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到1949年,美国的杜鲁门政府一面宣称在印度支那问题上保持中立,另一面却大力支持法国重返印度支那。长期以来,由于材料有限,国内学术界对这一时期美国的印度支那政策未能深入探讨。近年来,随着相关重要材料的解密和网络化,深入研究这一问题有了可能。资料显示,罗斯福政府曾提出印度支那战后脱离法国、置于国际托管之下的主张。但出于战后确保欧洲、抗衡苏联以及建立世界霸权的需要,继任的杜鲁门政府却正式承认法国对印度支那的主权,并在军事和财政上支持法国在印度支那重建殖民统治,为法军重返印度支那提供了船只和车辆,准许法国人无代价地使用剩余租借物资,敦促中国国民党受降部队从印度支那撤军。此外,美国政府还支持法国采取"以越制越"的手段,策划"保大方案",扶植保大傀儡政权,以抵消越盟的影响,促使法国在越南的殖民统治合法化。这些做法给法国在印度支那重建殖民统治提供了方便。了解这一时期杜鲁门政府的印度支那政策,有助于加深理解印度支那战争背后的大国因素和两极格局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美国对越南的政策经历了几次比较大的转变,从罗斯福支持越南脱离法国的殖民统治到允许法国重返越南承认法国对越南的主权,再到对法国进行经济、军事上的战争援助,随后在法国退出越南后取而代之,直接援助南越,最后对越南进行武装干涉彻底卷入越南战争.美国对越南政策的转变有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因素,既有美国理想主义的外交传统,又有对共产主义的遏制和惧怕,更有美国在印度支那的经济、政治利益.  相似文献   

3.
美国对越南的政策经历了几次比较大的转变,从罗斯福支持越南脱离法国的殖民统治到允许法国重返越南承认法国对越南的主权,再到对法国进行经济、军事上的战争援助,随后在法国退出越南后取而代之,直接援助南越,最后对越南进行武装干涉彻底卷入越南战争。美国对越南政策的转变有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因素,既有关国理想主义的外交传统,又有对共产主义的遏制和惧怕,更有关国在印度支那的经济、政治利益。  相似文献   

4.
富兰克林·罗斯福的非殖民化思想和印度支那托管计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富兰克林·罗斯福是美国越南政策最早的策划者。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罗斯福即提出印度支那非殖民化的设想,主张战后对印度支那实行国际托管,反对法国再度控制印度支那。罗斯福的印度支那非殖民化设想反映了美国的利益和要求。但是由于局势变化,他去世前又同意法国战后重新控制印度支那。罗斯福的政策转变加剧了印度支那的复杂局势,导致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爆发,并最终使美国深陷其中。了解罗斯福政府的印度支那托管政策,可以使我们进一步了解印度支那战争的起源。  相似文献   

5.
越南战争爆发后,美国虽然并不愿与越南直接开战,但由于国际国内形势所迫,再加上“泰勒调查团”提交的一系列报告和建议,肯尼迪政府最终确立了对越“有限伙伴”政策,从而使美国愈益陷入越南的泥沼。  相似文献   

6.
吕桂霞 《历史教学》2006,1(7):26-29
越南战争爆发后,美国虽然并不愿与越南直接开战,但由于国际国内形势所迫,再加上"泰勒调查团"提交的一系列报告和建议,肯尼迪政府最终确立了对越"有限伙伴"政策,从而使美国愈益陷入越南的泥沼.  相似文献   

7.
二战后,美国、苏联成为世界上的两个超级大国。美国随着其在战争中经济实力的迅速膨胀而奉行霸权主义政策。随着杜鲁门主义和遏制战略的出台,冷战开始。与此同时,美国还利用朝鲜战争爆发的有利时机力图实现其远东战略。朝鲜战争是二战后爆发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局部战争,它对冷战形势产生了重要影响。此战打击了美国的霸权政策,提高了中国的威望,同时,它还为苏联在同美国的冷战对抗中增加了筹码。  相似文献   

8.
作为杜鲁门政府实际上的外交决策者,时任副国务卿迪安·艾奇逊成为二战后美国政坛标榜遏制政策的旗手。苏联对希腊、土耳其的觊觎,使艾奇逊确信苏联对美国已经形成重大威胁,开始从倡导大国合作转向推崇冷战政策。由于对《杜鲁门主义国情咨文》的起草以及《援助希腊土耳其法案》实施过程的高度参与,艾奇逊逐渐成为冷战初期西方政坛的关键人物。至此,普遍主义的思维导向潜移默化地主宰了美国政府的外交理念。通过结合最新档案文献对杜鲁门主义之缔造历程进行的研究,势必可以发掘出以艾奇逊为代表的杜鲁门政府外交决策者们的思维轨迹,从而更好地分析美国冷战政策形成之动因。  相似文献   

9.
冷战爆发后,杜鲁门政府积极寻求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手段来与苏联对抗,心理战成为了杜鲁门政府热衷的一种手段。为了在国家政策的框架内策划制定、协调和评估美国对外心理战计划和项目,杜鲁门政府于1951年创建了心理战略委员会。心理战略委员会先后提出了冷战形势下国家对外心理战的理念和设想,制定了美国对外心理战总体计划,策划了针对苏东国家、西欧国家、中东国家、东南亚国家的一系列心理战计划和项目。但是,由于参与心理战略委员会的各部门代表之间的权力纷争,使得心理战略委员会精心策划制定的心理战计划和项目无法得到有效的实施,导致美国在心理冷战战场上处于不利的局面。该委员会最终被艾森豪威尔政府用行动协调委员会所取代。  相似文献   

10.
杜鲁门政府对华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不支持中国中央政府进行自相残杀的战争"。正是遵循这种基本方针,杜鲁门政府才坚持执行调解国共争端的政策。除了竭力促成停战协定之外,当全国性内战爆发后,杜鲁门政府立即对好战的国民党政府实施严厉的军火禁运。马歇尔将军和杜鲁门总统起初在国际政治问题上有些天真和理想主义,他们误以为国共政治争端可以通过政治谈判得到解决。固守"美国的基本原则"就是这种思想的真实反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