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师说》是古文运动领袖韩愈的一篇著名散文,文章的核心概念如“师”、“道”、“师道”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解释:广义的“道”指的是一切规律、学问、知识、特长;而狭义的“道”则专指儒家思想;“师”有“儒家之师”和“技艺之师”的含义;“师道”有“为师之道”之解。  相似文献   

2.
高中语文教材选入的韩愈《师说》一文,对“吾师道也”中的“师道”的注释是:“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师,用作动词。”这个注释很值得商榷。“道”解作“道理”、“师”解作“学习”,文意上可通,但似乎过于简单化,有损于文章的思想内容和韩愈倡扬师道的本意。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篇传统教材,《师说》的教学已有不少人作过成功的探索。我教《师说》,只抓了四个字,即“师”、“愚”、“圣”、“学”。这篇文章的题旨是反对轻视师道,提倡尊师重道。故此四个字中,“师”是最主要的,是“主帅”,“愚”、“圣”、“学”三字则是其“兵卫”。  相似文献   

4.
朱哲 《师道》2004,(11):35-35
师,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古人对师道之诠释当然不错。但我认为“师道”大体上可分为两个方面,即为人之道与为学之道。师,人师也,学师也;为人之师,为学之师。  相似文献   

5.
说起师道尊严,粗通文墨的中国人莫不略知一二。比较文雅的说法,如“天,地,君,亲,师”,师道的神圣性等同于天之道、地之德、君之威、亲之恩,违逆师道的结果只能是神人共愤。比较通俗的说法,如“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师父之不同于师付,原因正在于师道植根于中国初级社会并得到后来日益强化的家长制度的保护。  相似文献   

6.
海静 《教书育人》2005,(9):60-60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日:“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  相似文献   

7.
章对传统的“师道尊严”进行再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以严格的要求与严谨的治学态度向受教育传授科学知识与真理是“师之道”,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水平,做到自尊,是“师之尊”。“师道尊严”无罪,“师道”当“尊”、当“严”!  相似文献   

8.
《教师教育研究》2021,(2):115-123
韩愈撰《师说》疾呼"师道不传",并将其原因归结为"耻学于师"。韩愈之后专门讨论教师问题的文章累世而增,自宋初至清末"师说"类文章竟有127篇之多。后世"师说"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师道仍不传",具体表现为"师不传道"、"为师以利"和"士不慕学"三个方面,后世学者将造成这种局面的罪魁祸首指向日益"畸形"的科举制度,同时注意到经济的发展对教师职业产生的实质影响。为使师道得传,后世学者也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其一,应提高教师选拔的标准,"择经明行修者为师";其二,教师应有更高的职业追求,"为师当为不可易之师";其三,应共同营造尊师社会氛围,"尊师敬学而后道传"。这既是走出历史困境的出路,也为解决当下教师问题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9.
丙廷 《宁夏教育》2003,(11):52-52
尊师重道是我国的优良传统。振兴民族的希望在于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于教师。人类社会便是在不断地探索中发展起来的。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把一批批西欧人引到美洲聚居,又从亚洲、非洲买入一批批劳工开发旧金山,淘到了第一桶金。有了钱,美国人办起了学校,搞起了教育,使美国逐渐强大起来,并且成为20世纪的“世界霸主”,印证了靠教育竞争和科技竞争才能成为强者、只有尊师重教国家才能兴盛的道理。荀子说:“夫之虽有性质美而心辩知,必将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唐代散文大家韩愈,因“师道之不传久矣”,乃作…  相似文献   

10.
魏禧重视教育,强调“师道甚重”;主张经世致用之学;严格要求学生,欢迎学生批评指正老师;宣传独特人才观。其教育思想有深入研究的必要。  相似文献   

11.
孔子的师道精神主要体现在“志道”“立德”“好学”以及“爱生”等几个方面,奠定了中国师道传统的核心内容。“四有”教师观是对传统师道精神的脉承与升华,是对新时代好教师特质的要求。南京市夫子庙小学将孔子师道精神和“四有”好教师的要求相结合,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校本实践。  相似文献   

