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竹子属禾木科竹亚科植物,与梅、松一起被称做“岁寒三友”,又和梅、菊一起被冠以“四君子”的美称。其家族庞大,功用甚多,我国很早的《竹谱》记载30种竹的具体用途。竹子渗透到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愈是发展,人们对竹子利用的范畴愈是广泛。中国文化中的竹意象斑斓多彩,竹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文人是如此的喜爱菊花,推崇菊花为“花中君子”,“花卉四君子”,即梅、兰、竹、菊,吟诗作词更是少不了“菊”。光是品读唐宋时期的诗词,就足以感受到古人爱菊之深了。  相似文献   

3.
教学设计理念:在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史上,松、竹、梅被誉为“岁寒三友”,而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竹子均并列其中,可见竹子在我国人民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其干挺拔秀丽、叶潇洒多姿、形干姿百态。看到竹子,人们自然想到它不畏逆  相似文献   

4.
梅清姿神韵,是我国的传统名花。梅花有傲雪抗寒的斗争精神,与松、竹一起被誉为"岁寒三友"。梅又有孤高亮节,不同流合污之品格,所以又与兰、竹、菊一起被誉为"四君子"。但在中国的传统名花中,梅花是后起之秀,不像桃李、芍药、荷花那样显眼。"《离骚》遍携香草,独不及梅。六代及唐,渐有赋咏,而偶然寄意,视之亦与诸花等。"到了两宋时梅花最终被推为"群芳之首",成为了崇高文化的象征。爱梅和咏梅已成为宋代社会的一种普遍风尚。  相似文献   

5.
梅清姿神韵,是我国的传统名花。梅花有傲雪抗寒的斗争精神,与松、竹一起被誉为"岁寒三友"。梅又有孤高亮节,不同流合污之品格,所以又与兰、竹、菊一起被誉为"四君子"。但在中国的传统名花中,梅花是后起之秀,不像桃李、芍药、荷花那样显眼。"《离骚》遍携香草,独不及梅。六代及唐,渐有赋咏,而偶然寄意,视之亦与诸花等。"到了两宋时梅花最终被推为"群芳之首",成为了崇高文化的象征。爱梅和咏梅已成为宋代社会的一种普遍风尚。  相似文献   

6.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程杰教授,潜心于梅文化研究,系国内著名文学博士和梅文化专家。程教授著述甚丰,重点在古代诗文,联系传统名花如梅、竹、松、菊、荷、牡丹者甚多,梅花更系其重点研究对象。他从文化角度研究中国传统名花,并以梅作重点,成为中华文化研究的特色和亮点之一。这种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和(桃花扇)》用的是比较批评的模式,说明了它们的借鉴关系,《(红楼梦)里竹与梅》用了人类学批评的模式,写出了竹与梅的“有形存在”及“象征意义”。由于批评模式的不同,使得结构上、人物形象上、主旨的理解上有差异。  相似文献   

8.
<正>我国是竹子的故乡,竹子不仅资源丰富、品种繁多,而且历史悠久。早在上古歌谣《弹歌》中就有"断竹,续竹,飞土,逐肉"的记载。松、竹、梅被誉为"岁寒三友",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竹子在国人心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竹子与中华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有着丰富的文化意蕴。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指出"东亚文明乃是竹子文明"。  相似文献   

9.
竹,自古以来就与松、梅一起被称为“岁寒三友”,这是中国人的自恋诗化感受。竹之形直,竹之节劲,竹之姿秀.竹之色翠,竹之声幽,竹之境雅,使中国人得以充分展示自己的君子美质。自南朝梁代刘孝先写第一首《咏竹》诗以来,竹一直是历代人墨客反复吟咏歌颂的对象.以竹为题材的诗绘画作品不计其数。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浩如烟海、源远流长的文化宝库中,咏松、竹、梅诗占有很大的比重,是一份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接受这份遗产,吸收其有益的营养,是发展今天社会主义新文化、提高民族自强自信精神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 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对松、竹、梅就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在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描写竹的诗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卫风·淇奥》);“(竹擢)(竹擢)竹竿,以钓于淇”(《卫风·竹竿》)。二千五百年以前,孔子就曾说过:“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诗经》中虽没有描写梅花的诗句,却有以梅子的坠落比喻青春消逝的《摽有梅》。汉赋中有赋松的篇章,《乐府》中有《梅花落》的曲调。  相似文献   

