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芋老人传》选自《春酒堂遗书》。作者周容(1619-1679)字茂三,一字鄮山,鄞县(今浙江鄞县)人,明末清初文学家。清兵入关时,他二十五、六岁,正当青春年华,但他拒不为清朝做事,曾一度削发为僧。晚年清廷开博学鸿词科,朝臣推荐他应试,又执意不去。全祖望在《春酒堂文集序》中说他“几于  相似文献   

2.
《梅花岭记》作者全祖望(1705—1755),字绍衣,号谢山,浙江鄞县(宁波市)人。全氏自幼聪慧,十四岁考取秀才。年轻的全祖望,勤奋好学,初露头角,曾受到清初名家查慎行、方苞等的赏识与荐举。乾隆元年(1736)他中了进士,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土,因忤逆上官,散馆后遭左迁,在京待补知县。此时,他已无心功名,毅然归里,研究经史。后受绍兴蕺山书院及广东端溪书院之聘,前往讲学。晚年多次受荐,执意不仕。一生安贫乐道,不谐流俗。撰述颇富,他曾续修黄宗羲《宋元学案》,七校《水经注》,三笺《困学记闻》,并著有《经史问答》,《鲒埼亭集》等,为清代之大儒。  相似文献   

3.
(一) 沈明臣,字嘉则,鄞县人,他是明朝晚期一位才华横溢很有名气的诗人。沈明臣生于鄞县栎社(今为鄞县栎社乡乡政府所在地,距宁波市20里。栎社的沈姓为大族,至今栎社仍是姓沈者居多)。父名文桢,工书,能“作方丈大字”,附近的祠堂、寺庙、商店常请其写匾额和招牌。沈明臣少年时即有文才,又受父传家学熏陶,他的书法  相似文献   

4.
明神宗后期,有个官员名叫顾宪成,因正直敢谏,得罪了明神宗,被撤了职。他回到无锡老家后,约了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东门外东林书院讲学。顾宪成痛恨朝廷黑暗,讲学时免不了议论起朝政,还批评一些当权的大臣。听过讲学的人都说顾宪成议论得对,连京城里的大臣也有人支持他。东林书院名声越来越大。朝廷奸臣却对顾宪成恨得要命,把支持东林书院的人称做“东林党人”。明熹宗刚即位时,有一些支持东林党的大臣掌了权,其中最有名望的是杨涟和左光斗。出于爱才,负责科举考试的左光斗把应考的书生史可法评为第一名。从此左光斗和史可法建立了亲密的师生关系。史可法家贫,左光斗要他住进官府,亲自指点他读  相似文献   

5.
张孝祥(1132——1169),字安国,号于湖居士,是我国南末初期一位有才华有成就的爱国诗人。关于他的出生地,历来说法不一。笔者翻阅了有关材料,窃以为张孝祥的出生地当在鄞县。据宋宝庆《四明志》(卷九)关于张孝祥伯父张邵的事迹记载说:邵于“建炎二年(“二”系“三”之误——笔者)使全国……绍兴十三年始得归。与时宰忤,投闲于鄞。没,葬桃源乡乌石山。……侄孝祥,字安国,生鄞县方广院之僧房。”元仁宗延祐年间袁桷等人篡修的《四明志》对张孝祥出生于鄞县的  相似文献   

6.
何绍基(1799——1873),湖南道州(今属道县)人,字子贞,号东洲,晚年称(虫爰)叟,进士出身,最后任四川学政而遭谤去职.他是我国清代著名的书法家,然而在我国书院教育史上,也不能忽视他的地位,他曾掌教济南泺源和长沙城南两书院多年.据《道州志》和有关文章记载,他还担任过湖南岳麓书院山长.我国的书院教育历年来是重视书法教育的,知识分子都必须写得一手好字,不过象绍基这样杰出的书法家,在山长中则不多见.因此,研究绍基的书法理论及其书院教育思想,是有其特殊意义的.今根据何著《东洲草堂诗钞、文钞》(下引只注明卷数)的有关资料,对何氏主讲泺源、城南两书院的时间、教育思想及其书法理论等方面作如下考证.  相似文献   

7.
钱仲联(1908-2003)名萼孙,字仲联,以字行,号梦苕,又号苕隐.苏州大学终身教授.江苏常熟人,祖籍浙江湖州.著有<梦苕庵诗存>等.祖父钱振伦,道光十八年(1838)戊戌二甲进士,曾任国子监司业,扬州、淮阴书院山长.为清体仁阁大学士翁心存女婿,协办大学士翁同龢的姊夫.  相似文献   

8.
龚自珍(1792—1841年),字瑟人,号定庵,清代浙江仁和(现在浙江杭州)人,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先驱者之一。他27岁中举,38岁中进士,官至礼部主事,48岁辞官南归,先后在杭州的紫阳书院和江苏丹阳的云阳书院讲学,1841年卒于云阳书院。  相似文献   

9.
白云庄在宁波市城西管村,也称“证人书院”,是明末清初时期的重要思想家、“浙东学派”的代表人物黄宗羲(黎洲)讲学的地方。“浙东学派”导源于宋代金华人吕祖谦,讲求历史文献的实学;几百年来,代有传人。到了明朝末年,余姚黄宗羲继承这一派的学术,成为清代史学派的鼻祖。鄞县万斯同是黄宗羲的学生,全祖望也是私淑黄宗羲的。  相似文献   

