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纳博科夫是一位唯美主义者,他主张艺术与道德无关,而是为美服务。《洛丽塔》完美阐释了纳博科夫的这一艺术追求。纳博科夫借亨伯特之手用美妙的语言文字和对各种文体的独到摹仿,带给读者别样的美感极乐。  相似文献   

2.
纳博科夫是美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具创造力的一位作家,他的长篇小说《洛丽塔》出版后,曾招致评论界和社会强烈的道德批判。然而,当人们站在艺术审美的角度来探讨《洛丽塔》的艺术独创性时,却惊喜地发现,《洛丽塔》在融合艺术的形式和伦理价值上独树一帜,体现出虚构的“真实性”、叙述的含混性、阅读的迷惑性和内容的消融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3.
《洛丽塔》是俄国作家纳博科夫用艺术形式组织的一个不符合传统伦理道德的故事,是纳博科夫“天堂”艺术观的完美体现。  相似文献   

4.
王娟 《海外英语》2011,(6):289-292
《洛丽塔》作为纳博科夫最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之作,一直以来都在吸引着全世界批评家的目光。《洛丽塔》是纳博科夫第一部以美国社会背景进行创作的小说。小说主人公亨伯特因其有悖伦理的恋情不仅使《洛丽塔》成为二十世纪最受争议小说之一。本文对《洛丽塔》的分析另辟蹊径,从多种视角对该小说的写作风格进行:1)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叙述和亨伯特的双重身份;2)病历和自白书;3)流亡和旅游小说;4)侦探小说;5)童话故事和美女与野兽的故事;6)语言的多样性。该文认为纳博科夫的《洛丽塔》是一部极具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的经典作品,表现了纳博科夫极高的文学创作天赋和艺术造诣。《洛丽塔》是语言的盛宴,充满具有艺术性的构思是一部集多种写作风格之大成之作。希望通过对《洛丽塔》独特的写作风格的探讨,引起更多学者对纳博科夫这位独树一帜的文学家更多的重视,使对他及其作品的研究能够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5.
《洛丽塔》是著名俄裔美籍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一部经典长篇小说。文章尝试在西方非理性主义思潮的观照下解读《洛丽塔》中人物的欲望情结:亨伯特的少女欲望情结,洛丽塔的叛逆逃离欲望;探讨纳博科夫对于"理性/非理性"这对哲学范畴的深刻思考,在理性与非理性的对立冲突中,纳博科夫凭借《洛丽塔》让非理性对理性进行了一次彻底反抗。  相似文献   

6.
纳博科夫的代表作《洛丽塔》因其异乎寻常的主题而颇遭非议,纳博科夫强调小说与“色情”无关.他在作品中寄寓了对童年的偏爱,揭露并鞭笞了人性中最坏的行为——“残酷”,从这两点上讲,《洛丽塔》是一部高度道德性的小说.  相似文献   

7.
《洛丽塔》历来以“非道德”小说著称文坛,其卓尔不凡的艺术表现手法往往使读者放弃对道德主题的探寻,集中于对其作纯文学性的解读。然而纳博科夫没有全然排斥道德,《洛丽塔》是一部走在道德之上的经典之作。将道德深埋的纳博科夫所追求的是一种超道德之美和文本开放型结构的审美快感。  相似文献   

8.
纳博科夫在《洛丽塔》的叙述中采用第一人称内视角的叙事技巧,"双重"叙事者亨伯特以自我辩解的语言在读者中制造同情,导致了道德判断上的含混;纳博科夫同时运用隐含作者的声音制造出反讽的叙事效果,表明《洛丽塔》并不是一部主动放弃道德判断的作品,而是有着多重叙事效果的复杂文本。  相似文献   

9.
纳博科夫《洛丽塔》与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均塑造了偏执的人物形象,表现了形而上与形而下冲突的悲剧。不同之处在于,前者体现的是一种“审美之爱”,一种作家对现实的疏离;后者体现的是一种“信仰之爱”,一种女主人公对诗意的迷狂。  相似文献   

10.
万曦 《文教资料》2008,(19):33-37
纳博科夫的作品充满了"跨界"现象.在他的代表作<洛丽塔>中,纳博科夫使情节的发展和主人公的命运穿梭于此岸与彼岸、时间与空间、现实与回忆、文学与科学之间,正是由于文本在这些领域的自由跨越.才成就了<洛丽塔>在后现代文学艺术中的经典地位.  相似文献   

11.
《洛丽塔》从语词游戏到结构布局都戏仿传统侦探小说这一题材。纳博科夫在小说中重构了侦探小说的叙事模式,改“追查罪犯”为“确认受害人”,从而推动情节的发展。他还彻底颠覆了小说中的侦探形象。这些都体现了纳博科夫唯美主义的艺术创作观。  相似文献   

12.
纳博科夫是一位独创性的作家,他阐述并践行了一套极具个人特色的现实观:一方面,他坚信“没有事实不成艺术”,同时他又强调“艺术创造着自身的现实”,文学作品是客观现实和主观现实的统一体。作为作家最为钟爱的作品,《洛丽塔》完美阐释了这一现实观:小说描绘并讽刺了以汽车旅馆和消费文化为代表的美国当代社会,也通过想象、文字游戏、戏仿等陌生化手段重构了主观现实,增加了审美快感。  相似文献   

13.
纳博科夫的《洛丽塔》在文坛上一直颇有争议.作品主题旨在反映社会现实、揭示社会弊端:现代社会中丰裕的物质生活和空虚的精神世界间的强烈反差.畸恋少女洛丽塔的亨伯特折射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西方精神荒漠中人们的速茫与堕落,而享伯特本人正是这精神荒漠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14.
纳博科夫创造的独特的小说写作模式及其实验主义精神诠释着小说艺术的后现代写作特征,其作品中的元小说写作模式和道路小说范式折射出纳博科夫小说创作的后现代转向。纳博科夫试图在"文学枯竭论"的后现代论争中超越与建构,阐释着后现代小说艺术的无限可能性。以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视角去观照纳博科夫的小说艺术,读者不难发现其小说试图建构的是审美愉悦背后的道德力量和深刻的伦理内涵。  相似文献   

15.
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的小说《我们的祖先》从多方面体现了作家的童话旨趣,文章从童话之幻、童话之善、童话之美三个方面解读了卡尔维诺在《我们的祖先》中的童话追求,以期能够更深入地领略作家独特的艺术境地。  相似文献   

16.
俄裔美国作家纳博科夫的《洛丽塔》是20世纪最受争议的文学作品之一。长期以来,评论界对其展开了大量的道德伦理评价,并将其归为现代主义小说。通过分析小说中的玄学侦探小说程式,论证《洛丽塔》是一部颠覆传统的玄学侦探小说。  相似文献   

17.
纳博科夫的作品<洛丽塔>之魅力体现在多个层面上,而游戏性是其重要特色.本文旨在通过对小说语言,文体和情节上游戏性的探讨,从游戏性的角度欣赏这部经典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8.
纳博科夫的名作《洛丽塔》一度成为禁书,主人公亨伯特在自我迷失中探寻真正的自我,纳博科夫在复杂的现实身份中认可自己存在的最大乐趣。而这种自我身份的认同过程真正触及到了我们的内心,不禁让我们也陷入对自我身份的思考:我是谁?我的生活是怎样的,我要的是怎样的生活?别人会认可我吗?我到底想要怎样的我?如果我是亨伯特,我该怎么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