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意识形态”是国外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背景之一。国外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由于所处社会发展时期不同,对“意识形态”解读时,经历了几个不同的阶段。在“意识形态”解读过程中融合了两条理论逻辑:一条是以商品操纵技术为特征的“商品意识形态”、以意象摄取商品为特征的“景观意识形态”、以功能打碎系统结构为特征的“符号意识形态”三个逐渐演进的理论逻辑;还有一条是对科学技术的姿态问题这个理论逻辑。  相似文献   

2.
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论到当代“新马克思主义”的文学论述,文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一直是文学理论关注的重要问题。一方面,意识形态制约着文学生产;另一方面,文学又以审美的方式生产出意识形态。文学往往通过“形式的意识形态”而产生意识形态的批判功能。80年代以来的形式主义的纯文学论、纯审美论对文学的极端政治化具有纠偏作用,但对美学超离意识形态性的过度张扬却使人们对文学的认识变得有些肤浅了。  相似文献   

3.
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论到当代“新马克思主义”的学论述,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一直是学理论关注的重要问题。一方面,意识形态制约着学生产;另一方面,学又以审美的方式生产出意识形态。学往往通过“形式的意识形态”而产生意识形态的批判功能。80年代以来的形式主义的纯学论、纯审美论对学的极端政治化具有纠偏作用。但对美学超离意识形态性的过度张扬却使人们对学的认识变得有些肤浅了。  相似文献   

4.
关于艺术与意识形态的关系问题,本文既不同意“艺术意识形态论”,也不同意“艺术非意识形态论”,还不一般地同意“艺术的审美意识形态论”。认为艺术在“社会意识形式”的层次上靠“审美性”获得了自己存在的根据和意义,“意识形态性”只是它受一定历史条件制约的特殊的、重要的功能即艺术之体的“用”。审美性和意识形态性,后者从属于前者并通过前者方能体现出来。艺术创作和艺术批评的尺度也应遵循这一基本原理。  相似文献   

5.
对文艺、审美与意识形态关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美性与意识形态性都是文艺的本质属性,艺术不等同于意识形态,也不等同于审美."审美意识形态"的内涵,在实质上削弱了文艺的意识形态性.它所主张的审美与意识形态的整一,其实是以审美"溶解"意识形态,以文艺的审美性取代文艺的意识形态性.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恩格斯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对意识形态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并且形成了系统的意识形态理论。在对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的理解上,西方学者的理解过于狭隘,仅仅以马克思在某个阶段的著作出发,片面地认为马克思主义把意识形态当作“虚假的”、非科学的阶级观念;近时期又有西方学者提出“意识形态终结论”,矛头指向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这些都对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产生了负面的影响。有必要对意识形态进行完整的梳理,以还原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国内文艺理论界对文艺意识形态性问题进行过十分引人注目的讨论,彼此观点相左,论争”烈、它涉及到如何正确认识文艺的本质特征,如何一“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等基本问题。;。纳起来,意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认为文艺意识形态性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的一个基本观点,不容置疑和动摇,但在如何理解文艺的意识形态性上,又各有差异。另一是认为把文艺与意识形态归于一流,有其“明显的片面性”,或谓存在着“漏洞与理论空隙”,进而主张文艺具有超意识形态性①;或是“意识形态与非意识形态的集合体”②等等。文艺的意…  相似文献   

8.
文艺审美超越的意识形态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审美超越现象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的存在。艺意识形态理论与艺审美超越现象的张力关系构成了艺发展的当代课题。艺审美超越是一种意识形态的策略。意识形态策略表现在行为模式,认本结构的反作用,语言形式和艺生产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重写文学史”是在全国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政治背景下展开的,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性。但它的目标是建立一种独立的审美的文学史学科,其美学观点又是反意识形态的。在这样的悖论启发下,试图探讨“重写文学史”的独特的意识形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通过引入“正式意识形态”和“非正式意识形态”概念,以美国为例,试图揭示非正式意识形态的特征、非正式意识形态与正式意识形态的关系,以及非正式意识形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审美意识形态论放弃了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论的批判性与列宁意识形态论的阶级斗争性,将审美意识形态解释为反映经济基础的一种上层建筑,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却又未能以此作为理论基础建构系统理论,这就造成审美意识形态论不仅在具体表述上时常出现理路混乱,而且缺乏必要的理论深度与理论价值。因此,审美意识形态论是一个已经完成历史使命,应该放弃的命题,不可作为“文艺学的第一原理”。  相似文献   