10.
具有学校功能的书院,有"聚书"、"聚徒讲学"和"习礼"这三个"要件".乃古代"留意斯文之地方贤士大夫"所为的一种学校模式.其产生的年代曾长期有争议.建于唐代的具有教学功能的书院于二十多年前,在江西已发现有确实的证据.东佳书院(东佳书堂、义门书院)史料的发现,已使书院起始于唐代成为中外教育史学界的共识,而后又发现了多处,如桂岩书院、景星书院、施肩吾书院(石室书堂)、都官书堂等等.近年有人又提到了丰城的罗山书院、进贤的栖贤书院亦建于唐代,然而这两所书院当时(唐代)是否已具有学校性质尚待证实.  相似文献   

11.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江西临川人。他出身于中下层官僚家庭。年十七八,即以天下为己任。二十二岁(庆历三年)中进士后,为淮南判官、鄞县知县,关心民生疾苦,并多次上书建议兴利除弊,以舒民困。熙宁二  相似文献   

12.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记载左光斗对史可法的一番话,共53字,文末作者还特意说“狱中语”乃其宗老(左光斗之女婿)“亲得之于史公”,明其无欺。查《明史》左、史之传,均无记载,倒是钱钟书先生经过考证,发现左光斗的“狱中语”还有三种说法。一是史可法《忠正集》中...  相似文献   

13.
书院教学,在我国古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以聚徒讲学为目的的书院始于南唐升元四年(940)李渤建立的白鹿洞学馆,到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政府诏令废除书院制度为止,共历961年.由于一部分层次较高的书院教育是我国古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结构成份,我们在追溯中国古代高校图书馆发展历史时,应该对书院藏书进行专门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芋老人传》选自《春酒堂遗书》。作者周容(1619——1679)字茂三,明末清初鄞县(现浙江鄞县)人。明诸生(明、清两代称考取秀才入学的生员为诸生)。明亡后,一度剃发为僧。后清廷开博学鸿词科,朝臣争欲荐他应试,他以死力辞不赴。全祖望《鲒埼亭集外编·春酒堂文集序》说他“几于每饭不忘故国,黍离麦秀之音,读之令人魂断。”他还工书善画能诗。著有《春酒堂诗集》《春酒堂文集》等。  相似文献   

15.
史可法(1602—1645),字宪之,号道邻,河南祥符(今开封市)人。崇祯元年(1628年)进士.官至兵部尚书。南明弘光政权建立后.史可法以东阁大学士、兵部尚书督师扬州。清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史可法率领扬州军民与围城清兵浴血奋战,但终因寡不敌众,城破被俘,他坚贞不屈,英勇就义。其义子史德威遍寻遗骸不得,遂依史公遗愿,葬其衣冠于梅花岭下。多少年来,史公衣冠冢前凭吊者络绎不绝,许多文人雅士盛赞史公的崇高精神.留下了一副副优美隽永的对联。  相似文献   

16.
描述了南宋鄞县(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文科状元张孝祥、姚颖、傅行简、袁甫;明代唯一的武状元杨斌;清代的鄞县两名文科状元;元、明两代的鄞县五名文科榜眼;明代鄞县文科一名探花的中举与任官基本情况。最后对鄞县科举三鼎甲进士在政绩上爱国卫国的高尚行为、廉洁为官、著书立说、广办学校等积极作用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17.
敬德书院是海淀区政府主办的以服务海淀中小学教育为主的传统文化研修基地,这个定位决定了敬德书院既要继承古代书院的传统,又要服务当下现实需求.所以,书院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打造优质资源来服务海淀传统文化教育. (◥)古典静雅的自然环境 传统书院多位于环境清幽的山林中,为求学者提供静修儒学道义之处.敬德书院的自然环境也充分彰显了这一特点.  相似文献   

18.
教学目的: (一)学习民族英雄史可法的高风亮节。 (二)体会“形散神不散”这一散文写作的原则在本课中的运用。教学过  相似文献   

19.
厂..王茹/字介甫.号半f山。江西临川\人.北宋著名I的文学家和政j治家i2味轻时候,互安石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惊为天下奇才”‘月匕‘)、鄞:县(今浙江鄞县)当县官的眄候.正逢那里灾情严重.百姓生活十分困难。他兴修水利.改善交通.把鄞县治理得我仓。把粮食借给农民.到秋收以后。要他;们加上官定的、利息偿还。,厂5王安石、做了二十年地亩官,名声越£来越大。后来工宋仁宗调他到。『京城当管理财.h政的盲。/f厂6.王一到京城,宋仁宗上 7.宋仁宗一听到要改革就头疼,把王安石的奏章搁在一边。王安石知谴朝廷没有改革的决心,跟一…  相似文献   

20.
周诒春(1883~1958),中国著名教育家,亦名贻春,字寄梅,祖籍安徽休宁.1904年从上海圣约翰书院毕业,随即自费赴美留学,就读于威斯康辛、耶鲁等名校.1909年获得硕士学位后归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