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 毫秒
1.
一个热得令人发慌的下午,他突然找我,约我写一篇他的人物专访。这令我有些犯难,不是因为不了解,更不是不愿意,而是这个人太庞杂、太深刻,不知从何处下笔。  相似文献   

2.
前年秋天的一次会议上,龙吼同志给我说,电视台准备拍他的,专题片,希望我能在他提供素材的基础上,帮忙写一下解说词。我自知对电视艺术所知甚少,但我还是痛快地答应了。因为在我的印象里,他是一个诚朴的人,虽然交往不多,但还是能感受到他实干执著的精神气质。只要乐意写,我会写得不至于太逊色。我在和他交谈之后,看过他的摄影佳作之后,利用几个晚上将解说词写出。据说,他还比较满意。但是因为筹款之事一直落不实,拍片之事也就只好搁浅。他去世之后,我从他的同志那儿将原稿要来,略加改动。发表出来,算作对他的纪念。  相似文献   

3.
我写荣毅仁     
记得《荣毅仁》初版问世不久,一位擅写人物传记的工商联的老先生来了个电话。他说:“荣老板太不好找了,他根本不让人写他,你还真有办法。”我对他说明了一些实情,当然,多少也向他叹了一些苦。  相似文献   

4.
1977漫忆     
一 一年又一年,一岁又一岁,一步步走下来,我已经走完80个春夏秋冬. 我没有日记.以前写过,后来不写了,原有的也烧了.为什么?因为我年轻时所处的岁月,日记很容易招来麻烦,汉字的形体结构,汉字表意的灵动多姿,都容易被创造性地利用,使之成为用于批判的材料. 找回跟1977相关的记忆,光凭脑子所记,可能写不准确.正在为难之际,忽然想起,前些年父亲给我寄来一捆信,是我过去写给他的.因为太厚,没时间看,所以一直没有打开.  相似文献   

5.
这一代的事     
这一代的事伍立杨在我这种着迷于董桥文章的人,来说他的作品,不免会欣然色喜,甚至可能至于失态。没有别的原因,只因为他的散文写得太好,好到令人难以置信。一个人能把文章写得这么好,不但在香港是一流,即在世界华语文学中,也允称第一流,而且在世界文坛上,文学史...  相似文献   

6.
方力钧是我想念最多的一个朋友。其实我只写过一篇关于方力钧的稿子,有时太近了反而不知道写什么,而且我又不会象那些艺评家那样评论他的画,说他“玩世”或者“泼皮”,而且他在艺术上的成就我以为是为国争光为人类造福,对我却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我读过他的“艺术手记”,其实那“手记”在别人看来好象跟艺术没大关系,说是全是人与人的关系;我也看到过别人的文章里援引“手记”,每当这时我都想发笑——因为我觉得他的“手记”象小学生作文,稚嫩得能掐出一把水来,而引用者居然还真把它当一  相似文献   

7.
最近接到穆虹电话,要我写郭汉江。想想我与郭总已经有不少日子没有见面了,也不知道他的近况。但我还是愿意写他,因为在我认识的报社掌门人当中,他确实有点另类了,值得写。说郭汉江另类,是因为他到报社前压根就没有接触过传媒圈或者广告圈,甚至也不是宣传工作出身,一步迈进来就当主管经营的副总编,随后又成为商报社党委书记、社长、董事长,这在中国报业恐怕是绝无仅有的了。这似乎有点传奇,但正是郭汉江的传奇造就了重庆商报的辉煌。  相似文献   

8.
著名记者、新华社原社长穆青,生前特别钟爱郑板桥那首画竹诗:“衙斋夜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不仅自己书房里挂着这张条幅,而且有来求字者,他最爱写这首诗赠人。他经常对人说:“我喜欢这首诗,因为和我的心思相通。你想想,封建时代一个县太  相似文献   

9.
当我写这篇文字的时候,产生了一种忐忑不安的感觉。因为无论从年龄、学识还是种种其它原因,由我写这篇东西都是极不合适的。不仅仅因为李仁臣同志是我们的老总(我们大家都习惯称他老李而不叫官衔李总,这应该算是人民日报的一个优良传统吧),也不仅仅因为老李是我复旦的学长(比我高了许多届),更因为他的文字功底与人生经历都比  相似文献   

10.
巴金在晚年写的回忆性文章中曾特别指出:"我一直被认为是作家,但我也搞过较长时期的编辑工作."[1]与巴金相知甚深的作家萧乾也回忆说:"谈巴金而不谈他惨淡经营的文学出版事业,那是极不完整的.如果编巴金的<言行录>,那么那十四卷以及他以后写的作品,是他的‘言',他主持的文学出版工作则是他主要的‘行'.因为巴金是这样一位作家:他不仅自己写,自己译,也要促使别人写和译;而且为了给旁人创造写译的机会和便利,他可以少写,甚至不写."  相似文献   

