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新课标提出了“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但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如何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是语文教师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在高中语文课堂中渗透“立德树人”的教育思想,既能充分发挥其育人价值,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就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立德树人”的教学路径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及有效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完成这一任务,需要探索"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主要包括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创新"立德树人"的有效机制,不断增强"立德树人"的社会合力和整体效应。  相似文献   

3.
“三全育人”是医卫类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和举措。从立德树人的视角,深刻挖掘立德树人和“三全育人”的时代内涵,阐释两者的逻辑思辨,分析了医卫类高职院校实施“三全育人”所面临的诸多问题,阐述了“三全育人”工作实施体系与实践路径,为医卫类高职院校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提供新思路、新举措和新途径。  相似文献   

4.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完成这一任务,需要探索"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主要包括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构建"立德树人"的有效机制,包括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不断增强"立德树人"的整体效应,形成良好的教风学风校风。  相似文献   

5.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课程思政是落实“大思政课”理念、构建“三全育人”格局的有效举措。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要明确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之间的关系,确立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实践路径,将地域文化资源融入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推进学校育人工作取得实效,彰显地域文化资源的育人价值。  相似文献   

6.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立德树人的关键,需要将历史主动精神融入高校立德树人全过程,以高度的历史自觉构建“大课堂”育人体系、以勇毅的历史担当完善“大师资”育人格局、以科学的历史思维构建“大平台”保障体系,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更好地完成高校立德树人的光荣使命。  相似文献   

7.
红色文化资源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河北省红色资源极为丰富,是河北地方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源头活水和生动教材。在分析河北红色文化资源特点及独特功能的基础上,着重提出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育人体系的路径和对策,即结合地方高校教育教学实际,对本土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精密梳理和创造性转化,积极探索将本土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育人体系进行深度融合的理论逻辑、实践路径与长效机制,为建构高校“立德树人”教育体系和创新教育模式做出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8.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也是实现铸魂育人、增强“四个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的主阵地。实现铸魂育人与学科教学并轨前行、立德树人与思政课堂同频共振,进而彰显思政魅力,积极打造“四度”课堂,是行之有效的路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郭新生 《江西教育》2023,(45):39-41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信丰县第五小学(以下简称“信丰五小)自建校以来,着眼学生全面发展,积极探索并实践“阳光教育”模式,将文化育人、课程育人、实践育人融为一体,立德树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相似文献   

10.
高校文化育人应始终贯彻立德树人的总目标,挖掘高校文化及其构成的深层内涵,探索高校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在立德树人中的推动功能和作用。通过不断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强化制度文化、发扬伦理关怀、优化人文素质教育、倡导社会实践、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等策略,充实文化立德树人内容、夯实基础、优化体系、丰富内涵、彰显成效、践行要求、激发生命力。切实发挥立德树人的育人本体功能,将立德树人的目标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1.
高校文化育人应始终贯彻立德树人的总目标,挖掘高校文化及其构成的深层内涵,探索高校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在立德树人中的推动功能和作用。通过不断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强化制度文化、发扬伦理关怀、优化人文素质教育、倡导社会实践、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等策略,充实文化立德树人内容、夯实基础、优化体系、丰富内涵、彰显成效、践行要求、激发生命力。切实发挥立德树人的育人本体功能,将立德树人的目标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2.
文章探索了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路径,包括课程是高校“立德树人”的第一阵地;教师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领路人;文化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隐形路径;实践是高校“立德树人”的有效路径;制度是高校“立德树人”的保障;管理是“立德树人”的万金油;网络是高校“立德树人”的新阵地;资助和激励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3.
湖湘红色文化融入新时代大学生党史教育,是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要求,是打造特色“大思政课”的重要途径。高校要积极探索与创新湖湘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党史教育的路径,抓好课程主课堂,铸湖湘红色之魂,实现课程育人;创建网络新课堂,研湖湘红色之学,落实网络育人;运用实践大课堂,践湖湘红色之行,强化实践育人。  相似文献   

14.
终身之计,莫如树人;育人之本,莫如铸魂。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历来是我们党和国家教育的根本问题。从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把“立德树人”明确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到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再到新时代第一次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  相似文献   

15.
学校作为育人主体,秉持“微笑教育”理论,从文化浸润、课程育人、课堂提质、评价创新层面来系统构建育人生态,坚持立德树人,落实“双减”要求,为落实立德树人、提质增效、提供坚实保障。学校还从全局观角度重新审视学生健康成长的生态系统,让教育回归初心,回归学生智慧的生长与精神的成长,让学生们遇见美好、创造美好,能为未来贡献美好。  相似文献   

16.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无疑有助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但它在立德树人的过程中却存在着一些问题。在学校课堂育人、网络育人和实践育人等三个方面,探索"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即发挥课内育人的主导性作用,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重视网络育人的新阵地功能,以远程的形式充实人;拓展实践育人的有效性途径,以多彩的活动丰富人。  相似文献   

17.
<正>《左传》有言:“太上有立德。”太上指的是最根本、最高的境界,即最上等的是树立德行。《管子》中说:“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由此可见,“立德”“树人”这两个文化符号早就存在于中华文明中,“立德树人”是在中华文化的深厚土壤里生长出来的。为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我们的课程改革需要有所坚守,也需要顺势而为,与时俱进。2022年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的颁布,就是课程改革的又一次迭代升级,是对立德树人具体实践的一次新回应,系统地呈现和指向了基础教育育人目标、育人方式、育人载体的新动向、新特征、新表达。  相似文献   

18.
新时代初中学校落实立德树人的实践主体不仅仅是校长、班主任和各科任教师应尽的职责,也不能忽视学生家长的作用,学校和家长齐心协力抓"立德",万众一心抓"树人".校长在全校落实立德树人中发挥好统领功能,班主任在班级落实立德树人中发挥好引领功能,科任教师在课堂落实立德树人中发挥好育人功能,家长在家庭落实立德树人中发挥好第一责任...  相似文献   

19.
李卉 《甘肃教育》2021,(4):64-65
核心素养背景下,学校教育要追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陇西县渭州学校坚持德育为先,致力于“课堂育人”“生活育人”“协作育人”“文化育人”的教育路径,符合时代要求,切合学校实际,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办学特色,从整体上不断增强“立德树人”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20.
苏贤  高永强 《学苑教育》2023,(12):7-8+11
近些年校园欺凌频发,在当前立德树人背景下,我们“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充分做好中小学校园欺凌的现状、危害、发生的原因及应对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