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4 毫秒
1.
新师说     
师,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然传道授业,须有其道。 古之师道,先从尊师、敬师、拜师始,故学生之进学堂,先行拜夫子之礼,即便是身为皇室贵胄,亦必先行拜师之礼。  相似文献   

2.
新师说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然传道授业,须有其道。古之师道,先从尊师、敬师、拜师始。故学生之进学堂,先行拜夫子之礼,即便是身为皇室贵胄,亦必先行拜师之礼。今日之韩国、日本等族,逢大节,弟子仍入师门行叩拜之礼也!何则?师生关系,若无尊师、敬师、拜师之礼,则无以信师,无信师之基础,则难以读师,若不能读师,则难以得师之真传矣!故曰:学道之术者,无他,唯教师、信师尔,教师三分,则收获三分;信师十分,则收获十分矣!然信师须从内心而来。叩拜之礼,乃其外形也,重在内心之礼拜。若无心中之敬仰,则虽有外形之叩拜,心中终未能宾服也。故师道之…  相似文献   

3.
韩愈的“师道论”震撼时局,其主要思想体现在《师说》中。“师”指传授古文、古道的“儒师”。“道”非完全的孔孟之道,亦非一成不变。“耻学于师”乃师道之不传之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4.
说起师道尊严,粗通文墨的中国人莫不略知一二。比较文雅的说法,如“天,地,君,亲,师”,师道的神圣性等同于天之道、地之德、君之威、亲之恩,违逆师道的结果只能是神人共愤。比较通俗的说法,如“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师父之不同于师付,原因正在于师道植根于中国初级社会并得到后来日益强化的家长制度的保护。  相似文献   

5.
《师说》是古文运动领袖韩愈的一篇著名散文,文章的核心概念如“师”、“道”、“师道”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解释:广义的“道”指的是一切规律、学问、知识、特长;而狭义的“道”则专指儒家思想;“师”有“儒家之师”和“技艺之师”的含义;“师道”有“为师之道”之解。  相似文献   

6.
高中语文教材选入的韩愈《师说》一文,对“吾师道也”中的“师道”的注释是:“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师,用作动词。”这个注释很值得商榷。“道”解作“道理”、“师”解作“学习”,文意上可通,但似乎过于简单化,有损于文章的思想内容和韩愈倡扬师道的本意。  相似文献   

7.
亲爱的读者,不管你是《师道》的老友还是新朋,你或许都感受到了,新版《师道》流动着一股智慧之风,文化之风,情感之风。何谓师道,为师之真谛也。为师的真谛在哪里?为师者的需求是什么?如何才能满足为师者的需求?这一个个问号,像沉重的铁钩,勾引着我们的心;又像一串铁链,拉动着我们在《师道》改版的路上一步步探索、前行。我们反思  相似文献   

8.
高中语文教材选入的韩愈《师说》一文,对"吾师道也"中的"师道"的注释是:"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师,用作动词。"这个注释很值得商榷。"道"解作"道理"、"师"解作"学习",文意上可通,但似乎过于简单化,有损于文章的思想内容和韩愈倡扬师道的本意。这里的"道",应是指儒家之道;"师",应当看作名词的意动用法,理解为"以道为师"、"把道当做老师"。所以这样解释,理由如次:  相似文献   

9.
陈军 《上海教育》2015,(7):74-76
韩愈说:"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道"存在的地方就是"师"存在的地方;"道"即是"师"。"道"在天地,天地即为师;"道"在万物,万物即为"师"。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师道"一体的理念。"师道一体"的另一意义是,肩负着"道"的面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这样一种人,也称其为"师"。虽然这个"师"不过是与学生一起学习的入而已,但是,由于他起到引导、激励、校正学习的作用,在"传""授""解"上有独特功能,因此,他自然是求道之师,是真理的化身。  相似文献   

10.
彭琰 《现代语文》2006,(5):34-35
一、抗颜为师,能行古道 魏晋以来师道沦丧,士林之中以相师为耻渐成风习。至唐代中叶,此风愈演愈烈,“为人师皆笑之”,甚至“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针对士林如此情态,韩愈“奋不顾流俗”,置“群怪聚骂”于度外,做《师说》,“抗颜为师”,以光复西汉“师道”为己任,这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勇气,即使在千载以下的今天,也不能不令人钦佩。  相似文献   

11.
韩愈在《师说》中论述教师的标准和从师的原则时,曾这样写道: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责无贼,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段文字,最令人费解的是“吾师道也”的“师”字。四川师范学院中文系选注的《中国历代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八O年九月第一版)上说,师道,就是以道为师。何乐士等同志  相似文献   