12.
德里达的“幽灵说”与其意识形态理论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联。而长期以来我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都忽视了这部分内容。德里达通过描述幽灵的生产及其运作,通过“幽灵说”的逻辑,揭示出意识形态具有“幽灵性”和“宗教性”两大不可化约的特征,由此指出意识形态是不可界定和解构的;意识形态功能的实现如同一般信仰一样具有自主性和自动性;意识形态同时还包含着意识形态批判的内容,即意识形态在建构的同时蕴涵着批判、解构自身的维度。德里达的幽灵说及其意识形态理论实际上发动了一场以幽灵的“游荡学”对抗传统形而上学本体论的革命。  相似文献   

13.
“意识形态”的“历史性”不可回避,这些不断变化的内涵是人们对社会现实不同认识的结果,“意识形态”是人为的精神事件。论文主要论述“意识形态”这个术语背后的“意识形态”,从“真假意识形态”、社会人群的等级区分、意识形态和经济基础的关系以及意识形态物质性从有到无的过程等方面,分析那些通常以“真理”面目出现的“意识形态”背后的话语策略。  相似文献   

14.
在关于文艺本质的论争中,"审美意识形态"说和"可以有意识形态性的审美的社会意识形式"说的对诘很有代表性。前者对"审美性"和"意识形态性"及两者关系的论述尚欠完备。后者则质疑前者以审美消解意识形态,但其本身游移松动的表述也难免有淡化文艺的意识形态性之嫌。提出"审美性是文学的根本属性",但什么是审美性和怎样认识审美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仍需深究。应该注意理解马克思意识形态的功能内涵和产生原因的论述,并且进而从人本生态观认识意识形态和审美各自的生态本性及其本源性的相互关系。意识形态的核心是价值观念,文艺不仅因对政治、道德、宗教和哲学等思想意识的反映和表达而获得意识形态性,更为重要的是,文艺审美作为人类重要的生态调节方式,其涵盖并超越真善的审美价值乃是文艺的意识形态性的内在根据。审美的生命和生态的价值比政治性和阶级性等传统观念更为本真和永恒。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恩格斯之后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基本上沿着两条路线发展 :一条是以前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美学研究路线 ,另一条则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学派路线 ,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对这两条马克思、恩格斯之后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发展路线和方向进行考察研究 ,是很有学术意义和学理价值的。  相似文献   

16.
在目前国内文艺学界关于审美意识形态的争论,成为一个热门话题.社会意识形态论和审美意识形态论是20世纪中外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两种主要观点.都来自马克思的理论资源.而审美意识形态这个概念,同时具有审美和意识形态的内涵属性.审美与意识形态的融合与统一,在马克思美学思想中,是人的目的性与社会发展规律性的统一,更符合文学存在的实际.  相似文献   

17.
意识形态批评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难以割舍的一块阵地。英国马克思主义批评家特里.伊格尔顿提出了“审美意识形态”“作者意识形态”“读者意识形态”的创新性概念,建构了自己独特的意识形态批评理论。伊格尔顿不仅吸取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评的成果,而且借鉴了形式主义、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解构主义等20世纪新潮理论成果,伊格尔顿最终走向的政治批评是与他始终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批判立场、目标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8.
杨辉 《现代语文》2007,(7):91-93
“审美意识形态”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文学理论教材的重要议题,其中钱中文的《文学发展论》、童庆炳的《文学理论教程》及王元骧的《文学原理》先后从各自的立场共同论证了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本质,给予了文学的审美性尤其是情感特质以充分的重视。在一定程度上,文学的审美性尤其是其情感因素,是我国文学理论教材“审美意识形态”理论的主要内核。  相似文献   

19.
当代著名后现代哲学家齐泽克以其独特的写作和论述风格,为我们提供了他的幻象意识形态理论。该理论在逻辑前提中把意识形态当做与现实或实在对立的幻象来批判,又在具体论述中把幻象与实在之间的关系模糊化甚至同一化,并进而模糊和取消了现实或实在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区分和对立关系。这就使得任何意识形态批判实际都已不可能,因为幻象意识形态已成为无法打倒的“崇高客体”,我们所做的似乎只能是“穿越”意识形态幻象,触摸实在界的面庞:意识形态已经一方面具有准物质形态的现实感或实在性,另一方面又以一种非物质的形态获得了永恒性和常在性。这就是幻象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基于此,齐泽克以其对幻象的批判成就了对当代或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意识形态现象的批判和揭露。  相似文献   

20.
浅谈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没有历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意识形态没有历史”是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提出的一个否定性、批判性的命题。马克思从实证主义和历史主义的角度阐述了意识形态没有自己独立发展的历史这一理念。阿尔都塞在此基础上从结构主义的视角出发,从一个肯定的意义上来重新解构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没有历史”这一理论命题,指出意识形态是永恒存在的,贯穿于历史之始终的,赋予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没有历史”以新的理论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