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8 毫秒
1.
<正>一2015年发生的韩军老师与李华平老师的这场论争,对于认识语文教育教学,对于端正语文教育思想,无论是哪个角度来看,都是必要和及时的,也是意义深远的。李华平教授在《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14年第10期上发表的《迷失在学科丛林里的语文课——兼评韩军〈背影〉课例》,对韩军《背影》课进行评析,认为韩军这节课把"生命和死亡意  相似文献   

2.
商凯凯 《学周刊C版》2019,(3):100-101
特级教师韩军在执教《雷雨》这节课时,独出心裁,以"周"字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既阐述了具体人物,又很好地梳理了故事情节、表现了人物命运。韩军老师对《雷雨》的解读不同于传统的解读,实质上却也是立足于文本、基于文本的阐释。  相似文献   

3.
<正>2014年第10期《语文教学通讯》(B刊)刊发了李华平老师的长文《迷失在学科丛林中的语文课——兼评特级教师韩军<背影>教学课例》。该文批评韩军老师的《背影》课例严重偏离了语文教学的正道,成为哲学课、美学课、生命教育课,呼唤语文教学回归自己独有的使命。该文在学界产生重大影响。2015年1月份、2月份《语文教学通讯》(B刊)与《新课程研究》共刊载了4篇批评韩军老师的文章。笔者以为,这些批评有其合  相似文献   

4.
<正>有幸听了韩军老师的《雷雨》,收获甚丰。韩军老师《雷雨》的教学设计层层深入,先用希特勒入课,让学生明白人性的两面性。接着让学生在文中找周朴园的罪行,出示《雷雨》的结局,使学生对《雷雨》的情节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第三步通过"几番恋情不合伦,几条人命不得生,几个家庭同破碎,几个生者孤苦终"的结局,引出"冥冥之中有天意"的看法,进  相似文献   

5.
<正>课文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材料和主要凭借。语文教学应当老老实实地引导学生解读课文,从字里行间学习语文。游离课文,游离课文整体的语言表达,势必将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科技常识课、泛文化课。韩军老师的《背影》教学,正是泛文化课的典型。且在各地七讲《背影》,影响不小。分析其失误,可以帮助人们端正语文教学思想,促进语文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一、游离课文的语言表达,何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韩军老师把《背影》的主题解释为"喟叹生命"。然而这一主题却不是从课文中读出来的。让我们来看一看"喟叹生命"的结论是如何得出的:  相似文献   

6.
翟娓 《语文知识》2016,(21):86-87
2012年,新语文教学代表人——北京的韩军老师在"全国第四届名家人文教育高端论坛暨名师课堂研讨会"上上了一节《背影》的研讨课。之后,围绕韩军《背影》教学的视频、实录、解说等资源,国内语文界先后开展了多轮大讨论。其中以四川师大李华平为代表的多位教授发表了一些批评文章。其实,当年韩军的《背影》教学实是教学实验,是非典型的教学课例。  相似文献   

7.
《雷雨》是一出动人的戏,《雷雨》是一篇难得的优秀力作.作为动人的戏,教学要指导学生"观戏";作为优秀文本,教学要引导学生解读文本(以下简称"解文")."韩军《雷雨》课"(下简称"韩课")以"周"字贯穿教学,梳理情节,阐述人物,描绘命运,概括主旨,终抵"神秘"."韩课"较为恰当地处理了戏剧教学"观戏"和"解文"的关系,其课堂所蕴藏的"观戏与解文"相统一的教学形态是值得借鉴、学习和思索的.  相似文献   

8.
<正>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语文教师和其学生塑造灵魂的过程,语文的情感就是生命的美,语文的智慧就是生命的智慧,语文的深度就是生命的深度。朱光潜先生说过,所有的纯文学是诗意的,读韩军的《韩军与新语文教育》即给你诗意的感受,对生命的虔诚,对语文的思索与厚爱,足显韩军对语文教学的虔诚,下面笔者谈一谈对这位名师的理解。一、个性的张扬、为人的自谦在韩军老师自我解说中,他写了这样的话语,"先  相似文献   

9.
7月14日奥运圣火梦圆长春,祥云火炬激情传递。也正是在这令人激动的日子里,清华大学附中语文特级教师韩军走进我的视野,最终走进我的内心。上午聆听了韩军老师的新语文教育的报告,深刻地感受到名师“滴泪泣血说语文,从容练达做韩军”的人文教育的风采;下午,韩军老师又给我们带来一堂精彩纷呈的好课——《大堰河,我的保姆》。  相似文献   

10.
<正>2014年10月李华平教授在《语文教学通讯》发表了《迷失在学科丛林的语文课——兼评特级教师韩军〈背影〉教学课例》,接着,韩军老师在同一刊物上发表《〈背影〉课七说》予以回应。此事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一线教师看韩军老师上课,心潮澎湃;读李教授文章,字字在理。剩下许多困惑,谁对谁错,何去何从?仔细看这两篇文章,我们发现:李教授的评  相似文献   

