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3 毫秒
1.
阅读教学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读中感悟则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我们应该努力让学生通过读这种形式,去亲近文本、走入文本,调动学生思维与情感的参与,让学生把文本与直接和间接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进而对文本产生富有“个人意义”的感悟。为此,阅读教学要切实有效地引导学生去读文悟文。  相似文献   

2.
换一个角度解读文本,是对文本内容和表达方式的深度理解,是师生个性品质的充分发挥和激情张扬。也是发展学生语言、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想象、丰富学生情感和表现师生创造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新课标明确提出:"教学是教师与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对话教学大致包括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教师只有理解文本,对文本有深入的解读,才能教给学生更多的思想,从三维目标角度去引导他们不断学习和成长。学生只有充分与文本对话,理解作者的用意,才能不断地增强认知能力,提高审美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教师与学生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将对作者、文本、文本中人物事件的认知通过共享,形成基本的共识。  相似文献   

4.
于嵘 《上海教育》2009,(9):60-60
语文课堂教学,必须让学生先接触文本、走进文本,并与文本对话。为此,笔者在“抓”字上下功夫,从而让学生更好地触摸文本、解读文本和感悟文本。  相似文献   

5.
谁在对文本进行解读、依据什么对文本进行解读、如何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解读是阅读教学中必须解决的三个基本问题。从语文学科性质的角度来看,阅读教学的目的不是指向文本的解读,而是通过文本的解读指向语言能力的培养,文本是用来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材料。从阅读学的角度来看,文本解读要考虑到文本自身、文本作者的思想感情、文本的写作背景和读者的情感体验等四个方面的内容。从教学论的角度来看,阅读教学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文本的教学价值,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适度的解读。  相似文献   

6.
谁在对文本进行解读、依据什么对文本进行解读、如何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解读是阅读教学中必须解决的三个基本问题。从语文学科性质的角度来看,阅读教学的目的不是指向文本的解读,而是通过文本的解读指向语言能力的培养,文本是用来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材料。从阅读学的角度来看,文本解读要考虑到文本自身、文本作者的思想感情、文本的写作背景和读者的情感体验等四个方面的内容。从教学论的角度来看,阅读教学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文本的教学价值,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适度的解读。  相似文献   

7.
"读"是最传统的教学手段,在我们当前的阅读教学中仍然是最重要的、最基本的学习语言的途径。只有把读落到实处,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才能使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感悟文本思想,体会文本情感,认识文本所描述的事物和所阐述的道理。  相似文献   

8.
如果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那么,在这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教师和文本、学生和学生、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和沟通就共同推动了阅读教学的进程。在对话与交流中,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对作者所借助外在语言形式表现出来的文本内在意蕴有了认识,同时借助文本这一参照,学生能对自身进行反观,从而达到陶冶身  相似文献   

9.
朱慧英 《学子》2011,(9):49-50
在具体的教学中,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应当包含了这四种对话关系:一是教师和文本之间的对话;二是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三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四是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对话。能否促进学生和文本对话,推进深度阅读,关键在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  相似文献   

10.
学生生活经验表现为三种基本存在形态:生活中所获得的知识、生活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和在生活中所获得的生活体验。学生生活经验这三种基本不同形态,分别参与到文本认知、文本评价、文本审美之中,实现了学生对文本意义的主动构建过程。  相似文献   

11.
夏芳 《广西教育》2011,(31):17-17
一、“由言逆意”解读文本法及其局限性解读文本时,教师容易受到思维模式的制约,即通过带领学生对文本语言进行层层解剖、分析,真实地还原作者所表达的意图,也就是作者或编者在创造文本时所要表达的意图成为教师解读文本的原始动力和教学活动的追求目标。虽然这种文本解读策略能使学生在思想升华、人生感悟方面少走弯路,但却存在两个缺陷。首先,这种“由言逆意”的文本解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语言发展。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种对话是人格平等基础上的心灵相约,是互相信赖氛围中的精神交融,也是教学相长情境下的切磋探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中,教师要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慢慢走进文本;教师和学生对话时,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让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学生与学生对话时,教师要鼓励其合作,让学生的思维互相启发。  相似文献   

13.
<正>所谓文本意蕴重构就是指立足学生阅读期待,以促进学生精神成长为目标,在教师、学生、文本三维对话的基础上所建构的文本意义。文本意蕴的重构不是对文本意义的复制,而是融合了教师、学生、文本(作者)这样一个多维的经验世  相似文献   

14.
温小军 《教育导刊》2011,(11):77-79
从学生生活经验的角度来分析文本误读是一个有力的新视角。学生生活经验与文本之间的明显落差,导致误读不可避免。从学生生活经验的角度具体把握文本误读,应积极保护文本误读中所蕴含的学生主动性。在这个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生活经验,实现学生对文本意义的基本认同。  相似文献   

15.
品味和欣赏教材中的语言美是学生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钻研文本,正确把握教材,从图文结合、文本范读、角色转换等方面入手,引导学生深入品味文本中的语言,感受其中蕴藏的内涵和散发的美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逐步提高学生的语言感受力,让学生真正在教材文本中获得语言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16.
韦燕 《文教资料》2014,(8):41-42
阅读教学说到底就是教师、文本与学生三者之间的对话。探究性阅读教学尤其要求教师重视自己与学生、文本之间的关系。教师需先融入文本,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适时引导,启发其多角度、多元化地解读文本,提高学生阅读鉴赏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教师应是文本优秀的阅读者,文本能动的展开者。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课前,教师先得与文本对话,即钻研教材。只有把教材把握好了,才能取得和学生对话的资格,进了课堂才能引导学生和教材对话,才能和学生交流。”笔者认为,在解读文本时,教师要读好“三字经”,着力提高文本解读的厚度、效度与宽度。  相似文献   

18.
解读文本是语文教师增强语文修养、提升专业水平的需要,更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本、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要求。语文教师应更多地研究如何引导学生寻求解读文本的新视角、新途径,探讨如何引导学生发现文本解读的新问题,以形成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何伟俊 《云南教育》2008,(11):20-2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学生、教师、文本这三者中,教师应先有自己和文本对话的心得和收获,才能引导学生和文本对话,并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提供必要的帮助。当然,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情境中,学生也会有自己和文本对话的独特理解,这样的理解也会给教师以启发。但是,教师与文本的对话,  相似文献   

20.
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都强调"对话教学",强调教师、文本和学生之间的对话。只有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进行创造性解读,挖掘文本与学生原有经验的结合点,激活原有经验,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引起学生与文本的共鸣,激发学生的生活主体意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