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休谟对道德导源于情感的论证以及对同情的内涵的创造性解读,对学校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目前我国学校道德教育中普遍存在着重道德知识的传授而轻道德情感培育的倾向,具体表现在道德教育的课程化、课程内容的知识化、教育方法的灌输化等方面。这种倾向的认识论根源就在于混淆了理性和道德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探究性道德学习的理论基础与现实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是人类自身心灵和精神成长的重要方式。真正的道德教育在于为个体的道德发展创造一个宽松、健康、向善的环境;在于为个体营造一个纯净而快乐的精神家园;在于培植一个个理性而独特的道德生命。但是,我国目前的学校道德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却违背了人类这一美好的德育初衷。模式化、标准化、智育化的道德教育现实就活生生地展现在每一个受教育者面前。呆板教条、过于理想化与政治化的道德教育甚至已经成为学生精神上的桎梏,  相似文献   

3.
道德,是人类自身心灵和精神成长的重要方式和内容。真正的道德教育,在于为个体的道德发展创造一个宽松、健康、积极、向善的环境;在于为个体营造—个纯净、温馨、快乐的精神家园;在于培植一个个理性而独特的道德生命。但是,我国目前的学校道德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却违背了人类这一美好的德育初衷。模式化、标准化、智育化的道德教育现实,活生生地展现在每一个受教育者面前。呆板教条、过于理想化与政治化的道德教育甚至已经成为学生的精神枷  相似文献   

4.
道德情感作为一种生成性的情感,与人的自然情感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自然情感是道德情感生成的基础,道德情感是自然情感涵育的归宿。自然情感的自发性、盲目性与多变性以及大学生情感的丰富性、多样性与不稳定性决定了道德教育应采取情境引导、知育教化、美育熏陶等理性方式以化育道德情感。  相似文献   

5.
道德教育的现代思考是基于人的自然展开的。培养人的道德理性,滋润人的道德情感成为现代道德教育理论的两大分支。现代道德教育实践由于教育国家化、学校化仍囿于习俗而展开。既定社会的整合需求和凝聚秩序成为现代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所在。基于人的自然的现代道德教育思考肯定了个体的本真性,但也存在现实可能性问题。道德教育应基于人的自然与社会习俗,面向人性的提升与美好社会的形成,道德教育实践是一种从现实奔向理想的生活过程和人生历程。  相似文献   

6.
卢梭道德教育个体功能论的逻辑是以个体的情感发展为主线,对个体的善良习惯和情感、自由观念及道德人格等方面进行提升.道德教育主要有三个个体功能,即自由性的平衡、道德人格的塑造以及正义和良心的保持.卢梭道德教育个体功能论对新时代我国儿童德育的启示:首先,提升儿童自由度,促进个体良好德行养成;其次,加强人格塑造,以利个体更好地社会化;最后,发扬儿童的善良本性,促进个体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7.
该文通过论证认为,埃米尔·涂尔干首次将实证主义社会学引入道德教育领域,为现代道德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新思路。在涂尔干看来,社会是高于个体的现实存在,同样也是个体道德的塑造者,道德起源于社会,并归属于社会,任何脱离社会集体而谈论个体道德的研究都是片面的。他认为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理性和自主的社会个体,并以此提出学校德育论。涂尔干的社会道德论述为国内现行德育模式提供符合儿童发展规律的价值参考和理论启示。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道德教育有效性概念界说为基点,分析了道德教育有效性弱化的深层原因在于道德教育理想与现实的剥离、道德相对主义的冲击、道德情感与行为养成的缺失等,并从道德教育应适应社会现实、关注主体需要和着力机制建设等方面探讨了道德教育有效性的实现规律。  相似文献   

9.
当代西方德育视野中的道德认知观及其启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当代西方德育理论将道德认知理解为对道德知识、道德问题和道德情境所进行的积极的觉识、判断、推理,并始终突出其与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相并列、相整合的特性;认为道德教育的根本任务不在于培养基于某种道德原则的认知心理形式,而在于道德理性的培养,其关键是在德育过程中尊重和发挥学生的道德主体性.  相似文献   

10.
在对道德教育现状的反思和对生活与道德教育之关系的重新理解的基础上,可以看到,道德教育陷入困境的根源在于长期以来严重脱离了生活,这主要表现为道德教育的政治化倾向和知识中心主义的扩张。生活的观点在道德教育中应该具有基础性地位,回归生活有深厚的哲学基础,要实现道德教育向生活的回归,应注重对受教育者生活情感,自主理性以及道德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相似文献   

11.
道德教育是杜威庞杂的思想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杜威比较系统地提出,道德有三个部分,即知识、感情、能力。杜威的道德构成“三部曲”论明确地回答了道德的基本内容,对当前的学校道德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道德教育的基础是传承和发展道德理念(道德知识);道德教育的主线是培育道德情感;道德教育的灵魂和归宿是养成道德能力。  相似文献   

