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1 毫秒
1.
陳夢家先生認爲商代君王爲"群巫之長";因爲在文献所見的"巫"的職事(如祝、预占禍福,治療,占夢、舞雩)和甲骨文所見的商王之職事相似。但是,陳夢家先生忽略了兩件事;第一:在甲骨文中,"巫"字與"王"字是分開的,而且巫與王無法互相取代。陳先生以後代周  相似文献   

2.
释"如"     
吉霞 《寻根》2007,(6):54-55
如,甲骨文写作 《说文》:“如,从随也,从女从口。”尹黎云先生在《汉字字源系统研究》一书中认为,“如”是“女”字的后出分化字。“女”,甲骨文写作“孝”,《说文》:“女,妇人也,象形。”此说流传甚广。《甲骨文字典》对女字的解释为:“象屈膝交手之人形。妇女活动多在室内,屈膝交手为其于内居处之常见姿态,故取以为女性之特征,以别于力田之为男性特征也。”  相似文献   

3.
殷墟甲骨“”字疏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殷墟甲骨文中有“”字。其与“往”并非一字。专家们对其释读有不同的看法,但皆有未谛之处。实际上它就是“”的异构,即“桎“字。它在甲骨文中有“给……戴上足械”;“执捕”、“被执捕”、“被执捕的人”;“攻伐”、“进攻”几种含义。  相似文献   

4.
“学”从字源上来讲,见于甲骨文。甲骨文专家认为“学”字,“当从爻取义兼声”(徐中舒《甲骨文辞典》),是个会意字,篆文作“斆”字。许慎《说文》:“斆,觉悟也。从教,冖。冖,尚矇也,臼声。学,篆文斆省。”段玉裁《注》,认为“学”与“教”在古人乃是一事之两面,常相混用,既然“学”本身已经包涵有自觉与觉人,即学习与教人的双边活动,  相似文献   

5.
张全海 《寻根》2012,(3):98-99
说到“巫”字的起源,李零曾专门将先秦两汉文字材料中的“巫”字进行排列比较(《中国方术续考》,东方出版社,2001年),使得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巫”字字形的发展变化历程。  相似文献   

6.
一、释“后羿” 王“后”:甲骨文中有“后”字,作“ ”等形,刘兴隆曰:“象妇女产子之形,为毓、育之初文,典籍作后。”(刘兴隆:《新编甲骨文字典》,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5年版第981页)“后”又假有“後”的意思,放在祖先的名字之前,指后来的祖先,区别于“高祖”。《说文解字》云:“后,继体君也。”段玉裁曰:“《释诂》、《...  相似文献   

7.
郑慧生 《寻根》2012,(5):4-7
商代甲骨文中有“我”字,写作督。此字从戈,戈像一支长矛;长戈上张挂着一面旗子,那就是“我”字。“我”字像长矛和旗子,标示着那是一个武装集团。远古时代的氏族单位都有武装,一个武装的氏族单位就是“我”。  相似文献   

8.
牛彬 《华夏文化》2008,(3):37-38
“羊”字在甲骨文与金文中所显示是羊的头部的形状 (甲骨文) (金文) (小篆)。羊的性格温顺和善,食草而不争,且羊肉可食,羊毛可以取暖,所说文以在上古时代,羊是与先民生活关系极密切的重要牲畜。“羊”字系文字与饮食、道德法制和图腾崇拜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9.
马兰 《华夏文化》2008,(2):22-23
我们的先民关于死的观念是很质朴的,这一点从“死”字本身可见一斑。《说文解字》:“死,澌也。人所离也。从歺人。”段玉裁注:“形体与魂魄相离,故其字从歺人。”死的甲骨文字形为 ,左边是残骨之形,右边是一个人在凭吊。  相似文献   

10.
1925年7月,王国维在清华大学做了一次题为《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国新发见之学问》的公开演讲。一开始便提出“古来新学问起,大都由于新发见”的观点,并且在演讲中讲到,“自汉以来,中国学问上之最大发见有三:一为孔子壁中书;二为汲冢书;三则今之殷墟甲骨文字,  相似文献   

11.
董玉京 《寻根》2000,(3):39-39
《甲骨文书法艺术》为董 玉京先生新作。 董玉京先生为我国已故 考古学家董作宾(彦堂)先生 之哲嗣,因其家学渊源,对甲 骨文与甲骨学亦有深厚的研 究。甲骨文书契,有肥,有瘦, 有方,有圆,或是劲峭刚健,有 顽廉儒立的精神。或是婀娜多 姿,有潇洒飘逸的感觉。《甲骨 文书法艺术》从甲骨文的特 性、甲骨文书体风格的分期、 甲骨文书法的派别、甲骨文字 的艺术、甲骨文“文字画”等方 面,对甲骨文的书法艺术进行 了全面而浅近的论述。书中选 录的名家甲骨文书法作品,既 可供研究者鉴赏品味,也是初 学者难得的范本《甲骨文书法艺术》…  相似文献   

