞,谱写乐曲,被之管弦。歌辞的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是文人创作,一是民间歌谣。它们经乐府机关配乐后,都叫乐府诗。后者又叫乐府民歌。据《汉书·艺文志》记载,乐府机关采集的歌谣“有赵代之讴,秦楚之风”,这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