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为了探寻“老外”一词的语义色彩,本研究对三个不同群体的129人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发现,“老外”一词的语义使用以中性色彩为轴心,向褒义和贬义两个极端过渡,形成一个意义连续体。在此基础上,作者为该词的歧义现象做出社会语言学解释:我们对“老外”一词不同语义色彩的选择,体现了我们对我们和外国人之间地位和关系的交涉,也体现出中国人在对待外国人态度问题上的复杂心理。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80年代以来形成的中国人对外国人的称呼语——“老外”一词的剖析,揭示了该词产生的社会背景,及说话人(中国人)和受话人(在华外国人)不同的文化心态,并且在同其他语言中的同类词的对比中阐发了“老外”一词的微妙而又复杂的涵义,还结合留学生作文中的实例说明“老外”一词在当代中外文化交流和人际交往中造成的交际障碍和文化冲突,指出应对“老外”之类的某些为国人习焉不察的言语现象进行反思,以利于中外言语交际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隐喻作为人类的一种基本思维方式,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的语言,在语言的不同层次上都有体现。带有比喻色彩的词语、短语,词的比喻义,比喻句,打比方等等,都是隐喻分别在词、短语、句子、篇章等不同层次上的体现。同时,又可根据隐喻影响语言的方式的不同,分为语法层次的隐喻和语义层次的隐喻。这样,就可以“词、短语、句子、篇章”层次为经,以“语义、语法”层次为纬,编织一个系统的隐喻之网,使带有比喻色彩的词语、短语、词的比喻义、比喻句、打比方等等各归其位,在隐喻系统中都有自己的位置,系统梳理隐喻对语言的影响。隐喻显现程度与语法化程度之间有一种反变关系。  相似文献   

4.
在苗语中,通常被翻译成汉语的“绿、红、黄、黑、白”等色彩词,指称的是什么色彩呢?拿一张色谱图让苗族人来指认,记录下来,这不失为一种研究办法。但是其中也不免出现交叉。在本文,我们试图从苗语材料来研究苗语这些色彩词所指称的色彩。一是语义的社会性使我们避免个人在认指色彩词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个人和地区干扰;二是语义的历史传统又使我们对这些色彩与词汇关系的悠久持比较肯定的态度。 在语言中,指称那些以色彩引人注目或以色彩区别与他物的事物时,往往要用色彩词来加以修饰说明。这些色彩在客观世界里是相同的,而在主观世界(体现在语言)里,各民族的语言表达却不同。这些不同就是色彩的民族性的绝好的认识材料。  相似文献   

5.
倪佳 《学语文》2014,(4):73-74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涌入中国。对于这些以金发碧眼为典型代表的外国人,国人已经渐渐不那么新奇了,尤其是在大城市,人们早已是司空见惯。说起这些外国人,大家最熟悉的称呼恐怕非"老外"莫属了。我们在称呼他们为"老外"的时候,好像不带有什么特殊的感情色彩,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外国人好像并不喜欢这个称呼,这究竟是个别现象还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呢?我们为什么这么叫?他们是怎样看待"老外"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汉语“红”和英语“b lue”两个色彩词为例,探讨了它们独特的情感语义和象征语义,并从民族文化的角度分析了造成两种语言色彩偏好的深层原因,即一种语言中的词语在反映概念的基础上会附加特定的民族文化色彩。了解不同语言的民族文化背景,可以加深对语言的理解,并有助于语言间的互译以及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7.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英语学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何语言都和某种文化紧密联系着。英语也是如此。而语言意义的理解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的了解 ,语言作用中一些模式和规则更与文化因素不可分割。因此 ,当学生不了解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所处的文化背景时 ,就无法确切地意识到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与中国人有什么不同 ,就难免会用自己国家的文化去看待外国人的想法、行为 ,从而导致交际障碍。一、词语内涵及感情色彩等词语文化方面的差异由于文化背景不同 ,两种语言对应词之间在词语范围、词语色彩、语义结构、语用等方面都存在差异。例如 :“农民”这个词 ,在汉语中 ,是…  相似文献   

8.
临泉方言中“子”尾词较之普通话要丰富得多,本文主要描述了其中一种——指人“子”尾词,重点对指人“子”尾词的构成、特点、语义色彩、文化意蕴和发展趋势进行考察和分析。  相似文献   

9.
说起“老外”,想来大家都知道是指的外国人。“文革”前,在辽阔的国土上,还很少能见到“老外”。而现今,不仅“老外”不再罕见,而且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出国门,融入国际大环境,成了外国人眼中的“老外”。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32个常用单音颜色词词义演变模式的梳理,我们发现在隐喻和转喻思维的作用下,32个常用单音颜色词从色彩义出发,引申出分属八大范畴的200个义项,各范畴的意义与色彩意义之间有或远或近的语义关联,在此基础上以家族相似性为特征构成了颜色词的词义系统.“色彩认知模式”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一个重要模式.  相似文献   

