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南方文化代表的楚辞却蕴涵着丰富的北方礼乐文化,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重人伦之礼;二、崇揖让之礼;三、注重个人的礼仪修养;四、重祭祀之礼;五、重乐舞的感人教人作用.楚辞在接受北方礼乐文化影响进程中,也对之进行了一定发展,并形成了独具的特色.对北方礼乐的继承与发展,为楚辞在后世得到广泛接受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诗经》中的宴饮诗原是燕礼、乡饮酒礼等典礼上的演唱用诗,它们生动再现了燕礼的仪节,属周代礼乐文化系统。仪节是礼的表现方式,参照"三礼"等典籍,探究宴饮诗中所反映的燕礼仪节,尤其是其中的"舞"、"酬币"、"养老乞言"等经无明文的礼节,可以揭示出宴饮诗的礼乐性质及其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3.
以多重史料互证的方法,对北洋时期的射礼复刻尝试与国民政府时期的射礼改造思想进行史实还原与文化阐释:(1)民国初年北洋军阀采借燕射的文化符号复刻投壶礼,以期表达政治诉求;(2)新生活运动期间的射礼改造思想则多处采借乡射礼的文化资源,以期规训国民。以上案例表明,统治阶层基于特定政治目的复刻射礼,阻碍了射礼向民俗化、大众化、人文化方向的转型。20世纪30年代流行于成都的“射金章”,正因其“非政治化”的草根取向,成为民国时期射礼民俗化较为成功的个案。在新时代鼓励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背景下,应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让射礼回归礼乐精神的人文本质,并在多元化发展路径中转变为具有文化主体性的民俗活动。  相似文献   

4.
周公制礼     
周公制礼,创立了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政治文化。诸如分封亲贵,兴灭继绝,体国经野,威慑不顺,卜都定鼎,明堂朝觐,敬天保民和嫡长子继承,这些周公之法多数用为后来吉、嘉、宾、军、凶五礼和传统政治的基本框架原则  相似文献   

5.
春秋时期,谥法制度大为流行。其与这一时期人物品评活动的兴盛有密切关系。春秋谥法是一种特殊的人物品评方式。谥号是对人的一生进行盖棺论定的总结性评价。谥法的产生有两个原因,一是对于死者的禁忌;二是祖先崇拜和祖先祭祀。谥法在西周已经产生。周公制礼作乐应当已包括制谥,但周公制谥只涉及美谥。成熟的谥法制度的确立应该是在厉王之后。谥法制度由周公首创,经过从“美谥”到“恶谥”的发展,最终经受住政治权力的影响而被推行,在春秋时期成为人们自觉遵守的文化制度。  相似文献   

6.
和于礼乐:中国文论知识形态的生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文论知识形态的生成根源于礼乐文化.礼乐文化本源上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天地差序格局的宇宙秩序的体现.用礼和乐的诗的经典化,影响了中国文论的知识形态和生产方式.生成于礼乐文化中的中国文学理论天然具有对和谐秩序的诉求,美善和谐、天人和谐、理性与感性和谐,是形成中国文论的价值观和审美观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孔子为鲁国人,而鲁国是为西周社会制定礼乐、典章、法度的周公旦后代的国家,周公旦思想深深影响着鲁国的社会环境与思想环境,孔子同样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周公旦思想的影响.《论语·八佾》中孔子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孔子对周公旦的“仁”、“天命”观念,“敬德保民”、“中庸”、“大同”等思想进行了继承与发展,并形成了自己思想体系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体道即在守身,守身即是体道。身礼同体、物我一体的哲学趣味验证了此本质体知的本一。中国文化知行本一的探讨消解了西方哲学灵肉合一的问题,灵肉问题即隐匿在日常的力行秩序中,并且日常非分别的审美秩序将宇宙万象视为肉身/体道的极度范本。原始儒家的礼乐文化集中体证了这一灵、肉、物相感通的体道模式/守身之则。特别是对肉身操持的彰显,对偏颇于纲常精神的前现代社会有纠正意义。灵、肉、物审美一体的天人观也警示着消费时代。  相似文献   

9.
周代文化是礼乐文化,是孔子及其儒家思想体系的基石。周代的礼乐文化与《诗》有着很紧密的联系,《诗》既是礼乐文化的产物,也是礼乐文化的载体。因此礼乐文化显性或隐性地观照着孔子的《诗》学观念,影响了孔子《诗》学观念的走向和特征。  相似文献   

10.
我国是一个有着上千年历史的文化大国,上千年的文化积淀形成了很多具有重大研究价值及影响力的文化形态,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以及佛教文化等等。不过总的来说,在诸多文化派别中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极深影响的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儒家思想。而儒家思想中的礼乐精神直至现在还是文化家竞相研究的对象,对于"礼"的定义众说纷纭,不过目前可以将其简单的概括为对于人的各种行为起到约束与规范作用的制度,除了"礼"以外,经常提到的还有"乐",二者相辅相成,形成"礼乐文化"。本文就从鲧、禹治水的角度出发,探究其中包含的儒家礼乐并举的思想。  相似文献   

11.
先秦的乐是集诗歌、音乐、舞蹈三而为一的综合艺术形态,这种综合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当时普遍存在。在礼乐文化背景下产生的《诗经》更是具备了这样的特点。作为《诗》之正经的《周颂》,为周王室在祭祀仪式中所用之诗歌,其大多诗篇就是以诗、乐、舞一体的形式存在的。其中的《武》、《象》两组诗歌更为诗、乐、舞结合的典范。  相似文献   

