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校园精神为底蕴.由师生员工共同创造和享有的群体文化,是融入了更多职业特征、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人文素质的校园文化.加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凝聚校内外两个领域文化.  相似文献   

2.
高职院校发展历程及重技轻文教育理念的盛行,使得校园文化尚待形成。培育理念文化,创新校园文化,促进学生精神成人,实现高职教育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是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职业精神和职业技能的解读,分析了高职学生培养的现状,提出高职院校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融合培养的有效途径,构建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相融合的课程体系与校园文化,培养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4.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是提升学生职业人文素质,促进学生就业的重大工程。外语专业如何通过校企文化融合建立特色专业文化成为众多高职外语教师思考的问题。本文试图从物质、制度、精神、行为四个方面探讨外语专业文化建设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高职院校的不断发展、扩大,构建具有时代特点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项任务.在对一些高职院校进行走访后,针对当前一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提出了构建有职业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途径.  相似文献   

6.
王章生 《大众科技》2012,(11):188-190
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使命,其职业性、技术性、应用性特点决定了高职学生不仅要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还要有主动适应企业文化的能力。实现高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有机对接,是高职院校提高竞争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文章从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内涵入手,探究校企文化对接的意义与思路。  相似文献   

7.
韦家明 《大众科技》2008,(2):151-153
通过对理工类高职在校生对校园制度文化的认同和期望值调查,明确理工高职在校生对职业教育校园制度文化的要求,把握职业教育校园制度文化的主要内容和形式,为职业教育院校今后组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加强职业教育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提升高职院校办学质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复合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分析了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内涵、物质文化建设、校企文化融合、校园文化活动和监督考核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供了一些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9.
马石迎 《科教文汇》2013,(29):150-150,152
特色校园文化是高等职业院校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是高职院校综合育人的“软实力”,也是提高高职大学生自身优势的重要平台。但是,当前高职院校对校园特色文化建设还有很多不足,其综合育人的功能未能充分发挥,与高职教育的目标还有距离。提高思想认识,融入职业文化,完善校园文化环境,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作用等方面是丰富高职特色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校企文化不是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简称,更不是两者的叠加,而是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其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互冲突、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的过程.枝、企文化同属于社会文化的亚文化,虽有内涵、功能及发展历史的差异,但更有其同质性,如市场服务性、统一规范性和人才技能性等,这是校企文化形成、发展的源泉与动力.  相似文献   

11.
科学与人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会让我们更幸福吗?"这个题目出得好,切中要害,发人深省.在跨入新世纪和新千年之际,回顾过去,展望未来,认真思考科学对人类的影响,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李晶  陈忠卫 《科研管理》2008,29(2):22-27
内部创业的形成、发展、繁荣离不开企业文化的深刻影响。本文尝试构建内部创业与企业文化的耦合模型及内部创业型文化的斜坡模型,对内部创业型文化的运营机理作深入探讨,得出内部创业型文化是企业内部创业激情的持续性动力和精神性支持的基本结论。  相似文献   

13.
通过比较研究发现,国外学者对创新文化的因素分解侧重于对企业内部创新氛围的形成原因解析以及企业对外部市场环境的及时响应能力分析,而国内学者的同类研究则将视角延伸到了企业创新活动的互动影响方面.以上差异性反映出当前国内企业的创新活动仍受到社会人文环境之深刻制约的现状.从表面上看,这是由于我国全体社会成员尚未形成一种尊崇首创、抵制仿冒的社会习俗,但文章认为具有继发性和外生性特征的企业创新文化缺乏适宜的本土人文文化精神土壤是产生上述制约效应的深层次原因,并进一步从文化冲突、融合与进化的视角提出了培育企业自主创新文化以及中华传统文化转型与创新的现实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4.
关注与加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交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今年是爱因斯坦相对论诞生100周年,也是爱因斯坦逝世50周年。全世界人民都在纪念这位伟大的人物。我们关注与加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交融,也正是为了更好地纪念他。他说:物理给了我知识,艺术给了我想象力,知识是有限的,而艺术开拓的想象力是无限的;他说:科学研究中最重要的是直觉。他又说:关心人的本身,应当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目标;他又说:仅凭知识和技术并不能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幸福与尊严,伦理道德的宣扬比科学规律的发现处于更高的位置。爱因斯坦这些话及有关论述,既表达了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各自的作用,又表达了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5.
鉴于从企业文化维度分析企业创新的经验研究较为匮乏,用文本分析有效识别“诚信”导向的企业文化数据,以2007-2015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样本实证分析“诚信”文化与企业创新的关系。并进一步从微观的公司特征层面与宏观的制度环境层面检验了此影响的差异性。实证结果表明:视“诚信”为首要文化的企业,专利申请数量更高,创新能力更强;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诚信”文化对于企业创新的“驱动”影响在国有企业、两权合一的企业以及制度环境较差地区的企业中作用更大。本文从普适性的企业文化视角对影响企业创新的作用情境进行了解释,为企业文化影响企业绩效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与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6.
This paper develops a typology of information cultures by synthesizing empirical and theoretical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Four information culture types are proposed. In a Result-oriented culture, the go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is to enable the organization to compete and succeed in its market or sector. In a Rule-following culture, information is managed to control internal operations, and to reinforce rules and policies. In a Relationship-based culture, information is managed to encourage communication, participation, and a sense of identity. In a Risk-taking culture, information is managed to encourage innovation, creativity, and the exploration of new ideas. We expect most organizations to display to varying degrees norms and behaviors from all four types, and that the information culture profile of an organization would be related to its effectiveness. The paper ends by looking at the practical and theoretical value of a systematic examination of information culture and its link to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相似文献   

17.
论大学文化及其核心——创新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文化和创新文化是两个比较有现实意义的话题。以前我们也曾有过现代大学文化的繁荣时期,比如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倡导的“兼容并包,学术独立,思想自由”就是大学文化精神的典范。可惜的是,在中国社会转型过程的今天,大学文化的精神和氛围显得淡漠、萧条了,而适应知识经济规律的大学新文化还没有真正形成。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疾呼重建大学文化,各地高校也已经着手建设不同形式和内容的大学文化。这里的问题是,现代高校在构建各具特色的大学文化时,有没有大家一致的本质性的文化宗旨和文化核心?优秀的大学文化何以构建?这正是本文的论题所在。  相似文献   

18.
19.
The advent of digital technology has significantly transformed human lives and added new dimensions to our consumption behaviours. Responding to these constant changes in socio-cultural dynamics, this commentary defines and theorises digital consumer culture and explains how digital consumer culture facilitates digital acculturation. We pioneer a conceptual framework that explains the reciprocal, iterative and dynamic inter-relationships between digital consumer culture and digital acculturation and spells out the three inherence characteristics of digital consumer culture. These include consumer empowerment, reciprocity between online and offline worlds and decompartmentalisation of identities; together they make digital consumer culture unique. Finally, by identifying and discussing three outcomes of digital acculturation: digital integration, digital separation and digital deprivation, we make further contribution to theories, with the view of generating debates in studying acculturation in the digital age.  相似文献   

20.
前不久,由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等单位主办的第十一届“绿色中国”论坛在北京举办。众多社会知名专家学者参与并就本届论坛主题“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作了精彩的发言,在这一期的“科学与文化”栏,我们选出其中的一些文章,试图表达人类已从工业文明进入到生态文明这一现实,尤其是生态文明与我们国家现在这个时代之间的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