12.
韩愈在《师说》中谈到“师道”不流传的原因时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现行高中课本对“或师焉,或不焉”的注释是:“有的从师,有的不(从师)。意思是不知句读的倒要从师,不能解惑的却不从师。”  相似文献   

13.
“叩”和“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敦雨 《语文知识》2001,(12):19-19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过秦论》)“叩关”,人教社和上海 H版课本都注释为“攻打函谷关”;“延”,课文均未加注,配套的人教社教参把“开关延敌”翻译为  相似文献   

14.
中国自古以来对教师的称谓就有“经师”与“人师”之别,盖有经师易求、人师难得之说,“经师”乃知识之师、专业之师,“人师”乃德性之师、教化之师,“经师”乃为师之必要条件,而“人师”乃为师之充要条件,“经师”由艺臻道后才能成为“人师”。立德树人的实施主体为教师,只有从“经师”走向“人师”,才能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然“人师”的养成面临现代社会分工更加精细化、功利主义追求现实利益、理性主义忽视美善德性等挑战。“人师”之质,在于胜理行义,将教书与育人真正融为一体,在于经明行修,不仅通晓理论而且德行端正,言教与身教真正合一,在于德行道艺,不但自己明道还要有传道善教的艺术,由此才能真正做到立德树人。  相似文献   

15.
《师说》一文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句,教材对“或师焉,或不焉”作了如下解释:“有的从师,有的不(从师)。  相似文献   

16.
黄庭坚“夺胎换骨”法与陈师道《次韵答秦少章》诗中提出的“学诗如学仙,时至骨自换”是宋代诗论中两种不同的“换骨”说。前者源于佛禅话语,是以禅喻诗的著名诗论;后者出自道教内丹学说,是以仙道论诗的典型诗论。陈师道“换骨”说与黄庭坚“学诗如学道”有联系,是指学诗的艺术修养过程,通过勤奋、艰苦的研习,最终达到理想的审美境界。陈师道“换骨”说与内丹炼养有共通性,突出表现在勤奋苦修和养气静心两方面。它对以禅喻诗习气的形成具有先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韩愈在《师说》中论述教师的标准和从师的原则时,曾这样写道: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责无贼,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段文字,最令人费解的是“吾师道也”的“师”字。四川师范学院中文系选注的《中国历代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八O年九月第一版)上说,师道,就是以道为师。何乐士等同志  相似文献   

18.
“师道”是我国传统教师文化的核心概念。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师道研究主要回应了师道的概念和内涵、传统师道的思想与实践、近现代传统师道式微、现代师道重构四个焦点问题,在范围和内容上不断拓展,在研究内涵和视角上渐趋丰富。但是,当前师道研究也存在不少缺憾,如在研究内容上对师道概念认识模糊、分歧较大,对近现代师道研究比较缺乏,现代新师道的基本理论研究比较薄弱,师道研究的视角和方法较狭窄。师道的后续研究应进一步加强现代新师道的内涵研究,从单一学科视角走向综合国家视角与共同体视角等多学科研究,从静态分析走向动态整体研究。  相似文献   

19.
彭琰 《现代语文》2006,(5):34-35
一、抗颜为师,能行古道 魏晋以来师道沦丧,士林之中以相师为耻渐成风习。至唐代中叶,此风愈演愈烈,“为人师皆笑之”,甚至“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针对士林如此情态,韩愈“奋不顾流俗”,置“群怪聚骂”于度外,做《师说》,“抗颜为师”,以光复西汉“师道”为己任,这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勇气,即使在千载以下的今天,也不能不令人钦佩。  相似文献   

20.
对仗而已     
1、儿解犬字 有教小儿者,初,教以“大”字;翌日,以“太”字问之,仍日“大”。(师)乃诲(教)之日:“中多一点,乃太公之太也。”又明日,教以“犬”字,儿笑日:“吾得之矣,此点在外,乃外太公之太也。”自作聪明者,难免不闹笑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