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咬文嚼字”即在语言文字中寻找疑问,在疑问中求知获益,因此,要想学好语文学科,就必须要“咬文嚼字”。 在《桃花源记》中有三处写到“外人”。“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此中人语云:‘不足与外人道也。’”课文的下面对“外人”的注释是“桃花源以外的人,下同。”但理解起来不十分顺畅。“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是渔人的感受,如果说外人是桃花源以外的人的话,那么渔人也是桃花源以外的人,也就是说渔人和外人  相似文献   

2.
说‘外人’     
《桃花源记》一文中有三个“外人”:①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②遂与外人间隔。③不足为外人道也。课文在注释①句时,说“外人,指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下同。”其实三个“外人”所指对象并不相同。“外人”一般指某一范围或集团以外的人。②、③中的“外人”指和  相似文献   

3.
《桃花源记》中“悉如外人”中的 “外人”一词,教材注曰:“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且“下同”。教学至此,总觉有疑,投书于师,乃知自古及今考证者纷纭。然再翻新印课文,注释亦然,我觉有再议之必要。 “悉如外人”之“外人”,是渔人站在现世(晋太元年间)角度观察桃花源中人,两相比较,视其衣着,觉得与现世人穿着打扮不一样,因而产生第一印象——像世外人,赫然一种有别于  相似文献   

4.
顾月华 《云南教育》2008,(10):15-15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选人了《桃花源记》,课本对文中“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一句中“外人”的注释为“指桃花源外的人”(即像渔人一样的晋太元中人),与下文“遂与外人间隔”和“不足为外人道也”中的“外人”的意思一样。其实将这里“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的“外人”解释为“另一个世界的人”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5.
《桃花源记》中,“外人”一语,出现三次。①“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③“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三个“外人”是什么意思,看法很不一致。主要有两种意见:第一种以《中学语文教学》1981年第4期吴奔星、心海《“桃花源记”的一个问题》为代表,认为这三个“外人”各有所指,“悉如外人”的“外人”,指“另外一个世界的人”;“与外人间隔”的“外人”,指“桃花源外的秦时人”;“不足为外人道”的“外人”,指“和渔人同朝代的人”,而只有这个“外人”才能译为“外边的人。”第二种意见以《中学语文教学》1981年第11期孙玄常文章为代表,认为这三个“外人”意思一样,都是指“桃花源外边的人”。  相似文献   

6.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选人了《桃花源记》,课本对文中“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一句中“外人”的注释为“指桃花源外的人”(即像渔人一样的晋太元中人),与下文“遂与外人间隔”和“不足为外人道也”中的“外人”的意思一样。  相似文献   

7.
与日常教学相比,公开课是一个教学“特例”,是与师生熟悉的日常课完全不同的另类场景。公开课是对他人公开的课,日常课是专对学生的,公开课则有了外人的介入,有时这种课是专为这些外人而上的。这些外人包括同事、本系统专家、领导以及外校和外地的同行、研究者、行政管理者等。在公开课上,这些人主要是充当评价者、监督者或观摩者、取经者。也就是说,外人介入课堂,必然对教师上课带来影响,使得教师不仅把课上给自己的学生,还把课上给这些学生之外的听课者,或主要是把课上给这些听课者。因此,由于听课者置于课外充当听众、欣赏家、督导者、评…  相似文献   

8.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用到“外人”的地方有三处:①男女衣着,悉如外人。②……遂与外人间隔。③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二册的注释为:“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下同。”其实三个“外人的含义均不一样,这种毫无区别的译文和解释是不确切的。打渔人进桃花源,看到的是为“避秦时乱进入桃花源并且“衣裳无新制”的秦时人的后裔,作为晋时人的打鱼人,看到的是与自己的时代衣着打扮很不一样的一些人,因此,在打鱼人眼中,这些衣着和自己很不同的桃花源人完全像是另外一个国度里的人。因此,“悉如外人”可译为…  相似文献   

9.
《桃花源记》中有三个“外人”,即:1.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2.遂与外人间隔3.不足为外人道也 这三个“外人”中,2和3都是“桃花源以外的人”。第一个“外人”如果也这样解释,则与后文《桃花源诗》“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相抵牾。因为时迁世异,秦代的衣制当然不可能和几百年后的晋代相同。  相似文献   

10.
储修德 《学语文》2002,(2):3-23
一、“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其中“外人”课文注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下同”。这一注释值得探讨。《桃》文涉及“外人”共有三处: ①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③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相似文献   

11.
《桃花源记》中的三处"外人"并不是指代所谓的"外国人"或"方外人",而是相对于桃花源之"中"而言,否则就不知所云。"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之"外人",虽是从渔人眼中看的,但他当时已在桃花源中,所以说"外人"就是"世人"。陶公之所以在文中三次提到"外人",并特别说"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是想强调桃花源中的人,不是天外来客,而是避世来此乐土的人。  相似文献   

12.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三次出现“外人”一词。三次出现的句子是:①“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③“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关于“外人”一词的释义,现行初中语文教材的注释认为:三个“外人”意义相同,都是指“桃花源以外  相似文献   

