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9 毫秒
1.
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和录像观察法对马琳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乒乓球男单四分之一决赛、半决赛、决赛中的正手反拉弧圈球技战术在发球后反拉段,接发球后反拉段,相持中反拉段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对正手反拉弧圈球技术在三段中的合理使用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
反拉弧圈球技术不仅是一项高难度的技术,更确切的说是一种技战术。文章通过文献资料、录像分析、数理统计等方法对优秀乒乓球运动员王励勤的几场比赛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正手反拉弧圈球技术是主动进攻技术,具有杀伤力大和使用率高的特点,受到高水平运动员和教练员的高度重视。正手反拉弧圈球技术是男子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在比赛中应对对手弧圈球、争取进攻主动权、制胜得分的一项非常有效的技术,我国男子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必须很好地掌握此项技术,以便在比赛中争取主动。  相似文献   

3.
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分析法和数据统计法,分析张怡宁反手弧圈球技术在比赛中的使用率和得失分率。针对张怡宁在49届世乒赛女单半决赛对刘诗雯、决赛对郭跃、以及29届奥运会女单半决赛对李佳薇、决赛对王楠等4场比赛中,发球反手抢拉、接发球反手抢拉和相持中的反手技术特点进行统计分析对比,找出存在的优势和不足。  相似文献   

4.
一、反面快带弧圈球技术的提法: 直拍快攻运动员反面快带弧圈球技术系指将正手快带弧圈球技术移植于反手反面的击球技术。这是在新的技术形势之下提出和诞生的。从七十年代以来,我国直拍快攻运动员(这里主要系指左推右攻型)在对付弧圈球技术上有了可喜地进步!正手在挡弧圈球的基础上发展了反带、反拉和攻打弧圈球技术,反手在推侧旋、减力挡的基础上发展了加力推和快推大角度线路。这些技术丰富发  相似文献   

5.
张伟 《乒乓世界》2003,(8):44-44
自1953年匈牙利削球手西多在布加勒斯第20届世乒赛上获得男单冠军后,此后的整整半个世纪再也没有削球手登顶男单冠军的宝座,也鲜有打入决赛的场面,难怪乐世赫杀入巴黎世乒赛男单决赛后,会引起世界乒坛强烈震动,也许是削球手久违决赛的找代过于遥远,央视解说员韩乔生误把34年前的第30届慕尼黑世乒赛男单冠军伊藤繁说成了削球手。  相似文献   

6.
从31、32届世界乒乓球比赛的成绩来看,以弧圈球打法为主的选手,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欧洲各国球队,普遍都采用弧圈球为主的打法。有的以旋转结合速度为自己队的风格(南、匈等队),有的以速度结合旋转为自己队的风格(瑞、苏等队)。两种风格虽各有其特点,但都离不开以旋转作为主要得分和进攻手段。前种风格以侧身拉为主,运用既有较快的速度,又有强烈的旋转的前冲弧圈球来代替扣杀。后种风格以反手快拨,正手打为主,用拉弧圈球寻找机会扣杀,拉扣结合较好。这两种打法,在31、32届世界比赛中,显示出  相似文献   

7.
年度技术     
年度技术:反手反拉弧圈球波尔使用的"反手反拉弧圈球"技术最初给人的感觉是有点乱来、没有准,而且成功率不高,带有很大的搏杀性质。但是在不来梅世乒赛和中国队马林、王励勤的两场比赛之后,他的这项技术使用频率逐渐增大,使用效果越来越  相似文献   

8.
正手反拉弧圈球技术的难度很高,扭转战局。反拉对方弧圈球时,对自身的站位、击球点的要求非常高,同时我们还要准确判断出来球的旋转强度,用以调整反拉时摩擦的强度,从而控制好回球的弧线。由于对方进攻时的球速相对较快,而且具有一定的威胁,因此我们在反拉时应该稍稍后退,充分让出击球空间,以保证自身动作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9.
如何练习反拉弧圈球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乒乓世界》2001,(8):36-37
反拉弧圈球技术是现代乒乓球比赛中对付弧圈球.有效完成攻防转换.争取主动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是当今高水平运动员必备技术之一。对这项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完善也是中国乒乓球队从九十年代中期打翻身仗到今天取得全面优势的重要技术环节。  相似文献   

10.
一、问题的提出随着现代乒乓球运动的飞快发展,世界乒坛上各种打法竞相斗妍,场上争夺越来越激烈。从六十年代初日本运动员发明并使用弧圈球以来,经过二十余年的时间,弧圈球技术有了极大的发展。尤其是当代以匈牙利男队为代表的两面拉弧圈球打法和以瑞典男队为代表的两面快攻结合拉弧圈球打法,现已在世界乒坛上形成了一个威力很大的技术流派,并成为与我国  相似文献   

