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理学教育哲学代表了中国前近代社会的最高思想成果,它因此也构成了中国近、现代教育哲学发展的重要历史前提。程朱理学、阳明心学和明末清韧的理学批判与自我批判思潮,是理学发展三阶段的典型代表。程朱理学和阳明心学虽都以道德主义为其根本特征,但由于它们对道德本体与道德主体间的关系进行了不同的处理,又使它们分别表现出本质主义和存在主义的不同特征。理学本质主义集中体现为由太极以立人极的本体论思想,用道德本体设定道德主体的主体定位方式,以“理”释“礼”的权威主义价值取向和“涵养须与敬,进学则在致知”的方法论思想。  相似文献   

2.
新安理学的盛衰始终,除了不断变化着的社会历史条件等外部原因外,还有着深刻的内在原因,主要表现为新安理学初始即具有的对朱子学尤其是朱熹本人的尊崇以致于迷信。这一内在原因,深刻地引导、规定和制约着新安理学的存在和发展。同样身为新安学者的戴震,以“志存闻道”为治学旨归,并通过考据学方法,揭示了程朱理学援引老庄、释氏诠释儒学经典的实质,以及因此对儒家思想所造成的巨大危害,从而在根本上颠覆了程朱理学接续孔孟道统的传统观念,消解了新安理学得以成立的思想理论依据,新安理学因此而告终结。  相似文献   

3.
“性即理”是程朱理学的重要命题,也是其哲学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程朱通过对“性即理”的深刻论述,说明了至高天理降而为人纯善之性,从宇宙论的“所以然”之理,过渡到人性论的“所当然”之理,用自然法则说明道德法则,从宇宙本体说明人的存在,把人提升到宇宙本体的高度,从而在更高的层次上确立了人的本质,地位和价值。  相似文献   

4.
有学者认为:方苞是“汉学”的对立面,是桐城派与“汉学”交恶的肇始者。针对这一论断,提出:汉宋学之争的框架不适合于方苞,方苞没有也不可能反对“汉学”。方苞的学术思想是在明清之际“实学”思潮的背景下形成的,他深受“实学”思潮的影响,这一影响不仅表现于方苞前期的学术取向,也表现于他对程朱理学的选择,即重在程朱理学的经世方面,而不是本体论方面;从方苞最为致力的礼学研究中也不难看出“实学”思潮的影响,他的礼学思想从渊源上可以说是与“汉学”同源的,他的“理寓于礼”观点,在一定意义上还为“汉学”家“以礼代理”思想的形成开拓了道路。  相似文献   

5.
“太极”是易学上的一个重要概念,朱熹把“太极”看作象数变化的根源和最高原则。他为了说明“太极”为易的根源,创造性地以“太极”之理自身的展开说明八卦和六十四卦形成的过程。在朱熹的理学体系中,“理”是最高范畴;虽然其理学体系庞大,但是始终离不开核心概念“理”,也始终凸现以“理”为本体.故而可以说朱熹的理学是以“理”为本体的理学。朱熹的“太极,理也”恰好沟通了其易学与理学,证明了其易学和理学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王夫之是明清之际最杰出的思想家之一,与当时的一代宗师顾炎武、黄宗羲、孙奇逢及陆世仪等比较,他更具思辨性和哲学抽象性。因此他留下的思想更显傅大精深。他以出众的睿智和超凡的勤奋潜心于中国传统思想的整理研究,尤其是对传统理学的研究。他在宇宙观上继承发展张载的“气”论说,并吸收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的合理因素,提出气本生化论,完成了对儒学宇宙观的最高总结。以此为基础,他对理学的主要范畴进行整理、阐释,从而构建起自己引发新观念的理学创新思想。因此,他的著述虽然被隐埋了很长时间,但他那极具生命活力的思想在近代中国历史上仍然闪烁着耀眼的火花。  相似文献   

7.
戴震生活的时代,“理”成了社会优势阶层压制弱势阶层的工具,在道德领域最主要的表现就是“以意见为理”和“理欲二分”。戴震认为这些道德理论问题源于程朱理学在本体论、人性论、认识论、修养方法等方面出现了错误,而这些理论错误最终根源于程朱理学受到老、庄、释氏思想的浸害而偏离了孔孟传统儒学的精髓。戴震这种敢于批评封建正统思想并步步深入、挖掘根基的精神无疑具有革命性意义,然而囿于时代局限性,他并没有看到社会道德问题的真正根源是等级制度本身。  相似文献   

8.
李贽,福建泉州人,是明代思想界独树一帜的巨人,以他那反抗封建道学的“叛逆”思想而著称于世。同时,他又是一位颇有名气的在家居士,对佛学经典、特别是佛教中的禅宗教派的思想有相当的理解和钻研,因而其学说颇受佛学禅宗思想的影响,这主要表现为他在哲学思想上对于禅宗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的吸取和发挥,并以此作为他与封建理学(主要是程朱理学)抗衡,阐发其进步的社会政治思想的一种思想武器和理论基础。本文拟对此作一初步的分析,以求教于同行。  相似文献   

9.
李梦阳是明代哲学思潮变革的一环,他的出现客观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李梦阳与程朱理学的关系比较复杂:一方面他对当时盛行的程朱理学不满,在《空同子》中提出“日用即道”、“理欲同行而异情”、“以理制气,以定俟数”等观点,将哲学的本体引向百姓生活,肯定人性与人欲存在的合理性,顺应明中叶商品化大潮下士人思想解放、个性张扬的时势,对程朱理学进行挑战和冲击;另一方面传统的士大夫文化很少有离经叛道、标新立异之举,李梦阳也不想撼动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他只是发掘程朱理学中的合理成分,补充完善程朱后学的某些偏颇.  相似文献   

