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中国科学社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科学社团的大量兴起,推动中国近代"科学共同体"的产生与发展,密切科学工作者的交流与合作,推进中国近代科学研究的开展,在科学文化的形成与传播方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科学家在"向科学进军"的系列科技攻关行动中,形成了内涵丰富的中国科学家精神。这一精神以爱国为核心信念,以科学精神为基础构成,以奉献为价值取向,以奋斗、协同、育人为实践和方法论原则,是爱国主义精神、科学精神、奉献精神、奋斗精神、协同精神和育人精神六个方面的有机集合体。继承和弘扬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科学家精神,有利于我们坚持和完善党对科学技术工作的领导,激励科学家接力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丰富和发展中国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3.
新文化运动时期,科学哲学开始以"科学文化"的形式在中国传播,并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新中国成立后,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哲学——自然辩证法日益兴盛并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框架体系。改革开放特别是80年代中后期开始,随着大量西方科学哲学著作译介进来,自然辩证法研究日渐式微,科学哲学则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4.
周洪宇 《生活教育》2014,(15):14-18
正二、创办自然学园,推行"科学下嫁"运动"科学下嫁"运动,是20世纪30年代由陶行知发起的一场科学普及运动。该运动既是继五四运动之后在中国开展最早、规模最大的一次科学传播实践活动,又是近现代教育史上首次大范围、多层次的科学教育运动。陶行知以满怀爱国之情和对民族的高度责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反思18世纪启蒙运动的过程中构建了其启蒙观,认为"启蒙思潮"虽带有一定的唯物主义色彩,但在本质上是唯心主义的,是历史的、暂时的。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启蒙观有助于我们正确评价20世纪80年代"启蒙思潮"的历史地位:一方面有助于我们科学评价20世纪80年代"启蒙思潮"在"肃清封建主义遗毒"运动中的客观价值,另一方面要指出"启蒙思潮"的根本缺陷在于其对中国历史发展方向的设想与中国历史本身的发展规律并不相符。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是符合中国历史发展方向的正确道路,在新时代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形成于20世纪初油画被引进中国之际,中国的"油画"意识始终对美术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油画创作形式呈现出自由化现象,这正是当代美术教育的结果。一直以来中国油画强调和重视"民族化"问题。因此,我们要在实现"民族化"的意义上谈论中国社会中的艺术和教育。当代中国的"油画"和美术教育应遵循科学的教育理论,以独立的知识系统轻松、从容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7.
重审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李陀等人提出的"电影语言现代化"论题,可以发现这其实是一场中国现代主义艺术运动。中国电影现代主义的核心是审美批判,但其批判的目标不是西方现代主义的科学与资本理性,而是为市场化改革开辟道路。因此,当市场化改革成为中国社会共识之后,现代主义也就随之落潮,通过1990年代的市场化进程,进入新世纪,"电影语言现代化"的审美批判命题已被消费主义的"电影语言奇观化"的论题所替代。  相似文献   

8.
从2008年第1期开始,本刊将"教苑耕耘录"作为一个常设栏目,每期宣传1名在小学科学教育领域执着追求、成绩显著的教师(或教研员)的典型事迹。目的是利用《科学课》杂志这一平台,一方面为一批优秀的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成长"铺路搭桥",期望他们在若干年后能成为中国小学科学教育改革的领军人物;另一方面引领广大小学科学教师在专业发展道路上更快地成长。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小学自然教学》杂志(《科学课》杂志的前身)曾为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小学自然教学改革的先锋做了许多宣传工作。作为全国惟一一份小学科学教育专业性期刊和中国教育学会小学科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的会刊,《科学课》杂志有责任、有义务为中国小学科学教育改革事业"添砖加瓦"——这便是我们强化"教苑耕耘录"栏目的初衷。在我国,农村小学科学教育既是薄弱环节,又是重点,全国小学科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在2007年年会上发出了"加强农村小学科学教育研究"的倡议。为此,本期特刊登湖北省监利县黄歇口镇中心小学科学教师邓从新的感人事迹。邓老师艰苦奋斗,自己动手,努力改变农村小学科学课缺乏教具的现状;成立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兴趣小组,并结合当地农村实际经常开展各种课外科技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里播撒下了科学火种。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年代,随着跨文化交际的频繁和语言教学的发展,"中国英语"和"中国式英语"应运而生。二者都是跨文化交际中不规范的用语现象,体现的是母语迁移对二语习得的影响,并极有可能发展为"石化"。本文以中介语、石化现象、语言迁移等理论为基础,结合实例分析,进一步探究"中国英语"和"中国式英语"的本质、成因和影响,更加科学、系统地认识"中国英语"和"中国式英语"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幼儿园科学教育发生了三次重大转变,形成了四个历史阶段,即"常识"课程阶段(从改革开放至80年代中后期)、 "科学"课程阶段(从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科学领域"课程阶段(从90年代后期至今)、"做中学"课程阶段(从2001年至今).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多种史学范式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引进和发展,史学界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有了很大改变。这些现象在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编写中也有反映。在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和21世纪的初中历史教科书中,有关洋务运动的评价就有很大不同。通过比较人教版近三十年来初中历史教科书中针对"洋务运动"评价问题的变化历程,分析演变特点,总结变化原因,为历史实践教学中科学、合理地使用教科书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2.
自主性学习的研究始于上世纪50年代,在当代西方的教育实践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理念,自主性学习也越来越引起中国教育研究领域的重视,我国在"九五"期间就将"自主学习"列为国家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重要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13.
美国的现代大学课程体系改革经历了19世纪末科学与实用型专业课程体系建立,20世纪20年代后通识课程的兴起与革新,60-80年代过度专业化、职业化和碎片化,21世纪前后整合连贯化等四个阶段。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大学课程改革经历了三个阶段:80年代老式"两层楼"、90年代通识"修补"下的"三层楼";进入21世纪迄今的"新三层+个性选修"。中国当前一流大学本科课程改革注重广博基础、跨学科学习和个性化培养,但也存在改革不彻底、通识核心课程学分受限、课程纵向梯度较小等弊端。基于对美国一流大学本科教育实践的分析可见,中国塑造一流大学的一流本科教育应当以课程体系建设为优先项,其基本架构需深入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并结合国情现实形成自身特色。  相似文献   