11.
书痴     
十几年前的某一天,有人打电话给我,自报家门说他是L,因为在书店里见了我写的书《性张力下的中国人》,想带一本与我那书所写主题有关的。“有趣的书”来给我看。我想与他素味平生,不知道他是何等样人,一时不敢请他到寒舍来,就推说过些时候吧。  相似文献   

12.
浪漫不回头     
去年李实在家复习考研,让枯燥的书本闷得透不过气来,朋友们也都迈向各自的工作岗位,即便是见面,也觉得相互间的距离越来越大。学习之余,她选择了上网聊天。她说,我就这样认识了他。我们不在同一个城市,相隔很远很远,不过这对于我们来说,算不了什么。因为我们的心靠得很近很近。我头一回遇到了一个这么了解我的男人,我想这辈子都不会再碰上一个比他更了解我的男人了。相比之下,我以前的男朋友,就太不懂我,太不体贴我了。  相似文献   

13.
日前又一位作家将新编的一本小说集的小样寄来,嘱我为他写篇序。每每遇到这样的事,总让我为难一阵子。之所以为难,就是觉得“序”这种文体不好把握,写得太形而上,咱没有那种本事;写得太形而下,又觉得太小家子气。虽说“序”也是对作品的评论,但又不同于评论,它应该写得超脱一些,灵活一些,既体现出写序者对作家作品的观点、评价,又应把自己的观点、评价表达得轻松委婉,灵活超脱,将该书的精华引而不发,促使读者非寻个究竟不可,何其难也! 我把我的苦衷诉说给我的好友,他听后哈哈大笑说:“你真是迂得可以,现在为书作序是名利双收的事,不用动脑,就能扩大名气和地位,还能得到一笔不  相似文献   

14.
胡真先生     
周实 《出版史料》2012,(1):99-100
想了很久,还是决定要为他写一点文字,不是因为他是领导,而是因为编《书屋》时常常接到他的电话,表达他读《书屋》的看法(有的时候甚至是写信放到我的信箱),虽然他的那些看法并非是我能同意的‘(我认为他有点左,思想也是比较旧),虽然那个时候的他已是一个退休很久早已不在位的局长。  相似文献   

15.
老树 老叶     
叶耕林同志辞世已有四载,我之所以没有忘记他,因为他是一个像档案一样朴实无华,像档案一样真实可信,像档案一样值得我在心里永久保存的档案人,这也是我写此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批评与表扬     
一位年纪比我大的记者告诉我,说建国初期报纸上开展批评还不算难。他说他到一个单位去,发现那里浪费严重,回来就写了一件稿,指名道姓批评那个单位。他说他在采访中间就说出自己要写一件什么稿,那个单位并未因为写批评稿而拒绝采访,单位的领导也是如实介绍情况。我比那位前辈生得晚,是“文革”以后才当记者的,我记得80年代初报纸上开展批评大体上也还可以。  相似文献   

17.
我知道,不管拖多久,"情景导学"丛书的前言还是由我来写,这不是"被前言",其实我是非常乐意的,只是灵感总是跟我"躲猫猫",大概是物理对我太陌生,我对物理太矫情的缘故吧.  相似文献   

18.
海岩自述像 我单位里的人觉得我的那些作品是别人写的,在他们眼里我不太像能跟人正经谈恋爱的人,比较冷。我回家不爱说话,因为我在单位说话太多了。我妈妈说你就说点什么吧,我说说了一天了,我就想休息,睡觉,不想让别人打扰。我是个多愁善感的人,但长期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什么事儿也不能太喜怒形于色,老忍着。  相似文献   

19.
提起舒适,大多数中青年影迷会说"哦,张灵甫",因为他在电影《红日》中把那位国民党74师师长演绎得太精彩了;年龄更大些的影迷会说"哦,光绪皇帝",因为他在电影《清宫秘史》中和周璇一起把光绪和珍妃刻画得惟妙惟肖。而大部分影迷不怎么了解舒适和他的前任太太慕容婉儿那些刻骨铭心的往事,我在为舒适写传记的过程中感到,他们的传奇和不幸堪比光绪和珍妃……  相似文献   

20.
《新闻实践》的编辑嘱我写篇介绍赵力行同志的文稿,此事颇令我为难。美学中有一“距离说”,讲美感是由心理距离决定的。我与赵力行共事多年,曾朝夕相处。也许因为太熟悉了,他身上的许多优点,我会熟视无睹,习以为常。如今要写他,竟不知何从落笔。 赵力行同志现任浙报要闻部主任,曾任浙报夜编部主任兼党支部书记。1993年6月,他荣获省级机关工委优秀共产党员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