10.
“太极”是易学上的一个重要概念,朱熹把“太极”看作象数变化的根源和最高原则。他为了说明“太极”为易的根源,创造性地以“太极”之理自身的展开说明八卦和六十四卦形成的过程。又在朱熹的理学体系中,“理”是最高范畴;虽然其理学体系庞大,但是始终离不开核心概念“理”,也始终凸现以“理”为本体,故而可以说朱熹的理学是以“理”为本体的理学。朱熹的“太极,理也”恰好沟通了其易学与理学,证明了其易学和理学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本文指出,程朱经学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其内涵包括:罢去词赋文章之学,突出经学教育之宋学时代精神的重要性;“四书”教育;“六经”教育。其特点主要表现在:重视“四书”义理之学的教育;经学教育与理学教育相结合。并论述了程朱经学教育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薛瑄是明代前期著名的理学大师,“河东学派”的创始人。明代号称“以理学开国”,明代前期,程朱理学特别是朱学居于统治地位,薛瑄便是朱学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 薛瑄坚持维护程朱“道统”观念,这使他的思想不能不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正统派”程朱理学特别是朱子之学的束缚,从而造成很大的局限性,但是,薛瑄绝非仅仅“恪守宋人矩矱或“谨守朱学矩矱”的学者。事实证明,是明代一位颇富独创精神的有  相似文献   

13.
程朱理学亦称程朱道学,是宋明理学的主要派别之一,也是理学各派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学派之一。其由北宋二程(程颢、程颐)兄弟开始创立,其间经过弟子杨时,再传罗从彦,三传李侗的传承,到南宋朱熹完成。从广义上说,它也包括由朱熹所摄入的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和二程)的学说,并延伸到朱熹的弟子、后学及整个程朱的信奉者的思想。程朱理学在南宋后期开始为封建统治阶级所接受和推崇,经元到明清正式成为封建国家的统治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占有统治地位逾七百年。由于程朱理学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所以研究程朱理学对于进一步发掘中国传统优秀文化遗产,剔除糟粕、汲取精华,为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服务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本刊组发了河南大学博士生导师李振宏教授、哲学博士徐仪明教授、南开大学哲学博士杨仁忠副教授等专家学者的文章,就程朱理学的一些问题展开讨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4.
宋明理学具有道德论与宇宙观相结合的特征,它的“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道德境界其实也是一种审美境界,理学的“乐”范畴则标志着对这种本体境界的感受与体认,标志着理学道德境界审美化的理论完成,理学的文艺美学思想则明显具有以理抑情的特征.宋明理学把道德境界审美化,使“境界”由艺术而走向了人生与生活,这或许才是理学美学对中国美学的贡献所在.  相似文献   

15.
儒学思想体系的传承在中国历史上有几个里程碑式的标志,一是西汉时的董仲舒,他为确立儒学统治做了奠基的工作;二是唐代韩愈,他创立了道统说;三是宋代的程朱理学。宋代理学思想的形成,除了社会原因,还与韩愈和柳宗元思想的影响密切相关。宋时儒道与佛教进一步融合。南宋时才显露的程朱理学是一些读书人追求的时尚。当时僧形儒语随处可见。朱熹推崇理学,他把儒学系统化定格到社会里,成了不可撼动的金科玉律。朱熹的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国后来七百年的封建社会。柳宗元是博古通今的大儒,他主张大中之道与韩愈和程朱理学都不一样。  相似文献   

16.
许衡是元代的硕学大儒,1242年接受程朱理学后,结合当时的历史境遇把“陆学”引入程朱理学,在天道观、心性论和修养论等范畴对其加以改造,呈现出“尊奉程朱、以陆补朱”的思想特点,推动了其官学化。  相似文献   

17.
针对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理欲对立论,戴震提出了“理存乎欲”的理欲统一论。戴震认为,理欲关系的实质是絜情与同欲。戴震运用“自然”与“必然”这一对范畴论述了理欲的统一性。人的自然情欲满足的过程,就是必然之理逐步确立并得以实现的过程。戴震还运用“私”与“蔽”这一对范畴论述了理欲的矛盾性。“私”乃是“欲之失”,属于道德问题;“蔽”乃是“知之失”,属于认识问题。戴震重视“蔽”,针对的是程朱理学重视“私”而不重视“蔽”的现象,目的在于批判程朱理学以个人主观见解来蒙蔽人们,引导人们重视独立思考,不要一味信从。  相似文献   

18.
朱熹是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和集大成者,他的以理学为精神内核的服饰美学,在其繁博宏富的哲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本文试图从理性本体论、伦理学本体论和“中庸”与“中和”特色等三个视角,来阐释他深湛的服饰美学思想及其对中国儒家服饰美学思想在继承和发展上所产生的重大作用和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新理学的理是接着中国儒道的宇宙本体论讲的,它不可能不受这个儒道互补的哲学传统的影响。冯友兰受到过西方新实在论完备的逻辑方法训练,他讲理的宇宙本体意义不可能不更新儒道互补的哲学传统。所以,他只能接着宋明道学中的程朱理学讲,而程朱理学已经是中国哲学中的儒道互补在宇宙本体论方面的一种历史性成果。  相似文献   

20.
冯友兰曾多次声明,他的哲学"大体上是承接宋明道学中之理学一派.我们说'大体上',因为在许多点,我们亦有与宋明以来的理学,大小相同之处.我们说'承接',因为我们是'接着'宋明以来的理学讲的,而不是'照着'宋明以来的理学讲的".因此,冯友兰所讲的接着宋明理学讲,应该理解为主要接着程朱理学讲,而不能理解为只接着程朱理学讲.实际上,冯友兰的"接着讲"不仅仅是接着程朱理学讲,而且是融合了古今中西的"接着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