12.
通过查阅民族史学、体育史学、体育理论、考古学等文献资料,对我国古代体育——干戚舞在商代的发展与演变进行系统研究。认为:商代干戚舞初为军事武舞,具有巫术性质,后经历了一个损巫益礼过程,发展为音乐、舞蹈、祭祀歌曲三位一体的宗教礼乐,象征文德武治,并被提升到象征国家生死存亡的政治层面;干戚舞的功能朝多元化方向发展,成为后世以龙求雨的雏形;其内容完整地反映了我国商代社会变革及巫术、宗教文化价值观。商代干戚舞对夏、周礼乐文明的发展与演变发挥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摘要:射礼以其独特的竞赛文化形式承载了国家治理的政治使命与社会责任。从文化阐释的视角出发,运用文献资料法,以文化结构三层次理论方法解读和认识射礼竞赛国家治理的文化逻辑,旨在从竞赛发展的历史脉络中把握射礼在国家制度下存在的逻辑起点及其独特的人文内涵与智慧。研究认为:因“君与”,射礼从外显的“权贵圈与核心技术”、制度的“伦理化规则与等级化组织”、核心的“和谐理念与民族精神”三个层面构建了对权贵施行“在场”管理的竞赛文化,并在“君不与”后由地方乡绅承国家意志在射义儒家化、伦理仪式化、礼制符号化的“国家在场”话语中持续发挥社会治理作用,展现了以“君—权贵—乡绅—民众”为治理路径的寓“教”、寓“圣”、寓“德”于赛的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学的奠基人之一,王光祈在救亡图存和"西乐东渐"对中国音乐构成严峻挑战的背景下,提出了"复兴礼乐"和创造国乐的思想。他实则建构了一条传统礼乐向现代国乐演进的路径。该路径是他在现实探索救亡道路失败后受德国音乐普及的影响,继承儒家礼乐思想,运用进化史观念和汲取西方现代音乐理论所形成的现代礼乐观的必然选择。王光祈认为:礼乐之间是"乐主礼附"的关系;礼乐虽注重伦理价值,但音乐资源整理应美善兼重;礼乐在与胡乐碰撞交融过程中处于基础地位;礼乐培养了中华民族的"谐和"特性。因此,他主张创造国乐须发掘礼乐资源、运用西方音乐理论与方法,以传承"谐和"之"礼乐本意"、激发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5.
孔子的诗教作为他的重要思想,包括三方面的内容。首先,诗是学习礼乐的基础。其次,具有政治外交功用。再次,具有道德教化和文化修养功用。从孔子开始,中国的诗评开始由半自觉逐渐向自觉推进。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析《诗经》中“礼”、“仪”二字的含义,论述《诗》反映礼的思想是《诗》与礼的关系中重要的方面。典籍记载礼典用《诗》的篇目有限,本文考察了《诗经》结集的情况及礼典中“无算乐”的性质,从而明确了典籍记载之外大部分储》篇与礼典的关系。论证锵》与礼都是先王之教的载体,是情志在不同阶段的产物,揭示了《诗》与礼之间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17.
唐代所称之“礼”既指体现礼的基本精神和原则的“三礼”,又指唐代统治者根据政治需要与社会变迁因时变通制定的“新礼”。唐令的制定完全体现了中国传统礼的宗法等级原则和精神,唐令的许多规定直接来自于礼的内容,而这个“礼”,主要是指以“三礼”为代表的古礼。唐代“纳礼入令”不仅表现在唐令与礼(三礼)的内容的一致性上,而且也反映在唐令与礼的冲突问题上。唐代礼令关系的另一面,即唐礼与令的衔接关系。唐令与唐代礼典的这种衔接关系一方面取决于唐令的制度法性质,同时也是由唐代礼典的礼仪性质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8.
汉语字辞典应有“○”“□”的地位“○”“□”在中国的古籍中,始见于《礼记·投壶第四十》,是鲁国和薛国举行射礼及投壶礼时作为鼓乐谱出现的。行射礼时全用,行投壶礼时半用。严格地说,“○”和“□”不是汉字,它不具有汉字的形音义的特点,也不符合六书的造字规律...  相似文献   

19.
作为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自周公孔子制礼作乐奠基,到《大唐开元礼》纂成定型,而后又传承宋元明清,传统礼仪绵延3000年。这种礼仪在古代文化中占据着基干和核心的位置,是如台湾大学高明士教授所说:“如果要以简单的文字来说明中国文化的主要成分,实当举礼、律两者。”(《论武德列贞观礼的成立》)礼法涵盖了文化活动的主要部分,我们从这个角度来评论周秦汉唐礼仪文化,应给予一个怎样的价值判断呢?礼仪最早的产生在人类社会文明曙光初绽的远古时代,在原始的渔猎采集极低下的生产力下,能得到的维持生命的食物经常是极为有限的。需要一种强制和自律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保证能够平均分配食物,人类社会的第一礼“饮食之礼”,就这样体现着克制和公正,产生出来了。《礼记·礼运》篇对此有个出色的论断:”夫礼  相似文献   

20.
饮食文化是民族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具体而言,饮食与礼结合起来,从而使饮食具有了文化意味,更具有伦理道德意味。宗教祭祀活动中的饮食,带有浓厚的宗教文化意味。饮食在政治活动中在古代社会中以知识分子为中心的"士"的中上层阶层都或隐或显地参与政治活动。饮食在中国古代是与政治、历史、道德、文化紧密结合的,具有文化意味,因而称为饮食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