13.
唐律"化外人"条是最早就"化外人"案件适用法律的立法说明。关于它是不是国际私法,学术界争议不断。首先需要解决的是主体"化外人"是不是外国人。通过析疏解律,联系史实,认为唐代立法者是以是否受中原礼仪文化的浸润为"化内"、"化外"的划分标准,"化外人"是来自"化外"地区的人,理论上应包含外国人;根据中国国际民商立法问题涉及相互关联的四个向度,结合唐代活跃的跨国民商活动,唐代已经具备了萌生冲突规范的各项要件,"化外人"条虽不可能和现代意义上的冲突法规范相提并论,但因初步具备冲突规范的结构和特征而属于国际私法范畴,中国国际私法立法起点在唐,学者的误解源于其视点的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14.
陶潜《桃花源记》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古代散文,文中说到“外人”的语句共有三处: ①其间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②……遂与外人间隔。 ③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对以上三句中的“外人”,许多选本都解释为一个意思,指“桃源以外的世人”。这就地理环境的方位来说是可以的。但是,就时间概念来说,它们究竟指的是桃源以外哪个时代的人,我们必须仔细揣摩,加以辨析。 第一句中的“外人”,是特指桃源外的秦时人,因为下文明明说:“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而从秦到东晋太元年间约六百年之久,既然一直与外界隔绝,当然“衣  相似文献   

15.
《桃花源记》中共有气处提到“外人”:1.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3.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人教版教材中对“外人”的注释,在第1句中注释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下同”。教学中,学生认为这种注解,在第2、3句中,是正确的。但对第l句,则有不妥。其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16.
全国统编《语文》教材第四册,课文《桃花源记》第二自然段有“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这样一句,课文注释为“〔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下同。”这样注释,把这一处的“外人”注成“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宽泛笼统;同时,注释中的“下同”二字,实际上又在宽泛笼统的基础之上把课文中的三处“外人”划上了等号。其实,文中的三处“外人”——“悉如外人”“遂与外人间隔”“不足为外人道也”从深层次看来意思是截然不同的。 第一处:“悉如外人”是作者站在渔人的角度来讲的。实际上渔人在“林尽水源”的地方,从山口进去所看到的那一个世界,那个世界是渔人从未见过的古老而宁静的世界,而这个世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都保留了秦代的习惯,因此这个世界的人对于“渔人”来说好  相似文献   

17.
<正>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可谓家喻户晓。粗疏读来,仿佛平浅如话,略无凝滞;若涵咏再三,便觉疑义丛生,殊不易解。本文先拈出向来不为人们注意的“外人”一词,与喜好陶公诗文的朋友商讨,希望会得到“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乐趣。“外人”一词在《桃花源记》中凡出现三次。按其先后次序,一为武陵渔人乍见桃源中人“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二为桃源中人自述来历,谓其祖先“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三为武陵渔人辞别时,“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选注的《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中华书局版。  相似文献   

18.
《桃花源记》是初中语文教材在历次改版中一直保留下来的文言名篇。"外人"一词在这篇文章中共出现三次:①"男女衣着,悉如外人";②"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③"不足为外人道也"。1993年以来,人教版语文教材均在第一处"外人"下注释为":[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下同。"与之相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在该课的"参考译文"中也均将"外人"翻译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这种理解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也一直被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19.
现行初中语文教材《桃花源记》一文中的“外人”(这里指“悉如外人”一句中的“外人”)和“何世”两个词,《教学参考书》上把它们分别解释为“指桃花源以外的人”和“什么朝代”,笔者认为,这两个解释均值得商榷。先来看看“外人”一词。如果按《教参》的说法,那么“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一句就应该翻译为“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和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这一句一看就让人无法理解。从秦末到东晋,五百多年过去了,难道与世隔绝的桃花源中人的衣着装束是与外界同步发展的吗?五百多年来,外部社会的衣着装束肯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且“渔人”的衣着装束定然与桃花源中人是大不相同的,这从“见渔人,乃大惊”就可以看出来,远远地看到一个衣着迥异的人,桃花源中人才会“大惊”,才会视为异类。而且,在《桃花源诗》中有“衣裳无新制”一句,说明桃花源中人的穿着还是秦末的形式,我们如果还把“外人”理解为“桃花源以外的人”,这难道说,桃花源外世人的衣着装束也与五百年前秦末时一样,五百多年来没有任何发展?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外人”的合理解释应为“天外之人”,渔人看见身着古装的桃花源中人便把他们当成“天外之人”,桃花...  相似文献   

20.
语录     
《中国德育》2014,(22):5-5
正@周国平:智慧者必谦和,大善者必宽容,大骄傲者往往谦逊平和,有巨大成就感的人,必定也有包容万物、宽待众生的胸怀;小智者咄咄逼人,小善者斤斤计较,小骄傲才露出不可一世的傲慢脸相。@于丹:我们每一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但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用平和的态度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难。@陈春声:人还是需要有理想、有超越感、有超越个人得失跟日常生活体验的那一种追求,有了这种追求之后,你的职业生涯会变得更加平顺,更加愉快,即使外人在用世俗的眼光去看,你的职业成就也会更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