11.
语义韵不是节点词的属性,而是特定语境下语义共现关系所体现的一种语篇属性。语义韵受到一系列态度成分的渲染,呈动态性和功能性。积极(或消极)态度的词汇和表达可渲染、激发积极(或消极)的语篇语义韵,反之语义韵也可使其辐射范围内的成分具有同样的态度色彩。通过语料库数据的抽样统计,文章具体阐述了不同语境中语篇语义韵对“坚持”和“persist”的态度渲染,从而使其具有积极或消极的语义色彩。语义韵作为一种语篇属性,是构建语篇连贯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2.
我们常常会去一些老外和葡萄酒共存的社交场合,比如公司宴请、私人Party等等。与老外聊天.该如何打开话闸?其实,我们手中的那一杯葡萄酒是个很开门见山的话题。但是,要和老外聊葡萄酒这么“专业”的话题,许多人可能会头冒三道冷汗。其实,事情并非你想象的那么艰难.弄懂以下几个简单的短句,让你从此在外国人面前也能轻松聊葡萄酒。  相似文献   

13.
采用自由分类法探讨彝族人、白族人亲属词的概念结构.结果表明,彝族人亲属词的语义空间包括2个维度:“亲属关系的性质”和“性别”;白族人亲属词的语义空间包括2个维度:“性别”和“亲属关系的性质”.受等级制度的影响,彝族人至今仍然保留着“男尊女卑”的性别观,集中表现为对于男性亲属和父系亲属的偏爱.受母系传统文化的影响,白族人形成了“重男不轻女”的性别观,亲属词的语义空间和分类树状图呈现出依照性别高度对称的特点.彝族人、白族人和摩梭人均重视舅舅在亲属关系中的地位,体现了舅权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小学生出现语病的原因很多,现将出现病句的原因作如下分析: 一、用词不当。 写文章要做到用词恰当,首先要准确地理解词的意思,对词义认真地加以辨析。 1.从词义的感情色彩上分析。有的词含有肯定、赞许的意味,叫褒义词;有的词含有否定、贬斥的意味,叫贬义词;还有的词既可用在好的方面,又可用在坏的方面,叫中性词。用词时,忽略词的感情色彩,就会妨碍意思的表达。如①志愿军侦察员,窜过敌人的封锁线,慌忙赶到敌人前沿阵地,执行侦察任务。②敌人的神机妙算被我们识破了。例①“窜过”、“慌忙”都带有贬义色彩,应改为“穿过”、“急忙”;例②“神机妙算”带有褒义色彩,应改为“阴谋诡计”。 2.从词义的轻重上分析。词义有轻重不同,如“憎恶”比“厌恶”语义重,“厌恶”比“讨厌”语义重;  相似文献   

15.
“有个什么NP”格式是汉语口语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格式.格式中“个”有量词和语气助词两种情况,根据“个”的不同,这一格式有两种层次分析情况.语义上,这一格式的典型语义是表示否定.语用上,这一格式体现出较强的口语色彩和主观判断色彩,根据语境不同,有“自然焦点”和“对比焦点”两种信息焦点.  相似文献   

16.
人们对色彩、色彩词以及它们的表情功能有过不少论述。本主要在两个方面作了探索:一是色彩不仅具有自然属性,同时也具有社会属性,并将色彩词的感情色彩提升为语情,与语义相提并论,且认为色彩词的语情比其语义更为重要;二是探究了色彩的情态化和情态的色彩化两个互为反向的结合过程。  相似文献   

17.
常常有一种感觉,就是在咱们国家,自己的公民往往不如外国人那样受到礼遇和尊重。比如在北京故宫,就专设了“外国游客入口处”;在某城市的酒吧街,专设了外国人用的厕所;外国人在中国游玩发生了问题,总是调遣最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最高明的医生去营救,而国人则未必有这般福气;国内翻车沉船,洪灾震灾,很少听说谁公开地对遇难者哀悼,而外国的火车出轨、大桥坍塌,死个几十人,我们就又是问候,又是志哀。你不能不奇怪,咱们中国人好像自己都瞧不起自己似的。可人家老外不这样,自己的公民最受优待。在美国空港入口,美国人总是优先,外国人靠后。日本也…  相似文献   

18.
汉语词汇系统中,色彩词是一个特殊类别,它有自己独特的功能,通过敷彩功能表达,将多姿多彩的世界用词语表达出来。色彩词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色彩词更象征一种文化内涵。历史文化、民族风情、地理环境等文化因素附加在色彩词上时,色彩词语义民族性凸显,我们称之为国俗语义。本文试从类别、功能入手简析色彩词的国俗语义。  相似文献   

19.
雷广金 《课外阅读》2010,(12):182-183
“咋”是多种方言共有的一个方言词,在东北官话中十分常用,由“咋”构成的词语,也大量存在于东北方言中,并得到广泛应用,在特定语境中,具有丰富的语义色彩,体现了“咋”这一东北方言词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20.
颜色对中西方民族来说,具有相同的视觉效果。但是一旦从语言和文化的角度看待颜色词,其内涵和语用意义便体现了中西方民族文化的同质和异质性。本文以“红色”为例,从语义基本对应、语义部分对应、语义不对应和语义空缺四个方面探讨汉英颜色词在语义方面的异同及隐含在其中的文化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