12.
道德教育的价值始点及其资源性难题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价值始点问题是现代中国道德教育的基础性和前沿性的理论课题。这一课题的解决 ,有待于伦理学与教育学的生态整合。道德教育的逻辑价值始点是对道德法则的敬重情感和践履道德法则的职责意识 ;道德教育的历史价值始点是作为伦理实体的家庭。“实然”与“应然”的悖论 ,是内在于这两个价值始点的源始性资源性难题。超越难题的出路 ,在于回归实践理性的人文本性 ,回归家庭的伦理本位的人文地位  相似文献   

13.
音乐是表现情感的艺术,它通过人们的听觉器官而引起各种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音乐除却其本身特有的乐音和乐音组织形式含有净化人们心灵的因素外,其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在于接受主体的感性体验和最终的理性参与。一、音乐道德教育功能溯源所谓音乐的道德教育功能,即乐音及构成音乐的形式对人们之间或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和人的善恶观念、情感、意向、信念的教化功效。春秋时期晋国乐师师旷首先把音乐与道德联系在一起,认为靡靡之乐是“亡国之音”,不能听,“清微”、“清用”,德薄之人不能听。说音乐是通过各地风谣的交流传播德行的,…  相似文献   

14.
道德教育的情感化与道德教育工具化的区别在于:道德教育的工具化把道德教育作为政治或经济的工具,采取强制灌输的方法,效果微弱;道德教育的情感化则以人为本,关注受教育者的情感世界,以情动人,效果良好。 道德教育情感化的提出,是基于传统道德教育重理轻情的唯理性倾向,以及20世纪中期以来学术界关于情绪情感的心理学研究、关于道德情感的伦理学研究、关于情绪发生的神经生理学研究、关于情感与意识关系的认知科学的研究等。人的情感性素质是个人德性养成的深刻基础,也是道德教育现实化的重要保证,是整个人类道德及道德教育发展的基石,道德教育过程应是对人的情绪、情感合理  相似文献   

15.
知识与道德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是有理性相伴随的。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建立在理性认知与选择的基础上,我们正是对人、物、事及其关系有所认知才形成特定的态度和情感,并采取相应的行为。知识是道德理性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校道德教育要以知识教学为基础。通过学校开设的各门课程知识的教学进行道德教育是学校道德教育的一个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6.
在真实社会生活中,社会与情感能力不仅是平衡能力,也有道德上的对错之分。从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的角度看,规范性维度不可回避。在规范性问题上,不能再用理性至上的等级化眼光看待理性和情感关系。二者平等交融,共同为规范性奠基。社会与情感能力中的情感是包含认知因素的“大写的情感”,代表心灵整体的力量,是反思性情感。规范性的确立或者说道德判断形成的过程,就是道德理由的寻获和证成过程。经主体间的情感交流和反思所形成的理由,而不是理性,才是道德判断的根本依据。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应注重以情育德的新路。于学校而言,就是要突出情感参与、情感交流和反思、群体共同的情感关切、情感差异和情感治理等在道德理由形成中的作用。即注重情感表达,彰显学校的情感底色;培养自主反思能力,为道德判断提供矫正器;激发公共情感,为公共道德理由提供黏合剂;正视情感差异,为道德进步创造助推器;改进情感治理,为情感交流提供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7.
目前的伦理学研究,在道德基础和道德教育两个方面有待重新做出思考。对道德基础的重新思考,要求将道德的基础从知识或理性转变为情感,并消除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对道德情感的误解。对道德教育的重新思考,要求从传授知识转变为激发情感。能否实现这两个转变,是当前伦理学研究能否打开情感之门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8.
当前的儿童道德教育存在着误入规范理性与知识理性、注重"目的善"而遗忘"手段善"的困境。借鉴新儒学代表人物牟宗三先生的"良知坎陷说"观点,道德境界不是高高在上的,它要关怀生命,关注人世间,所以要有坎陷,惟其如此才能真正领悟道德教育的精髓。道德教育不仅仅是道德知识的传授,更需要转化为个体切身的践行;不是帮助儿童寻求客观知识的理论活动,而是促进儿童良好道德品性的成长;不仅需要理性与规范,更需要教师的情感投入。道德教育是先验与经验、本质与存在、理性与情感、潜在与现实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后真相”时代情感先于事实的特点,成为高职院校道德教育不可忽视的现实。“后真相”时代成因涉及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具有后共识、“第三种现实”“坏的主观性”的特征。对高职院校道德教育造成的困境主要包括认知质疑、情感动摇和道德教育实践不足。对此,高职院校应深化道德认知,强化学生理性判断、引导情感表达,建立人际信任关系以及深化道德实践,提高道德实效性。  相似文献   

20.
加强学校的道德教育必须注重学生的道德需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需要是人们对道德所具有的满足自我与社会的价值、意义的认识而产生的自觉遵守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践履一定道德要求的心理倾向。道德教育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是学生接受道德教育的情感出发点,也是道德教育的内在驱动力。针对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必须注重学生的道德需要,主要通过建立健康的道德教育环境、提高教育者的素质、注意学生情感与理性的结合等方面来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