11.
韩军老师《雷雨》课通过"神秘"的主题来源,借助《雷雨》剧本引导学生来演绎"神秘论".表面上看,韩老师的课新颖独特,富有创新精神.一旦突破"精彩纷呈"的背后,笔者却发现韩老师的课远离了课程.韩老师所演绎的五个"神秘"中的四个,都能在文本中得到充分的解释.韩老师的"神秘论"其实是对剧作者的一段话的曲解,作者意图本不能用来代替文本意图,何况是曲解作者的意图.笔者认为,阅读教学既不能采取观点先行的教学法,也不能脱离语文课程体系而任意确定教学内容;否则,就会成为阅读教学之祸.  相似文献   

12.
韩军老师所授的《背影》一课在语文教育界引起了大规模的争论。其中,韩军老师采用的是“填鸭式”教学还是启发式教学,是众多专家学者争论的热点之一。基于课堂中的师生对话进行分析,韩军老师与学生的对话以强制灌输教师解读为最终指向,对话内容多脱离文本而肆意创生,对话类型多具有限定性而使学生思维受限,多媒体为载体的间接对话以教师之思混淆学生之思。综上所述,韩军老师假借民主对话之名行专制独白之实,在课堂上建立起教师话语霸权以实行灌输式教学,将学生的主体性泯灭殆尽。  相似文献   

13.
韩军老师的公开课《雷雨》与众不同,切入角度新颖,以“周”字贯穿教学,梳理情节,阐述人物,描绘命运,概括主旨,终抵“神秘”.其教学核心内容是对“五重神秘”的深度解读,教学目标是分析《雷雨》的“神秘”性,学会用文学的“神秘主义”审美观欣赏这部戏剧.但本文作者认为这种基本文解读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的确定,是溢于中学语文课程之外的.本文尝试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人教版与苏教版《雷雨(节选)》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4.
<正>羊年岁末,我以"陇原名师工作室"学员的身份,在天水师院礼堂,聆听了韩军老师对《背影》的另一种解读。我接触《背影》,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翻拣记忆,主题除父子之情外,老师也没再说什么。执教后,我一直教高中语文,对初中教材很少关注,自然也就不去想着《背影》是否会有另一种解读。今日,听了韩军老师的示范课,将与《背影》时隔三十年的我,又一次引入了文  相似文献   

15.
从选入课本开始到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雷雨》的教学解读发生了从单元到多元的变化,语文训练所涉及的范围也更广泛,这是一种进步,也是语文课程时代性的体现。2017年,统编版语文教材将《雷雨》纳入必修四第二单元(戏剧单元)第7课,可见《雷雨》将继续充当戏剧类文本教学的重要角色,语文课程要继续重视对它的教与学。但是到目前为止,《雷雨》教学仍然存在一些不得不正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正>《内蒙古教育》2015年第2期刊发了韩中凌老师的《语文课该不该管"亲妈后妈"?》,文章是围绕石皇冠老师的一节听读示范课《小蝌蚪找妈妈》展开的关于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思辨。全文站在"人文性价值"的角度,基本上是以否定的态度述评石老师的语文教学主张的,韩中凌老师对石皇冠老师这节课的教学诊断,我个人认为"把脉不准"。韩中凌老师在文章中引述了石皇冠老师之强调:"我们的目标是教会学生朗读,至  相似文献   

17.
<正>韩军简介韩军,男,1962年生。全国著名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首都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教育专家、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人民教师奖章获得者、全国曾宪梓教育基金一等奖获得者。第一线中国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原《教师之友》杂志核心作者。现任清华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师,主持全国最大语文教育论坛"韩军在线"。举三反一大家对"举三反一"不是太了解,但对"举一反三"是比较了解的。什么是"举一反三"呢?也就是我们讲一篇课文,比如讲一篇《春》,讲完之后,就希望我们的学生会写像《春》这类文章的作文,会写春夏秋冬,这不就是"举一反三"吗?学了一篇《背影》,就以为我们的学生能写像《背影》一样的  相似文献   

18.
2015年《小学语文教学》推出专辑之一《和名师一起教作文》老师教作文的知心帮手老师研究作文的必备法宝适应范围:小学语文教研员、教师,中高段小学生2015年《小学语文教学》推出专辑之二《和名师一起教阅读》名师精彩示范课堂教学教学精英共同演绎经典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具有多种功能,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所以在文本解读中教师必须以正确的语文教育价值为导向。韩军老师对《背影》"生与死"的解读不可谓不新,但从语文教育价值取向上看,尚有缺失。  相似文献   

20.
有幸听了著名特级教师韩军执教的《南来北往》一课,陶醉于他声情并茂的朗诵情境中的同时,更欣赏他独特的课堂设计艺术。韩老师整节课是围绕“找错误说理由”这条线展开第一课时的教学。在寻找美丽错误貌似简单的教学流程中,我们欣赏到韩老师扎实而不简单的语文教学艺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