12.
《师说》一文以"师"字立骨,说"愚"以证"师道"不可废弃,说"圣"以显"师道"意义深远,说"学"以明"师道"复兴途径,"愚"、"圣"、"学"如辐之凑毂,与"师"结为严密而完美的整体。窃以为,若抓此四字讲授,可望事半而功倍。  相似文献   

13.
方浩然 《考试周刊》2010,(12):218-218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他在中唐时期倡导的师道观对唐以后儒学的构建及宋学师道运动都有积极的作用。本文从韩愈师道观产生的原因、师道观的内容和目的三个方面阐述韩愈的师道思想。  相似文献   

14.
对于传统教材《师说》一文的主旨·历来人们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是“古之学者必有师”;有人则认为是“无责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有人概括为“本文的主旨是论述老师的作用,兼及从师学习的重要性。”诸如此类,不一枚举。这些看法,虽然各有其理,但笔者总觉得不免有些偏颇,不敢苟同。从师说》创作的根本目的,立论的基本观点,以及论证的全过程看,笔者认为其主旨归纳为提倡“从师”、“师道”是较为确切的。一、提倡‘’从师”、“师道”是洲市说》创作的根本目的写作论说文,往往有某种针对性或目的性.作者的这种写…  相似文献   

15.
尊师重道、师道尊严是中国的文化教育传统。尊严的师道主要表现为"学高"和"身正",要求教师"德才兼备,以德为首"。无"道"即无"德",没有"师道"就没有"师德"。中国古代师道传统为我们提供的凝道成德的理想坐标和参照系统。师德的形成是一种将社会对教师职业道德规定由外在于个体的文化特质转化为内在于主体的获得性品质的过程,即"凝道成德"的过程。有德之师将会出于理智上的自觉和意志上的自愿遵循为师的当然之则。  相似文献   

16.
师德的概念容易被窄化或泛化,因此在推动和强化师德师风建设的过程中,要科学系统地认识师德概念。师德本质上是一种由内生而外显的道德行为,其动力本源是师道。而为师之道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传统之道和时代之道。二者相辅相成、有机统一。要坚持在中国优秀传统师道文化精神承继的基础上,持续展开新时代师道文化内涵的发展性重构与实践,才能使得新时代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和进步水到渠成。  相似文献   

17.
《教师教育研究》2021,(2):115-123
韩愈撰《师说》疾呼"师道不传",并将其原因归结为"耻学于师"。韩愈之后专门讨论教师问题的文章累世而增,自宋初至清末"师说"类文章竟有127篇之多。后世"师说"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师道仍不传",具体表现为"师不传道"、"为师以利"和"士不慕学"三个方面,后世学者将造成这种局面的罪魁祸首指向日益"畸形"的科举制度,同时注意到经济的发展对教师职业产生的实质影响。为使师道得传,后世学者也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其一,应提高教师选拔的标准,"择经明行修者为师";其二,教师应有更高的职业追求,"为师当为不可易之师";其三,应共同营造尊师社会氛围,"尊师敬学而后道传"。这既是走出历史困境的出路,也为解决当下教师问题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18.
师道是为师者应具备的素质、应遵守的规范以及为师活动的一系列准则和方法的总和,是一定社会理想人格的体现,是真善美的辩证统一。师道价值,即作为价值客体的师道同价值主体之间的效益关系,可分为师道的政治价值、经济价值、伦理价值、管理价值和审美价值等。师道的审美价值,即作为审美对象的师道,通过其载体——教师的相对完美的人格、形象,引发人们的审美感受,使人获得文明、优雅、高尚等美的愉悦,并进而影响人们的生活趣味,使人们变得更高尚、更积极。  相似文献   

19.
苏教版语文教材(2008年第5版)必修一《师说》一文,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中“师道”的释义为:“【师道】从师求学的道理。”《辞海》对此“师道”的解释与教材同。《辞源》于【师道】下有一义项为“求师从师之道。”所举之例是“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但没有对“求师从师之道”的“道”做进一步解释。笔者认为教材及《辞海》的解...  相似文献   

20.
<正>师以载道,以道化民。我国自古就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古今多少脍炙人口的尊师佳话至今不绝于耳。但随着社会发展、经济进步,传统师道受到严峻挑战,在当前"互联网+"时代,传统师道还有存在的价值吗?当前我们该如何传承和发扬优秀师道传统?为此,2017年12月2日,由《中国教师报》、海淀敬德书院、《中国教师》杂志、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家书院主办的"中国教师·敬德会讲"之"传统师道的现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