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 毫秒
1.
马庆兰 《精武》2012,(7):1-2
高职体育课学生的学习评价是体育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体育学习的价值和效果的评定,对学生个体和教学质量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文章运用多种研究方法,设计出"自主考试"的体育选项课学习评价方法,并将其在体育选项课教学中进行了实验研究。通过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结果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自主考试"的体育学习评价方法在体育选项课教学中的运用是可行并富有成效的,教学质量的提高较为显著。期望为高职公共体育课程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徐向荣  刘昀 《体育科技》2011,32(3):102-106
在篮球选项课教学中运用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存在着许多有待改进的方面,在认真分析及深刻理解"双主体探究教学模式"理论的基础上,将其验证性的运用在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篮球选项课教学中,实验证明:将"双主体探究教学模式"应用于篮球选项课教学中,可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协同配合学习,提高集体凝聚力;培养学生观察、探究、思维与分析及综合运用知识,实现自我建构的能力;使学生在认知、情感、动作技能形成等方面得到较快提高;同时也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和学生观,提高了篮球选项课的教学质量,符合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高职院校通过开展羽毛球选项课教学,用来促进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喜爱。通过对羽毛球选项课的引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习惯。本文通过查找近些年相关公共选修课对于羽毛球教学的相关研究内容,调查高职院校对于羽毛球选项课程的开展,探讨对于高职院校羽毛球选项课现状的分析。对各高校对于羽毛球选项课开展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提出相关措施和建议。为我国高职院校开展羽毛球教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调查和实验研究等方法,对体育选项课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体育选项课教学对高职学生的强迫、偏执和阳性项目未发生变化外,对学生的躯体化、人际敏感、抑郁、敌对、焦虑、恐怖、精神病性和总分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比体育普修课学习有利于促进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5.
体育选项课教学是高职院校目前课程实施最普遍的一种,其项目设置没有统一的规定,笔者针对高职院校体育选项课项目设置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从根本上解决高职院校体育选项课项目设置存在的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李宽  李林 《精武》2012,(13):30-30,32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国家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由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指导性文件。随着课程改革的日益完善作为体育教师,应从实质上分析,注重"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标准目标和任务,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及数据统计法对乌市八一中学篮球选项课开展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显示:男生对篮球选项课的兴趣及上课热情要高于女生,且上课的目的性要强于女生。上课人数较多正规篮球场地较少、篮球的缺少、教材内容枯燥乏味且不切合当代中学生实际篮球水平,成为影响学生上课热情以及对篮球选项课兴趣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选项课资源开发与考评体系构建的创新实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体育选项课已成为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主要形式。而选项课场地设施硬件条件紧缺是课程建设遇到的首要难题;选项课考评又成为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因素之一。根据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目标要求,结合近几年教学改革实践,对开发选项课资源和构建选项课考评体系的实践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8.
羽毛球公共选项课作为一种体育课程既要将教给学生羽毛球知识和技能,又要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但是在实际情况中,高职羽毛球公共选项课的教学效率与质量并不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着眼于全体学生,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在高职羽毛球教学中应用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与团队合作能力,还能够促进教学效率与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张敏 《灌篮》2021,(2):116-116,118
体育选项课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以某一类身体练习项目为主组织的教学,能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锻炼需求。在1992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定,普通高等学校在一、二年级中开设体育选项课,让学生自主选择教学内容,自主选择任课老师,自主选择教学场地,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调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本文以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体育选项课为例进行了高职院校体育选项课实施的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0.
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福建省专升本院校体育选项课的可持续发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大学生体育选项课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是课程设置、认知度、场馆条件、师资力量、体育基础等;并提出加强师资培训,开设新兴课程,引导学生进行理性选课,提升认知度,充分挖掘现有场地资源,加快场馆建设力度,因材施教,采用分层教学等可持续发展对策,为全国专升本院校今后更好地开展体育选项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参与不同项目选项课学生的问卷调查分析,对现行体育选项课运行模式存在的问题及体育课程改革提出创新的形式内容,供业内人士参考。  相似文献   

12.
河北省高校公共体育选项课现状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通过对河北省属院校中20所体育部主任以及随机抽取3所高校参加选项课学习的学生和选项课任课教师为调查对象,对河北省高校目前体育选项课现状进行评析,并对普及体育选项课的优势和困难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改善选项课教学模式,完善选项课教学体系的建议,为优化大学体育的转型提供新的依据,从而使学生真正学习掌握科学实用的健身知识技能,养成终身体育的思想意识、能力和习惯,实现体育选项课教学与终身体育的完满结合。  相似文献   

13.
杜文革  张虹 《精武》2012,(32):24-25
本文通过对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所有参加篮球选项课学生的调查,在了解学生对篮球选项课的评价现状基础上,对学校选项课的开展提出:调整师资,开设丰富的体育选项课;诘合学生性别,设计能提高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加强能够提高团队意识及个人综合素质的训练和思想教育;丰富篮球选项课教学内容;适时适当调整选项课运动量的建议,期望以此对提高职业院校体育课程质量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张学军 《体育科技》2014,(2):121-122
运用问卷调查、专家访谈、数理统计等方法,对甘肃省5所高职院校的体育选项课进行调查,对现有体育选项课的教学现状、教学资源、教学环境、教学评价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同时对高职院校的体育选项课教学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与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5.
浙江省高职院校体育选项课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及文献资料等方法,对浙江省高职院校体育选项课开设状况、教师队伍现状、学生学习态度、教学物资保障及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调查,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提出合理的建议和对策,为我省高职院校体育选项课教学改革的进一步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陈萍 《精武》2012,(29):34-35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运动处方教学法,探讨在高职院校羽毛球选项课中实施运动处方教学的方法,为进一步加快体育课程改革和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提供实践依据,为其他选项课教学提供借鉴。实验证明,运动处方教学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学生专项技术掌握、学会科学健身方法等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7.
侯义凯 《精武》2014,(4):61-62
随着体育教育改革不断深入,高职院校在体育教学中开设体育选喷课模式,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喷目进行学习,这有利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爱好的培养。而作为运动项目之一的羽毛球嘎日,无疑成为广大高职学生选择的主要对象。对此,为了更深入地了解目前高职院校羽毛球选项课教学的现状,本文以此为研究对象试图探讨其发展的主要对策,以促进高职院校羽毛球运动的开展。  相似文献   

18.
论体育选项课教学理念与课程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体育选项课教学的理念进行了分析,认为体育选项课程是打破几十年来传统体育课程并真正体现学生为主体的一种超越体育课程的改革;同时提出了促进体育选项课程在持续性发展过程中有关体育教师的发展和学生自身的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9.
"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一个以课堂教学为主体,以体育课堂延伸活动和良好的体育环境为两翼的新的体育教学体系。文章把这一教学模式应用在高校武术选项课中进行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这一教学模式应用于高校武术选项课教学中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武术技术技能、武术理论的掌握以及对大学生"健康第一"、"终生体育"思想的形成都具有常规武术教学不可比拟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在"阳光体育"背景下,针对目前高校健美操选项课教学的现状,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归纳等方法从正规课程内容的优化设计;正规课程向非正规课程过渡的优化设计;显性课程向隐性课程过渡的优化设计三方面对高校健美操选项课程进行了优化设计,从而为高校健美操选项课程的改革提供一个新的思路和切入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