11.
对怀化学院体育系乒乓球专修学生和非小球类专修学生的网球普修技能测试结果进行比较,加之对乒乓球专修学生正手底线击球和前冲弧圈球测试成绩的相关分析,以探析两项技能的迁移状况,旨在指导乒乓球、网球运动实践,为不同类型运动技能迁移研究提供理论参考.研究发现:乒乓球前冲弧圈球技能的掌握可对网球半西方式正手底线技能学习产生正迁移现象,其原因是由于技能结构和技能认知活动两者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2.
关于乒乓球运动的几点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雁雁 《山东体育科技》2004,26(1):22-23,41
大球,11分赛制,以及无遮挡发球等新规则的实施,为乒乓球运动带来了世界性影响。对中国乒乓球界来说,重要的是认清规则变革的宗旨及趋势,调整思路,研究新的对策。其中涉及技、战术方面的问题,包括积极倡导横拍弧圈球打法,直拍打法必须创新,积极支持削球打法,技战术创新应该注重实效等等。  相似文献   

13.
Abstract

At the end of the aiming phase, an archer pulls the arrow back a little bit before he releases the shot. This pulling back of the arrow is called the “final pull”. Simultaneous with the final pull, the archer has to hold the bow calm. The aim of this paper was to examine the motion of the bow and the final pull in highly skilled archers. From a technological point of view, we wished to develop a system to measure the draw-length in the final pull that could be used during archers’ normal training. Seven archers (two males, five females), all of whom were participants at the Junior World Championships and German National Championships, performed 66 shots indoors at a target 30 m away. Each archer shot the same bow as used in competition. On-target trajectories of the aim point movement were measured. Also, the alterations of the draw-length in the final pull were determined.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irregularities in the final pull have a negative influence on archers’ scores. Intra-individually, a smaller range of motion of the bow in the last second before the shot appears to have a positive influence on archers’ scores.  相似文献   

14.
通过第49届世乒赛及2007年世界杯前八强比赛的观察和统计,对快弧类两面拉打法与单面拉打法相互对阵时双胜组合发抢特征进行研究。双胜组合指运动员在比赛中连续两个发球权都得分的组合。探讨快弧类上述两种打法双胜组合发抢的一般规律。为快弧类单面拉对阵两面拉和两面拉打法对阵单面拉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采用文献资料等方法,对世界优秀男子乒乓球运动员特长技术进行研究,旨在提升我国乒乓球项目特长技术创新与发展。结果表明:世界优秀男子乒乓球运动员特长技术主要有8项,分别为,瓦尔德内尔横拍直握式发球技术和晃接技术、科贝尔反手侧拧技术、金泽洙步法技术、蒋澎龙加力推挡技术、格林卡反手横向拉球技术、马琳加转摆短技术和正手前冲弧圈球技术、朱世赫削中反攻技术、王皓直板横打技术。  相似文献   

16.
广州亚运会乒乓球男单决赛接发球技战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10年广州亚运会乒乓球男子单人决赛进行了接发球技战术研究,主要从技术、线路、落点三个不同角度对马龙、王浩在比赛中接发球的技战术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马龙接发球技术是以摆短和劈长为主,王浩接发球技术以摆短和反手抢拉为主;两者接发球线路都是以正手斜线和正手直线为主;马龙接发球落点分布以8号位、9号位和2号位为主,王浩接发球落点分布以7号位、2号位和9号位为主。  相似文献   

17.
"注重每桨划船效果"训练思想科学内涵探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张琴 《湖北体育科技》2006,25(3):308-309
介绍了"注重每桨划船效果"训练思想在我国的发展,探讨了这一训练思想所涉及的各种因素及内涵,对水下拉桨速度、桨叶入水深度、拉桨幅度、保护动力、节奏、技术动作等因素进行了分析,指出该思想在划船训练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为探明王皓在第28届奥运会乒乓球男单决赛的技战术运用特点,为中国乒乓球队口后的训练和比赛提供参考,对第28届奥运会乒乓球男单决赛柳承敏对王皓的比赛进行了系统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在这两场比赛中柳承敏的最强项是发球技术其次是反手位侧身拉斜线和正手位拉斜线而相持段的正手位与反手位防守是他的弱项技术.  相似文献   

19.
赖寒 《湖北体育科技》2011,30(1):65-67,71
利用奥地利WEBA Spon公司的Rower Expert Light赛艇实船测试系统对4名女子公开级赛艇运动员进行单人双桨实船划桨测试.分析发现:随着桨频的增加,拉桨与推桨更加迅速,但推桨速度增加得更快.桨频的增加会使得拉桨速度加快但并没有伴随着拉力的显著增加,而拉力的大小对于艇速并不起决定性作用.在相同桨频下,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