11.
蓝眼睛里的中国竹杨慧(留学德国)不知从何时就以为爱竹、敬竹是中国文化独有的,这不仅因为竹是我国南方常见的植物,更主要的,还是由于其自然品性及风格与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的圣贤修养、道德人格的追求精神相吻合,因此它与松和梅一起作为坚贞、清廉、高洁的品格象征...  相似文献   

12.
青青翠竹韵     
在“花中四君子”“岁寒三友”中,均有竹的位次,可见其文化意蕴深厚,自然禀赋美好.《诗经》有云:“瞻彼淇奥,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传统经典将竹和君子联系在一起,表达了人们对竹的喜爱和赞美.在我看来,竹并非世间俗物,它蕴含着诸多美好的品质.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大都有一些特殊的爱好:王羲之爱鹅;陶渊明爱菊;周敦颐对莲情有独钟,留下《爱莲说》的传世美文;林和靖对梅、鹤痴情一片.留下“梅妻鹤子”的动人典故;北宋文豪苏轼更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的名句流芳青史。  相似文献   

14.
古代中国不仅是一个“诗国”,而且也是一个“丝国”。诗与丝,前者作为精神文化的代表,后者作为物质文化的代表,两者很早就缔结在一起,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重要的组成部分。丝与诗的紧密结合,成为我国古代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在《全唐诗》中,出现大量与丝绸相关的“丝绸诗”,“丝绸诗”中有大量关于女性形象描写的诗句。“丝绸诗”中女性形象的丰富多彩,体现了女性在唐代丝绸文化发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竹与松、梅一样有很高的地位,被称为“岁寒三友”。它象征着高洁、虚心、坚韧等品格,历来为人们所喜爱。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古代咏物诗中,松、竹、梅为人们激赏、吟咏.一方而是该事物自身所蕴含的独特的内在的美的品性;另一方面是它与民族深层的文化背景以及由此升发出的审美心理有很大关系,它体现了中国古代咏物诗重要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7.
梅兰竹菊,在中国文化中所代表、所承栽的是相似、相同的寓意,都是中国文人感物喻志的最常见的象征。那么龚自珍用“梅”托志是否有着他独特的意义呢?如果用兰、竹、菊是否也可以?这是一位学生在周末随笔中提出的问题。笔者试着作出这样的解读:《病梅馆记》是文学作品,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是用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它应该具有典型性。那么,《病梅馆记》为什么用“梅”托志,它的典型性又是如何体现的呢?我们不妨从文化、史学、审美等多个角度作出解读。  相似文献   

18.
青青翠竹韵     
在“花中四君子”“岁寒三友”中,均有竹的位次,可见其文化意蕴深厚,自然禀赋美好。《诗经》有云:“瞻彼淇奥,菜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传统经典将竹和君子联系在一起,表达了人们对竹的喜爱和赞美。在我看来,竹并非世间俗物,它蕴含着诸多美好的品质。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竹以其特有的风姿品性,占据了古代文人审美视野及价值系统内的一个重要位置。举凡较广泛,深入地涉猎与探讨古代文学、艺术者,几乎都不能不觉察且无法回避竹在文人情感——审美——文化领域中的规定性功能效应。科技史家李约瑟博士甚至有东亚文明是“竹子文明”之论。限于篇幅与学力,本文以讨论古代文学中的竹意象为主。  相似文献   

20.
湖南是我国竹的主要产区之一,竹文化历史悠久。竹与湖南人的物质文明建、精神文明建设有密切联系。20世纪90年代在益阳兴办的竹文化节坚持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湖南竹文化建设推向新台阶,为世界的文明史谱写新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