12.
释“师”     
吉霞 《寻根》2009,(2):88-89
师,甲骨文写作8、8,罗振玉、商承祚等学者将该字隶定为“师”字,这是无异议的。但是,造字者为何将“师”字写成这样?其解释五花八门,但终不能服人。  相似文献   

13.
吉霞 《寻根》2006,(6):102-103
北,《说文》:“北,乖也。从二人相背。凡北之属皆从北。”唐兰在《释四方之名》里也说:“北由二人相背。引申有二义:一为人体之背,一为北方。”尹黎云先生在《汉字字源系统研究》一书中也说:“北,甲骨文写作,与小篆同,象二人相背之形。北就是背的初文。”  相似文献   

14.
魏亚光 《世界文化》2013,(11):53-55
在中国古代,皇帝们除了原有的姓名之外,还会有年号以记录年月,死后又以庙号来区分长幼,谥号则以其一生功过来定。如康熙、雍正是年号,唐高祖、唐高宗是庙号,汉文帝、汉武帝是谥号。但在欧洲,史学家对他们的君王除了用一世、二世这样凸显谱带宗亲关系的称呼来区分外,还会赠送一些绰号给他们,有例如“美男子”、“狮心王”这样光荣伟大的尊称,也有“歪嘴”、“失地王”这样损害君王光辉形象的戏称。欧洲君王们大部分都有绰号,有的还不止一个,千奇百怪,但是只要一听,我们就可以把此人的特性或外貌猜得八九不离十。  相似文献   

15.
论《礼记》及其文化内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礼记》及其文化内涵姜义华一礼、礼治、礼学缘起礼,在甲骨文中原作""、""、""、"'、''、"'、"'①。罗振玉案:卜辞玉字作王,亦作丰,像三王连贯之。卜辞殆从*也。古者行礼以玉帛,故从②。王国维释:"此诸字皆像二玉在器之形。古者行礼以玉,故说文...  相似文献   

16.
《说文》:“贾,市也,从贝西声。一日坐卖售也”。又:“市,买卖所之也。”凡市场上的货物交易行为便称之贾。然而长期以来,在古文字里未能找到对应的“贾”字,而常见的一个“ ”字,多释为“貯”字。杨树达先生曾在《格伯簋跋》一文中曾疑此字读为贾。  相似文献   

17.
我在一次与学生的色彩课中.在黑板上写了“水彩”两个字:其中“水”字顶天立地,“彩”字只有一点点。这其实写出了我对水彩画的了解和理解:水彩如玉,水是关键,彩是颜色,点入其中;于是造就了一块块翡翠和一幅幅好画。  相似文献   

18.
汉语中的“若”字大致有十三四种词义,主要有选择、顺从、如此、好象等义。从《说文》:“若,择菜也”分析,“选择”是其初意。但在一些殷周金文及早期古文献里出现的“若”字,无论用上述哪一种词义解释,都很牵强。如果我们观察甲骨文、金文中的“若”字,此种解释也是值得商榷的。本文拟对早期汉语中的“若”字初意作一探索,恳请指正。一、“若”最初之意是为了探听神意进行祈祷的活动,或者仪式,“若”与神或上天有关汉字不仅是古代语言的形象化,具有同时性、同质性,而且它的文字体系是把创立文字以前的传承原封不动的集约在字形中。有时神话式的传说也被原封不动的字形化,如早骨文中般始祖王亥便是以鸟形神话的形式来表示的。“若”字在甲骨文作“(?)”形,似一长发者跪在地上,仰望上天,双手举起,作祈求状。会文增口伦“(?)”形。品字在甲骨文、金文作“(?)”形,日本学者白川静认为“(?)”即载书的器具,代表祷词或祈祷文,这是为了探听神意进行祈祷的文字。商周的宗教形式主要表现为巫教,信仰的最高神是上帝。上帝又有帝、天、皇天、吴天等种种称呼,上帝是主宰天国和人间的至高无上的宇宙大神,日月星辰,风雨雷电,水旱丰  相似文献   

19.
"一个不曾得君行道的王安石"--解读平民思想家李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晓江 《寻根》2003,(1):55-59
一生于11世纪初、年仅51岁便谢世的李觏(1009~1059年),字泰伯,人称盱江先生,为古之建昌军、今之江西南城县人。宋仁宗称李觏为:“通于经术,东南士人,推以为冠。”大儒朱熹曾“谓李泰伯文得自经中,虽浅,然皆自大处起议论,盖有取尔也”。大文豪范仲淹赞他:“实无愧于天下之士。”大政治家、大文学家王安石也曾说:“李泰伯、曾子固豪士,某与纳。”现代著名学者姜国柱先生说:“我认为,李觏是一个积极提倡改革的改革家,而不是一个向后看的‘保守主义者’;是一个注重现实、关心时政、关怀民命的现实主义者,而不是‘一个复古主…  相似文献   

20.
宋亦箫 《寻根》2014,(1):11-13
中国人“族”的观念起源很早。甲骨文中已出现“族”字,为“旗”下标一支或两支“矢”(箭)。旗用以聚众,矢用以战斗。故“族”的本义是以家族、氏族为单位的战斗组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