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近年我国交通环境污染严重,交通拥堵,能源紧缺问题凸显,传统能源汽车在我国大中城市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挑战。新能源汽车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日益受到国家的重视,但当前电动汽车成本依然较高,个人消费者购置使用的综合成本优势不明显。如何有效推进电动汽车推广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经过深入研究分析,电动汽车共享租赁模式,能够有效提高电动汽车的使用效率,降低车辆综合成本。  相似文献   

2.
交通运输行业碳排放是城市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其中传统燃油车向电动汽车的转型是减少碳排放的重要举措。本文基于创新技术应用对电动汽车能量转化效率、轻量化以及行驶里程提升的定量分析结果,以广东省乘用车市场为主体,分析了到2025年电动汽车创新技术应用的碳减排潜力。分析结果表明电动汽车的创新技术应用对于碳减排有着积极影响,考虑2020~2025年广东省新增纯电动乘用车普及应用创新技术及结合创新运营模式,可累计减少CO2排放量310 814t。最后从优化电力生产结构、创新技术推广、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和政策支撑等方面提出了推广电动汽车创新技术发展、发掘碳减排潜力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3.
《科学生活》2010,(2):50-52
2009年12月13日,美国"大众机械"网站刊登文章,对2010年的科技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DNA折纸术、骨整合技术等创意将占据2010年报纸的头条,消费者或许可以买到能变形的显示器,配备了"超级电容"的电动汽车也可能会奔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  相似文献   

4.
电动汽车能源利用率高,具有零排放、低噪声、低振动等优点,是最具有发展前景的新能源汽车。简述电动汽车是现代汽车发展的必然,说明我国普及电动汽车的推广措施。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电动汽车重点技术领域中国专利及电动汽车技术和产业发展等状况分析,推动了青岛市率先示范推广电动汽车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6.
——十二五”规划在新能源汽车方面,是为更好地培育电动汽车消费者市场。中国在加大了充电站等配套设施的建设的同时,并通过补贴等方式进一步降低购买电动汽车的价格。  相似文献   

7.
基于经济技术分析的电动汽车商业化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历了百年发展历程的汽车工业,受到石油危机、能源安全、大气污染和全球气候变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一场低碳革命已然开始,电动汽车日益成为政府、学界、企业界、消费者乃至整个社会关注的热点领域。本文从引发汽车工业低碳革命多重因素分析入手,详尽阐述了电动汽车(V2G)在应对能源危机、大气污染和气候变暖时所具有的高能源效率、维修简便、低经济成本等全方位的技术经济优势,并从基础保障体系、技术研发体系、公共政策体系三方面对后石油时代电动车的商业化推广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我国电动汽车补贴政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小慧  刘锴  左志 《科技与管理》2011,13(6):99-103
大力发展电动汽车将为我国带来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然而当前阶段电动汽车在我国全面推广面临诸多困难。电动汽车财政补贴可以有效缓解技术局限和配套设施不足等问题,加速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但是由于种种客观原因的限制,导致既有的国家和地方补贴政策对电动汽车推广工作的影响力非常有限。通过比较分析国内外既有的电动汽车推广补贴政策及实施办法,从补贴对象和机制、补贴时段和力度、补贴方式、融资机制以及监管体系等角度探索了提高政策实施效果的方法,并建议全面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建立一个更加长期稳定和全面的政策框架。  相似文献   

9.
山东省济南市作为国家首批“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试点城市,近两年来,在新能源汽车推广与应用方面作出了不懈努力,目前,全市已上路运营混合动力公交车200辆。近日连续出台一系列政策,大力支持电动汽车推广应用,力争今年年底投运电动汽车800辆。  相似文献   

10.
李文博  龙如银  杨彤 《软科学》2017,(7):112-115
应用选择实验法并结合随机参数Logit模型,分析了个人碳交易对消费者电动汽车选择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个人碳交易会对消费者电动汽车选择行为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其对消费者的影响高于免购置税、免停车费、免车船税、免过路费这4类政策,但低于政府补贴政策.此外,个人碳交易对消费者的影响还低于电动汽车性能属性改善所带来的影响.最后,有针对地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完善邮政企业客户管理体系建设入手,通过客户管理模式的设计,分析客户营销、营投服务、客户服务与支持、业务创新与客户挖掘、数据管理平台等环节的实施,协助企业获取和积累客户知识,以提升邮政企业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提高邮政通信企业的效率和效益,促进今后邮政通信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唐婷婷  付琰  周辉 《大众科技》2014,(11):35-37
针对行车安全中追尾以及盲区检测等问题,基于现有车载电子车牌,将射频识别技术(RFID技术)应用于前后相邻车辆之间距离、速度及加速度等关键参数的获取和动态变化分析。通过建立车辆各个运动状态下的动力学安全距离模型,对行车安全预警机理以及预警级别进行实时检测与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基于 RFID 动态测距技术的车辆追尾预警系统能够提高行车安全性,根据不同级别的预警,提醒司机采取适当的行车措施,避免发生追尾事故的发生,减少国民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3.
国内电动汽车专利计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海龙  魏瑞斌 《现代情报》2013,33(3):168-172
电动汽车作为未来汽车工业的发展方向,对中国专利信息中心(CPIC)数据库中的电动汽车相关专利申请量进行计量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近几年来国内车企和科研机构在电动汽车领域专利申请量增长强劲,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及关键零部件技术等技术领域达到国际水平。本文聚焦国内电动汽车产业的专利技术,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绘制相关图表展开专利计量分析,旨在为我国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提出参考。  相似文献   

