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政府职能的转变 ,国有交通企业逐步与政府部门脱钩 ,即这些企业不再直接隶属于各级交通主管部门。这一变化必然地引起交通行业财务与会计管理工作的变化 ,如何有效地进行财务与会计管理是交通行业主管部门在企业脱钩后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本文主要探讨企业脱钩后交通行业财务与会计管理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管理模式 ,交通行业财务与会计主管部门的职能 ,以及如何实现对企业脱钩后交通行业财务与会计主管部门职能的转变等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2.
郭保生 《职大学报》2008,(3):135-136
交通类高职学院许多专业都需要开设工程材料课程,但目前我国高职学院的工稃材料课程设置还存在许多不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地方.为适应交通行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培养能适应现场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应该在交通类高职学院中.对工程材料课程进行重新设置与改革.……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文献资料、社会调查等方法,分析了广州市创建"全国一流体育城市"之社会体育发展的优势,同时也提出了存在问题,并重点研究了广州市创建"全国一流体育城市"之社会体育发展战略目标、发展模式和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4.
由于智能交通在保障道路交通安全、提高道路运行效率、交通低碳节能减排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国家及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对智能交通系统的建设、投资和扶持力度,社会增加对交通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同时,网联汽车、网约车、共享单车、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应用、新需求、新技术、新方法在智能交通行业应用发展,智能交通行业对交通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趋向于实践应用型、实践创新型的综合素质人才,使得交通工程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改革日益紧迫。因此,从交通工程专业特色出发,以智能交通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为导向,以实际交通问题和工程应用为核心,进行交通工程专业实践课程改革需求分析、目标探索、课程体系改革,对促进和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实践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经全国交通行业各基层单位推荐、交通部组织专家评审,45名交通行业专业技术人员荣获“2004- 2005年度交通青年科技英才”称号。我校学报编委、物流工程学院教授、工程训练中心主任董丽华教授榜上有名。  相似文献   

6.
高等学校只有不断深入研究人才资源配置的市场化规律 ,构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教师队伍管理体系 ,不断完善吸引高层次人才和发掘现有人才资源潜力的竞争激励机制 ,才能真正建立起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团结进取、适应国际竞争需要和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的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7.
上海电大作为上海市政府重点建设的成人高校,要在“九五”期间根据上海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总体要求,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上海市现代远距离开放教育的教学中心、研究中心和多媒体教材制作出版中心,基本形成以电视教育为手段、社区教育为载体的全方位开放的办学体系.要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到2010年基本建成与上海一流城市相适应的一流现代远距离教育开放大  相似文献   

8.
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联动发展是新一轮改革的必然要求。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从"三化"联动视角,探索了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内在作用的机制。以安徽省1991-2012年"三化"数据为统计分析样本,运用协整分析、格兰杰因果检验和脉冲响应曲线对"三化"联动发展的情况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三化"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的稳定关系;长期来看,安徽省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城镇化互为因果关系,短期仅存在单向因果关系,经过脉冲响应的进一步验证,发现它们相互之间的影响并不显著,也就是说安徽省"三化"之间虽有因果关系,但三者之间尚未实现联动发展。  相似文献   

