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据《红楼梦》改编而来的戏曲称为"红楼戏"。清代"红楼戏"中写"黛玉葬花"戏的戏曲作品较多且在数量上占一定的优势。本文主要以《红楼梦戏曲集》中的"黛玉葬花"戏为研究对象,来探讨清代"黛玉葬花"戏对小说《红楼梦》的改编,从而分析清代"黛玉葬花"戏改编兴盛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唐景崧,一个在史学界颇有争议的人物;在桂剧发展史中,却是地位卓越.经他改编的桂剧"红楼戏",不仅独具地方戏特色而且令人耳目一新.就其创作思潮而言,桂剧"红楼戏"在改良主义浪潮下应运而生,刻上了时代的烙印;在剧本内容和模式的改编上,唐景崧也是别出心裁,独树一帜;唐景崧改编的"红楼戏"虽数目可数,然其在整个桂剧发展史上可谓意义非凡.  相似文献   

3.
戏剧作为一种通俗的文艺样式,在《红楼梦》由小说文本向一种社会性文化现象的传播过程申所起作用十分巨大。但众多的清代“红楼戏”中,清代“红楼”第一戏创作与流传至今却未有定论。清代道光年间泰州人仲振奎《红楼梦传奇》,作为清代红楼戏曲的“开山之作”,推动了《红楼梦》在全社会范围的传播进程,促进了“红学”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清代由小说《红楼梦》改编的"红楼"戏剧与曲艺作品,为其向多种社会文化传播途径转化,并最终能够成为一种社会性文化现象提供了途径与平台。但对于清代"红楼"戏剧总数、第一部红楼戏剧和曲艺作品,以及舞台演出最红火的红楼戏剧等问题,学术界却至今未有定论。  相似文献   

5.
明清时期,小说对戏剧的影响更为显明,不少传奇、杂剧的题材都来源于小说,尤其是四大古典名著。相较而言,戏曲改编《红楼梦》小说有一个更为得天独厚的优势,即小说本身所具有的巨大文学价值:小说中精妙的细节描写、风格各异的诗词歌赋等,都可以成为剧本创作的原材料。当然,能否在尊重原著美好意旨并保留其原有神韵的基础上做到"因体而异,量体裁衣",却是个很重要的问题。为此,我们不妨对《红楼梦》中的《红楼梦曲》在清代《红楼梦》戏曲(以下简称"清代‘红楼戏’")中的改编、化用情况加以探究,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6.
吴兰征及其《绛蘅秋》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曹雪芹的《红楼梦》问世并风行之后,各种“《红楼梦》戏曲”(以下简称“红楼戏”)便应运而生,使得“红楼故事”不仅传阅于读书人之手,而且流香于市井乡野之间、妇孺村叟之口。在清代众多的“红楼戏”署名作者中,吴兰征作为唯一的女性创作者是不容忽视也是不应该被忽视的。那么,她是怎样以独特的女性视角来解读《红楼梦》并融注到她的《绛蘅秋》创作中的呢?我们从她的这部“红楼戏”中,是否能捕捉到一些可贵的信息呢?所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好好探究的。  相似文献   

7.
清代乾嘉时期的泰州人仲振奎,作为清代红楼戏曲的首编者,在《红楼梦》传播与改编史上的地位已逐步得到公认。其祖居泰州东乡西场古镇,清乾隆时移泰州城居住。其父子、兄弟皆有著述,其家世对其文学创作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后世把以曹雪芹、高鹗《红楼梦》及相关续作为主要题材创作的戏曲作品叫作“红楼戏曲”。“红楼”戏剧与曲艺作品,在《红楼梦》的传播过程中起到了十分巨大的作用。但对于清代首部红楼戏剧和第一部曲艺作品的创作、流传及对后世影响等《红楼梦》改编与传播史上的一些关键问题,至今却未见详细地考证与定论。  相似文献   

9.
清代“红楼戏”涉及晴雯形象塑造的共有7种,最重要的作者、作品有仲振奎的《红楼梦传奇》、万荣恩的《潇湘怨传奇》、朱凤森的《十二钗传奇》和陈钟麟的《红楼梦传奇》。“红楼戏”对晴雯形象的接受比较一致的是其情感基调,即“扬晴抑袭”,对晴雯抱有深深的同情。对晴雯形象的塑造集中在三个方面:对宝玉的深情、火暴的性格、悲惨的命运。  相似文献   

10.
戏曲改编对小说素材不仅具有依赖性,也具有能动性,包括选择性和再造性。本文以清代“聊斋戏”为切入点对其中的选择性从文体因素和作家因素两方面进行初步地探讨。  相似文献   

