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一位教师执教《分米、厘米、毫米的认识》的教学片断如下: 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吸管,估计一下有多长,记在本子上,然后再实际测量一下。 生:估计、记录、动手测量。 师:谁想说一下你的估计和实际测量的情况? 生1:估计的是8厘米,实际测量的是9厘米。 生2:估计的是7厘米,实际测量的是9厘米。  相似文献   

2.
师:(出示题目:学校印室小王阿姨每分钟大约打字105个,她用28分钟打完一份稿件,这份稿件大约有多少字?)看了题目,你能估计出来吗?请把你估计的过程写下来。  相似文献   

3.
一、情境引入1、师生谈话:老师在一次收学生的午餐费时,因缺少零钱,共找给三名同学4.5元。2、问题展现:三名同学要平分4.5元钱,每名同学得多少元?3、估计与猜测:请你估计,大概是多少?究竟是多少元?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讨论研究这个问题。二、新课展开1、数学活动:师:怎么列式?4.5÷3=怎么计算?没有现成的方法,请每名同学开动脑筋,根据你的经验和学过的知识,用几种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4.
一、联系实际,建立数感.   1.感受1万的大小.   (1)估计会场内的人数.   师:课前,老师请你们估计了到会场听课老师的人数.请大家想一想,生活中什么场合的人比这里还多?……  相似文献   

5.
导入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导入就是教师依靠教学技能,在新课伊始引出一条能刺激学生思维兴奋点的路,使学生在精神高度集中的状态下,不知不觉地走进新知识的殿堂。因此,导入不仅仅是引入新课,它还有着其他重要的作用。导人可以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学生的思维引起总是由认识需要而产生的。若没有解决新问题的需要,没有了解新知识的求知欲,就难以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例如,在学习“对数表”一课中,一位女教师拿出一张纸,对学生进行新课引入。她说:“这张纸厚约O.O83毫米。现在对折3次,厚度还不足1毫米,要是对折3O次,请同学们估计一下它的厚度是多少?”…  相似文献   

6.
案例一:师:(出示题目:学校文印室小王阿姨每分钟大约打字105个,她用28分钟打完一份稿件,这份稿件大约有多少字?)看了题目,你能估计出来吗?请把你估计的过程写下来。(学生独立思考后汇报)生1:这份稿件大约3000字。  相似文献   

7.
一、谈话导入(略)二、探究悟理1.估计卡片的面积。师:(出示“神奇宝贝”卡片)请你估计一下这张卡片的面积大约是多少?生:15平方厘米。生:18平方厘米。生:28平方厘米。师:同学们估计出了很多答案,到底这张卡片的实际面积是多少,你们有办法测量吗?请你们试着测量出卡片的实际面积  相似文献   

8.
案例:校运动会临近了,运动场上到处是一片紧张的训练场面。我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说理题:一个运动员跑100米的时间为10.4秒,要估计这位运动员跑1万米所用的时间,小明用"10.4×100"来估算,那么这位运动员大约要用18分钟,你认为估计合理吗?请简述你的想法。  相似文献   

9.
一、巧设矛盾。导入新课 师:如果我们要量教室的长,用什么单位比较合适?请用手比划1个单位的长度。 生:用米比较合适(比划)。 师:如果要量课本的宽呢? 生:用厘米(比划)。 师:要量橡皮的厚度呢? 生:用厘米。 师:请同学们拿起自己的橡皮捏一捏。 生:(动手捏) 师:(微机出示放大的橡皮图)请看,这是放大的橡皮,从上边到下边的距离是橡皮的厚度。请同学们量一量橡皮的厚度,够1厘米吗?  相似文献   

10.
弹簧秤是测力的工具.利用物理量之间的变换,还可以找到它另外的一些应用. 1.“测”物体的厚度例1 今有一长方体铝板,长、宽分别为a、b,试用弹簧秤测出其厚度h.请写出测量的方法、步骤及表达式. 分析用弹簧秤测出铝板的重力G.铝板的体积V=abh,则  相似文献   

11.
一、什么是模型化方法数学中的模型化方法也就是数学建模,即用数学来描述或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现象。我们来看这样一个问题:图1由五个同样大小的圆组成,请画一条直线将该图分成面积相等的两个部分。  相似文献   

12.
一、复习师:同学们,大家知道量一个物体的长度或量距离时用长度单位,我们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生:米、厘米。师:谁能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1米分别大约有多长?(学生比划。)二、导入新课师:如果我们要量教室的长,用什么单位比较合适?生:用米比较合适。师:如果要量课本的宽呢?(学生答用厘米。)师:要量橡皮的厚度呢?(学生答用厘米。)师:是吗?你知道橡皮的厚度在哪儿吗?请同学们拿起自己的橡皮捏一捏。(学生捏橡皮。)师:为了让大家看得更清楚,请看这是放大的橡皮(图略),从上边起量到下边的长度是橡皮的厚度…  相似文献   

13.
一、头脑风暴,热身练习师: [板书:1( )+1( )=?]同学们,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加法练习:“一个什么”加“一个什么”等于“什么”?请大家大胆地想。  相似文献   

14.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自主识字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识字1》,请大家伸出手指跟老师书写课题。教师板书,学生书空。师:(《识字1》是三组描写秋天景物的四字词语,请同学们先试着读一读。读词语之前,谁想提醒大家该注意些什么?  相似文献   

15.
活动过程: 一、模特表演,引发幼儿对纸制服装的兴趣 (1)提出欣赏要求。 师:今天我们班上来了一群模特,为大家进行服装表演请小朋友边看边想,你最喜欢哪一件衣服?为什么?  相似文献   

16.
<正>一、文的阅读——丰富文言语感,掌握阅读方法1.读出节奏韵味,丰富文言语感(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4课,请大家读课题。(生齐读)师:(出示全文)谁来把课文读给大家听?(生读)师:真不错。只是读到“为是其智弗若与?”这句时绊了一下,这句确实不好读,请你再读。(生朗读得正确、流利)师:真棒。谁也能读得这样正确、流利?  相似文献   

17.
片断:找36的因数 师:请同学们把你找到的36的因数写在横线上,要是能把找的方法写下来就更好了。(出示一个同学的答案:1、36、2、18、3、12、4、9、6)这个同学把36的所有因数都找出来了吗?  相似文献   

18.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46-47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拼一拼、比一比、画一画、量一量等活动,加深对周长含义以及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理解。2.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进行观察、比较、测量、计算和估计,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教学设计】一、复习周长的意义谈话:(出示图1)我们学习了图形的周长,请你用手比画下面每个图形一周边线的长。  相似文献   

19.
弹簧测力计是一种测量力的工具,如果我们巧妙地利用物理量之间的数量变换关系,还可以找到它另外的一些应用,从而更多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以达到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及知识迁移能力的目的.1.用弹簧测力计"测"物体的厚度例1 今有一长方体铝板,长、宽分别为 a、b,试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其厚度 h.请写出测定的方法步骤.步骤 (1)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铝板的重力 G;  相似文献   

20.
1.下面哪一个火炬是今年奥运会的火炬,请你把它找出来。家长指导:引导孩子按照从上到下或从左到右的方法来观察。可以和孩子用废旧的饮料瓶或纸杯来做一个火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