9.
海外留学群体是一个具有独特优势的国际性人才群体,这个群体在我国教育、科技事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是我国高校正在开发的重要人才资源。根据留学人员现状,分析制约开发留学人才资源存在的问题,提出开发留学人才资源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人才资源开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破解贵州少数民族地区人才资源开发的瓶颈,需要采用综合的、多元的对策措施。笔者曾运用区域经济政策理论与系统论,探索性地构建了贵州少数民族地区人才资源开发的对策系统,将众多对策措施归纳为认知、机制、运行、预警等对策子系统。为了更好地跟踪、评价、预控贵州少数民族地区人才资源开发的整个过程,提高开发效益,本文探索地研究了贵州少数民族地区人才资源开发的预控工具。依据社会再生产原理,从规模、结构、效益三个方面设计了贵州少数民族地区人才资源开发的指标体系,包括3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36个三级指标,也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为贯彻本科教育必须实施人才全面发展教育方针,深化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围绕培养一流教师,建设一流课程,实现一流教学的新思路,运用文献资料、调查访谈、比较分析,逻辑归纳等研究方法对本科教育视域下大学体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影响因子进行探讨。认为我国对高校和高校教师的评价体系重科研、重学术、重获奖、重发明等,对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重视理论大于实践。研究认为本科教育第一要务为人才培养,大学体育的深化改革必须为培养人才服务,以学校办学目标为依据,办学条件为依托,办学环境为依靠,推进体育课程改革和教学变革,全面提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人才的培养质量,实现新时代大学体育内涵式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上海物流业人才需求和培育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调查和分析上海物流业人才存量与人才培育的现状入手,选取部分物流相关行(企)业进行典型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对上海物流业人才现状问题、紧缺性和瓶颈等方面的思考,认为上海物流业人才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表明上海市现代物流产业发展中最紧缺的是物流管理高级人才和技能型物流操作专门人才,上海现代物流业发展所面临的人才建设瓶颈主要是对物流人才的认识瓶颈、使用瓶颈和培养瓶颈。  相似文献   

13.
2012年中央1号文件突出强调要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科技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农业科技创新的决定性因素,是关系农业长远发展的百年大计。山东省是人口大省、农业大省,虽然有人力资源优势,但人才优势却不明显。在农业科技人才资源开发利用中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充分发挥人才的聚集效应,加强农业科技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4.
Undertaking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logistics talents or experts in Shanghai and Hong Kong, this paper concludes that Shanghai' s talent supply is greater than Hong Kong's but their quality still lags behind Hong Kong' s. Therefore, it strongly suggests that the overall system of logistics education in Shanghai be urgently reformed and improved.  相似文献   

15.
运动休闲是21世纪世界的新时尚,把城市发展定位于运动休闲城市是体现人性化发展的重要举措.有些城市具有自然、人文、体育资源等多方优势,因而可以率先提出运动休闲的城市发展路径.城市自然环境条件、固有的体育运动资源、文化背景等等都是城市向运动休闲方向发展的动力因素,而这些因素需要政府的统筹规划将他们整合,形成系统动力.除此之外,一个城市的态度,包括其对技术、人才的态度,归根结底是它的包容精神,从另一个侧面决定着其运动休闲化发展的轨迹.  相似文献   

16.
亟待重视高职院校优秀人才的组织忠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学校组织的忠诚度的缺乏是高职院校"三高"人才的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高职院校优秀人才的人力资源特点:流动性意愿较强、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具有自主性和创新性。提高优秀人才对学校的感情依附度,树立"能力本位"的用才导向,建立健全新型合理人事分配制度,让优秀人才有参与感,保证优秀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对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目标的认同度、使命感、归属感。  相似文献   

17.
依托多种资源,开展产学合作教育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文章从合作教育视角探讨了池州学院经管类专业"面向市场,服务地方,合作办学,特色发展"的办学思路及经管类专业合作教育培养人才的资源整合问题;构建了经管类专业合作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及以能力为平台的课程教学体系;基于地方智库、产学合作平台建设、职业技能培养三类合作教育模式,探索总结池州学院经管类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在分析、研究国内外先进体育管理人才教育管理的基础上,提出适于我国国情的体育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即在人才培养中用市场经济教育模式来改革计划经济教育模式,用个性化来改革高度集中的统一化,用优化组合来完善教学体系等方法和手段,提高我国体育管理专业人才的竞争力,以期完善我国体育管理专业的教学体系,对我国教育改革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绿色多维建筑设计模式,把城市交通与城市建筑融为一体,关注城市建筑在城市交通体系中的地位及其对交通的影响,关注常住居民和流动人群与建筑之间的关系,注重原生态的利用与自然环境的保护;通过融入人性化设计手法,以建筑与建筑间、建筑与交通间的"通透性"为建筑之"意",以减少路面人口流量,减轻交通压力,提高交通运行效率为目标,来实现资源和能源的节约、环境的保护、建筑与交通的和谐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