14.
Modern vehicles are equipped with a growing number of electronic devices, which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driving experience. However, the complicated architecture of electronic systems also increases the difficulty of fault diagnosis since process models are often unavailable. This paper presents a novel detection and mitigation system for vehicle related anomalies originating in unintended acceleration (UA), which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complained-about vehicle problems in recent history. The detection system consists of several neural network-based models, which are created by analyzing historical vehicle data at specific moments such as acceleration peaks and gear shifting. These data-driven models describe the boundary of normal vehicle behavior in the data space. A priori knowledge of complete vehicle structures is not necessary for building them. The detection system combines these models to decide if a UA event has occurred. When a UA event is detected, a mitigation system cuts the engine power and adjusts the braking force accordingly. The whole system was validated in the Simulink/dSPACE environment. UA errors were simulated so that they occurred randomly when human subjects drove virtual cars in a simulated environment. Random noise of sensors were also considered and incorporated to add realism. Various traffic scenarios were included in tests. Test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tegrated system is capable of detecting UA in one second with high accuracy and reducing the risk of accidents.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引致铜资源需求快速增长,资源需求和产业链风险不断增大,亟需通过有效的循环利用策略降低对原生资源的需求压力,提升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弹性和可持续性。本文基于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构建了铜资源—零部件—新能源汽车的分层级动态物质流模型,评估循环利用策略有效性,分析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对铜资源的影响。研究表明:①新能源汽车中纯电动汽车是实现铜循环利用的主力,再生铜资源对资源供给总量的乘数效应逐渐显现;②电机和电池是实现新能源汽车中铜资源循环利用的关键零部件,再生铜循环利用水平不断提升;③实施单一循环利用策略的有效性有限,需要通过执行复合策略,在减少原生铜消费的同时,增加再生铜供给,降低铜废料产出。为了发挥再生资源正外部性对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推动原生铜消费与资源需求总量脱钩,需要铜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产业、消费者及政府之间的多主体协同合作,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中铜资源循环利用策略的有效实现。  相似文献   

16.
为加快绿色交通发展与促进新能源汽车市场推广,引入前景理论与演化博弈论耦合,构建新能源汽车推广政策三方演化博弈模型,根据模型的复制动态方程分析政府、汽车企业、消费者的策略选择演化及其影响因素,并通过Matlab软件进行数值仿真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政府、汽车企业及消费者的决策行为会受到另外两者的决策影响;现金补贴政策能够促进汽车企业及消费者选择新能源汽车,但补贴过低达不到预期效果;部分限制燃油汽车政策能够增加消费者使用燃油汽车感知成本,同时增加新基建的投入能够提高使用新能源汽车感知收益,有助于策略组合朝理想状态演化。  相似文献   

17.
熊勇清  刘徽 《科研管理》2022,43(9):83-90
    在新能源汽车“补贴型”政策逐步“退坡”的背景下,有效发挥“非补贴型”政策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选择中国目前实施的“路权优先”和“充电保障”两项主要“非补贴型”政策,以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城市为例,应用双重差分模型从时间和区域两个维度分析了两项“非补贴型”政策作用的差异性。结果表明:从时间维度来看, 新能源汽车“非补贴型”政策作用虽然稍低于 “补贴型”政策,但是十分显著并呈现持续上升趋势,新能源汽车“非补贴型”政策可以成为“补贴退坡”后市场持续发展的重要政策支撑,其中,“路权优先”政策作用的增幅相对更大;从区域维度来看,“充电保障”政策作用的区域差异不明显,“路权优先”政策作用则存在比较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城市的交通承载压力越高,“路权优先”政策作用越强。在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的情形下,应在快速推进充电桩等基础设施布局的同时,加大新能源汽车“路权优先”政策实施的力度,同时,要根据交通承载压力的区域差异性,因地制宜地实施差异化的“非补贴型”政策。  相似文献   

18.
曹霞  李传云  林超然 《科研管理》2019,40(8):179-188
以新能源汽车为研究对象,通过挖掘相关专利合作数据,绘制新能源汽车的专利合作网络,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基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剖析在1989-2015年间,新能源汽车专利合作网络的网络结构以及空间分布的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新能源汽车的专利合作网络演化呈现明显的阶段特征,自2010年开始,网络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网络朝着更为连通的方向演化发展;在不同的演化阶段,网络结构演化存在较大差异,核心组织地位日益突显,网络呈现多元化合作发展,不同类型组织间的专利合作日趋显著;区域内和区域间的专利合作方式呈现不同的空间演化规律,区域边界对于广西、黑龙江、甘肃以及海南等地的跨区域合作存在较大影响,北京、江苏以及浙江等地在跨区域合作中处于明显优势地位。  相似文献   

19.
为把握全球水下潜器领域的研发前沿、国家布局及其未来研发方向,基于水下潜器领域SCI论文和发明专利数据,采用引文网络和专利地图方法,通过定义引文网络中的高被引论文、高频词、高被引新词以及专利地图中的重要专利、高频概念词等指标,综合专家意见,对水下潜器领域基础研究前沿和技术开发前沿进行识别;同时,基于引文网络中的论文总被引次数和重要专利总被引次数,对比分析主要国家在水下潜器领域的研发布局。结果显示:全球水下潜器领域研发处于活跃状态,其中无人自治式潜水器(AUV)方向一直保持较高的热度,相关研究起步早且发文体量大、增速最快;无人潜器应用研究方面的文献被引用量高、参与单位多、发表期刊水平高;AUV布放回收、通用技术、载荷以及无人遥控潜水器在油气业的应用等方向影响力最大;中国相关研发活跃、产出丰富,但缺乏相关技术的理论研究,产品市场竞争力较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