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电子证据与网络保全证据公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维克 《情报杂志》2006,25(3):113-114,118
电子证据与传统证据存在着差异,电子证据的法律缺陷为网络保全证据公证创造了条件.从电子证据办理网络保全证据公证的作用及公证行为的具体办理,论证公证对电子证据的保全和固定,赋予了电子证据法律上的证明力,为解决网上纠纷提供了可靠证据.  相似文献   

2.
刘海枝 《科学大众》2021,(1):199-200
本文选择就保全互联网电子证据公证法律问题这一论点进行分析和研究,为了确保分析和研究的全面性,设计如下研究框架.首先,阐述网络电子证据的相关内容,包括网络证据的理论定义以及网络证据的特征等,增加对网络电子证据了解,为后文的分析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阐述保全网络电子证据公证的法律问题,了解现状,明确当下网络电子证据公证...  相似文献   

3.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司法实务中存在许多有关电子证据的法律问题,亟需解决。而目前我国有关电子证据法律规范严重缺失与不足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本文在深入剖析我国电子证据立法现状与不足的基础上,对我国电子证据的立法思路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祝亚明 《情报科学》2003,21(11):1185-1187
文章探讨了电子文件的特点及其作为证据被采信的法律障碍,介绍了有关国家和国际立法针对电子文件证据问题创新的情况,探讨了电子文件在我国证据法中的地位,并就电子文件证据的立法模式与立法形式等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柳倩宇 《内江科技》2007,28(4):72-73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证据领域出现了电子证据,它和传统证据存在着质的不同,因而应作为一种新的证据类型.同时,这种新的特征也决定了电子证据在收集、保存、质证等方面有其特殊性.本文对此进行一些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6.
刘晓明 《大众科技》2004,(5):38-39,42
电子证据是信息社会的必然产物,将其列为一种独立的刑事证据类型,将有助于在刑事诉讼中确立电子证据的收集和认定规则.  相似文献   

7.
三大诉讼法的修订都将电子数据纳入到法定证据类型之中,从而奠定了电子证据的独立地位,激发了对电子证据的研究。然而,在一片兴盛局面之下,电子证据的独立却面临被架空的风险。电子证据的具体形态并未得到立法确认,既有研究也多是在证据法体系下对电子证据规则的构建,导致忽视了电子证据在司法实务基本都是以书面化,甚至公证书化的形态存在,这既不符合证据法定形态的本质属性,也违背了电子司法的功能追求,更不利于正义的真正实现。只有在观念上对电子证据的真实性重新认识,在程序上对电子证据的证明过程完成修正,在技术上建立其电子证据形态的统一标准,电子证据才能从文本的独立迈向真正的独立,获得独立的证据法地位。  相似文献   

8.
检察机关技术性证据审查的法律正当性是一个在学界被忽略但却具有重要诉讼学价值的问题,这里论述了与检察官技术性证据审查的法律正当性相关的三个问题:检察机关性术性证据审查与我国的司法体制和鉴定体制,技术性证据蕴涵的的科学理陆和法律 (诉讼)理性,技术性证据审查与检察权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电子证据作为一种新型的诉讼证据,是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的产物。当前我国需要在立法和实务中对电子证据加以规范化,确立其相应的证据地位。这有利于及时、有效地惩罚和预防计算机犯罪活动,维护正常的社会公共秩序。  相似文献   

10.
王世明 《情报杂志》2003,22(11):13-15
面对高科技网络信息犯罪的问题,无论是民事、刑事还是行政证据制度,都处于一种无可奈何的尴尬境地。电子证据作为信息的载体。它的出现带来了证据领域的变革。也表明人们驾驭和运用信息能力的提高。鉴于电子证据的特点和性质,在运用时对其信息来源、取证主体、电子证据的内容等等是否合法,需作综合审查和判断,以及时、准确查明案件的真实情况,为定案奠定好基础。  相似文献   

11.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电子邮件(E-mail)成为人们互通往来的一种常用方式。其作为一项全新的证据类型,未被明确纳入我国的诉讼证据法律制度中。顺应立法与司法实践的需要,我国应尽快明确电子邮件的证据属性,使其发挥应有的法律作用。  相似文献   

12.
证据保全公证的对象与证明的内容是两个既区别又联系的概念。证据保全公证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它可能是法律行为、法律事实或法律文书中的任何一类。证据保全公证的对象在公证员介入前可能以符合法定证据种类的形式存在,也可能  相似文献   

13.
刘萍 《大众科技》2006,(7):60-60
文章主要介绍了国外电子证据的鉴证规则和传闻规则,并对这两个规则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电子数据在刑事侦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2013年生效的新《刑事诉讼法》明确了电子数据是一种新的法定证据,电子数据伴随着人们对电子设备的广泛、密切应用,也反映、勾勒出人、物、事的状态和活动轨迹。电子数据既包括反映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或消灭的电子信息本身,又包括反映电子信息生成、存储、传递、修改、增删等过程的电子记录。电子数据具有高科技性、隐蔽性、客观性、易改变性等特征。在刑事侦查中,使用"GPS跟踪法"、"互联网战法"、"社交软件锁定法"等丰富了侦查破案的手段,提高了侦查效率。  相似文献   

15.
李卫刚 《今日科苑》2010,(12):186-187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起源于美国,自产生以来,因其在保障人权和控制犯罪方面的贡献颇为显著,备受各国推崇。许多国家将其内化到本国法律当中。而中国现行法律中有关非法证据的规定几乎为空白,且缺乏可操作性。本文以刑事诉讼法为基础,论述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起源、发展、排除方式、价值及如何将其纳入我国的法律体系中。  相似文献   

16.
证据保全是基于客观上的需要,以便对证据的内客和形式加以固定、保存的一种特别程序.浅析了证据保全公证在法院诉讼中的证据  相似文献   

17.
针对如何确认电子证据的法律效力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18.
刑事证据开示,又称证据展示、证据发现,是指控辩双方在庭审前相互交换证据、意见的一项制度,它是发端于英美当事人主义对抗制的刑事诉讼。《布莱克法律辞典》称,在审判制度中,“证据开示是一种审判前的程序和机制,用于诉讼一方从另一方获得与案件有关的事实情况和其他信息,从而为审判做准备。”其核心要求是,在辩护方提出合理申请的情况下,法庭可以要求指控方在审判前允许辩护方查阅或得到其掌握的证据材料;同时,在法律规定的特定情况下,法庭也可以要求辩护方将其准备在审判中提出的证据材料向指控方予以公开。一、我国刑事诉讼中证据开示的范围关于证据开示的范围,首先需要讨论的是证据开示的双向性原理问题。我国近年来在有关证据开示问  相似文献   

19.
范文娟  刘齐 《科技广场》2005,(10):76-78
由于数字证据的特殊性,在基于LINUX系统的计算机取证的过程中,如何收集证据,何时收集何证据也变得很重要了.本文所探讨的就是如何按照易失性顺序在LINUX系统中收集证据.  相似文献   

20.
测谎仪在实践中已得到广泛应用,但测谎结论的法律定位还存在诸多争议。从测谎结论的理论及形成过程、证据属性角度、实践及负面效应角度的分析来看,目前在我国,测谎结论不宜作为诉讼证据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