14.
现实主义在晚清以"写实派"的概念引进中国,"写实主义"在"五四"时期占据了文学的主流地位。"五四"时期对写实主义的接受有着科学和进化论两个重要的背景,"理想的写实派"是"五四"文学的理想形态,这是1930年代接受现实主义的一个重要心理基础。1930年代初,"五四"时期普遍使用的"写实主义"这一概念经过重新翻译,以"现实主义"的译名基本固定下来,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上得到重新阐释,而恩格斯的著名论断成了现实主义定义的核心内涵。抗战前夕,已经基本上形成了独尊现实主义的趋势。现实主义在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批评中始终处于中心的位置,与现实主义相关的诠释与争论,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批评发展的主要历史脉络。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中有关真实性、典型、形象思维、世界观和创作方法等问题的争论都是围绕着现实主义展开的。  相似文献   

15.
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之源,可以追溯到重点大学建设。在全国重点大学建设基础上,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先后实施了"211工程""985工程""2011计划"等重点大学建设工程。中国的高校是继续亦步亦趋模仿哈佛和剑桥等西方名校,还是根据中国实际借鉴西方高校有关经验创建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这不仅是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实践路径问题,更是事关中国高等教育全面科学发展的价值取向问题。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历史沿革和学术发展源流两方面回顾了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教育学、心理学百年学术发展的历程,分"建国前期"、"50-60"年代和"80年代以来"三个阶段,阐释了教育学、心理学研究在继承与创新中所形成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中国梦实际上是科学发展的梦。这是因为科学发展作为中国梦的核心始终贯穿于"筑梦"和"圆梦"的全过程。实现科学发展的过程就是"筑梦"和"圆梦"的过程,这主要体现在中国梦以科学发展为目标追求,以科学发展为现实依托,又以科学发展为实现路径。只有将中国梦的实现落实到科学发展的行动中去,将对科学发展的追求延伸到中国梦的现实语境中,通过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使中国梦具有普遍的价值和意义,中国梦才能又好又快地实现。  相似文献   

18.
《职业技术教育》2006,(6):18-18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针对"文革"的"拨乱反正"引发了全国上下的思想解放运动.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思想成为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方针.在20世纪80年代初由中央政府迅速启动的中等教育结构调整工作推动职业技术教育在中国重新开始大规模发展.由于暌隔日久,人们对职业教育已十分陌生.  相似文献   

19.
鸦片战争以来,知识分子不得不考虑怎样去把握和处理科学在社会和文化价值系统中的地位问题。胡适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发现"科学",提炼出"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指出科学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处于正统地位,只是由于材料的不当,才没有能够产生出如同西方一样的科学技术。胡适把"科学"安排进中国学术史,可能存在偏颇,但其苦心孤诣在于提升民族文化的自尊和自信。  相似文献   

20.
兰本达(Brenda Lansdown)是美国哈佛大学研究生院教授,1940年代创立"探究—研讨"教学法。1971年,以她为主要作者的《小学科学教育的"探究—研讨"教学法》在美国出版。1983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将这本书翻译成中文出版。1982年,75岁高龄的兰本达应邀访问中国。当时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刘默耕先生和北京师范大学的胡梦玉教授正在着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