11.
题咏为清代才媛最为普遍的红楼接受模式。这种模式灵活运用于各种场合、各种不同的时空情境,表达她们对《红楼梦》各种议题的所感所思。清代才媛的红楼接受,是文学与生活交织的型态,聚焦于《红楼梦》原著的题咏,无疑是缘自才媛自身现实生活体验的有感而发;聚焦于才媛生活的题咏,亦显然是深受《红楼梦》原著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形成的现实延伸。清代才媛的红楼接受既有较为充分的自足性亦有相当程度的开放性,而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现象,清代才媛的红楼题咏与主流(男性)社会的红楼题咏形成对话关系,得到更为丰富多元且别具性别意涵的表述与发展。不仅体现红楼接受的文学/学术意义,还更体现了清代现实的社会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围绕《红楼梦》展开的学术研究琳琅满目,其中多艺术介质的改编活动在其传播过程中起到秉要执本的扩散功用,不但推动了红楼文化的社会传播,更以其媒介特征和传播逻辑对其文化内蕴进行了异质同构。其中黄梅戏《红楼梦》的改编,用其独特的叙事视角和叙事结构的安排,以戏曲的形式诠释了《红楼梦》崭新的主题内涵,辅以清新细腻的音乐格调,再赋予《红楼梦》现代化气息,让更多观众接受的同时,完成了对《红楼梦》的又一次艺术传播。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清代水浒戏研究之不足,通过对清代水浒戏的剧目考察、创作群体及思想意蕴的分析,以期从宏观方面对清代水浒戏有一个整体的把握。结论认为,清代水浒戏剧目数量众多,类型丰富,思想意蕴也有不同,对于清代水浒戏的研究具有文本与社会学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敷演黛玉之死的戏曲中,无不充斥着悲凉的况味。她双亲早逝,寄人篱下,心无所依,魂难归里。黛玉的结局是悲剧性的,但又不尽然一悲到底。黛玉之死不同凡人之死,而是升仙去了。这是融合了道教文化的结果。既符合戏曲演出的需求,又多了一点宗教式的关怀。"红楼戏"既在一定程度上忠实于小说,又融合于传统文化,并结合自身特点来改编。  相似文献   

15.
《姊妹易嫁》的故事原本出自《聊斋志异》,小说写掖县富户之女张素花,自幼许配于毛公为妻。毛家很贫穷,素花瞧不起毛家。当毛公上门娶亲时,她执意拒不上轿。其父匆忙之际,只得让其二女儿代姐出嫁。尔后,和蒲氏同处一朝的清代阳湖居士陈煌曾将这篇小说填词改编成一出传奇戏,名日《错姻缘》,基本故事情节,仍是因袭小说。新中国成立后,由王慎斋、段成佑执笔,山东省重点剧目研究会将此故事改编成一现代剧目。从内容到形式,已有创新。山东省吕剧团成立后,又由李公绰执笔,将其作进一步改编,从而形成了今天流传甚广的这部吕剧重点曲目《姊妹易嫁》。  相似文献   

16.
文章分析了互文理论的研究成果,并用该成果指导影视作品改编实践。互文理论在改编的戏拟、改编的基本机制和改编的创作者和接受者等三方面对改编理论的影响,互文理论合理地解释了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作品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戏曲的传播发展,传播者越来越注意到传播的受众和传播的效果,戏曲作者更多的注意到改编后作品的娱乐性和观赏性,因此笔者从清代《水浒传》改编传播的效果和传播者的可信性效果两方面着手论证《水浒传》戏曲改编在清代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8.
京剧《卖水》一剧,源出于山西蒲州梆子《火焰驹》中的一折,是中国戏曲学校1961年移植改编剧目。《火焰驹》最早为秦腔原创剧目,清代陕西大戏剧家李十三的十大本戏曲名著之一。京剧、豫剧、晋剧等剧种均有移植本,如:京剧花旦戏《卖水记》、豫剧《大祭桩》、中国京剧院程派传人李海燕主演《宝马圆情》等。该剧为小生、小旦、老旦、花脸唱做并重戏,《打路》《花园卖水》《艾谦传信》《祭桩》为著名折戏。其故事情节大都相似。  相似文献   

19.
清代红楼续书无法与原著相比,但却是考察清代《红楼梦》读者接受状况的重要资料。在这些续书中,清代读者固守着儒家的伦理价值观念。透过这些续书及其序跋,我们无疑能感受到旧时代的人们在面对《红楼梦》时心灵活动的轨迹,并了解到他们的文化情趣及他们在文学接受观念上的固执和保守。  相似文献   

20.
戏曲作为一种通俗的文学样式,一直活跃在舞台上,它不断地吸收历朝历代出现在正史以及文学作品中的内容,将其改编成戏曲的形式,搬演上舞台,活跃在群众中间。从先秦的社火、秧歌、参军戏到唐代教坊梨园的形成,到宋金杂剧和元杂剧的成熟,明清传奇的繁荣,以及清代地方戏的繁盛和京剧的独霸天下。在众多的戏曲形式和剧目当中,诸葛戏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清以后,诸葛戏的上演达到了高潮,出现了许多新的剧目。主要原因是地方戏和京剧的出现,戏曲需要更多的素材来编演剧目,许多旧有题材和新的材料都进入艺术家的眼界,以各种各样的戏曲形式重新或开始出现在舞台上。因此,更多的伶人也从《三国志通俗演义》里面取材,这样,许多新的诸葛戏就出现在了舞台上。据不完全统计,戏曲《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在清以后就开始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