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短跑运动员选材和训练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体育课共同构成学校体育的主体,以实现学校体育的目标。通过生理学、解剖学、遗传学和心理学几项指标的分析来探索中学短跑运动员的科学规划,为发展和培养一批具有良好身体素质的短跑运动后备人才,实现我国短跑运动人才战略的长远规划提供基本的组织保障。  相似文献   

2.
采用文献资料等方法,对河南省六所<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男子篮球运动员在运动选材、运动训练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发现存在男子篮球运动员选材年龄偏大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3.
何文轩 《考试周刊》2012,(51):117-119
体教结合是一种新型的运动人才培养模式,高水平运动员人才的培养走"学院化"之路,必将成为世界体育未来发展的总趋势。本文即通过分析当前我国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现状及面临的困难,提出了将竞技体育与教育相结合,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新型运动员的目标。作者认为,目前我们应弱化体育系统的管理职能,将传统的集中型国家行政垂直协调体制,逐渐转变为具有宏观控制的社会自我协调模式。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青少年运动员文化学习在运动训练全过程中的作用,及对其自身人生观、世界观的树立和对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储备影响等三方面进行阐述,说明青少年运动员文化学习是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文章分析影响青少年运动员文化学习的因素,改革青少年运动员文化学习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出创设优良的文化学习环境与氛围是促进其学习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刘洪星 《考试周刊》2009,(50):159-159
目前,许多教练员都十分注重对青少年中长跑运动员的系统性训练,因而训练的方法和手段也多种多样,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体育后备人才。放松性训练是青少年中长跑运动员不可少的重要训练内容之一。放松性训练的目的就是要求运动员充分调动人体最大限度的体能,  相似文献   

6.
中小学是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启蒙训练基地,因此,通过积极开展中小学课外运动训练,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高水平运动员,  相似文献   

7.
董海洋 《考试周刊》2009,(47):163-164
随着国际运动比赛的多元化,国家越来越重视运动员的运动训练。但是,我们在注重技能训练的时候,切不可忽视运动员的素质教育。评价一个运动员,不是单方面地通过他的比赛成绩就能断定的,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对一个运动员而言同样重要。就现在社会进步发展的趋势而言,培养具有现代精神风貌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等体育人才和高水平的、高素质的体育后备人才是运动各行业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8.
中小学是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启蒙训练基地,因此,通过积极开展中小学课外运动训练,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高水平运动员,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一个战略重点。纵观世界体育强国,无一不把中小学的课外运动训练作为重点来抓,这已成为当前体育发展的趋向。近几年,我国中小学的课外运动训练有了较大发展,特别是传统项目学校开办以来,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充分显示了它的优势。  相似文献   

9.
随着竞技体育的发展,培养具有高文化素质,适应和掌握科学训练的优秀运动员,是当今"科技兴体"的趋势,而学校体育训练肩负的首要任务是培养、输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体育后备人才,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不断加大对体育设施的投入和体育人才培养力度,中国体育后备人才情况依然令人担忧,重庆市亦是如此。为了更好地培养体育后备人才,重庆市各领导部门本着以人为本,更新观念,从体育人才的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努力探索适合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新模式和新思路,促进体、教育结合。以重庆市沙坪坝区体校、江津区体校等的"体教结合"模式培养体育后备人才为案例分析,对传统的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所出现的弊端进行归纳分析;对"体教结合"的运动员培养模式进行梳理,试图揭示"体教"模式在在重庆市实行,为重庆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体育后备人才,为重庆市体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1.
杨钟 《成才之路》2010,(35):I0010-I0011
随着国际运动比赛的多元化,国家越来越重视运动员的运动训练。但是我们在注重技能训练的时候,切不可忽视运动员的素质教育。评价一个运动员,不是单方面通过他的比赛成绩就能断定的,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对一个运动员而言同样重要。就现在社会进步发展的趋势而言,培养具有现代精神风貌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等体育人才和高水平的、高素质的体育后备人才是运动各行业的最终目标。本文主要探讨了教练在对运动员进行技术以及战术训练的同时,如何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影响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输入的风险因素分析得出:运动安全、高淘汰率、就业困境以及竞技公平在不同程度上制约了家庭对子女从事竞技体育态度和选择。文章认为:加强体育科学化训练水平、搭建平台实现退役运动员向全民体育方向转移、加强训练主体软实力建设、完善运动员保障体系以及优化体育环境是解决人才输入困境的重要出路。  相似文献   

13.
青少年柔道运动员的培养是柔道项目发展的基石,直接影响柔道体育后备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关系到中国柔道事业发展前景。然而,当前我国基层青少年柔道运动的发展与柔道强国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突出地表现在:柔道运动的公众关注度很低。获得的社会支持少;青少年柔道运动员的选材面非常小,愿意从事柔道运动的青少年很少;业余训练出勤率低,柔道运动人才的流失现象严重;好的柔道运动员苗子较缺乏,而且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很难得到有效的培养;  相似文献   

14.
在青少年田径训练过程中,由于运动负荷掌控出现问题,造成运动损伤、营养不良、内分泌紊乱等现象,严重影响了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因此,如何用最简便的方法对青少年运动员进行训练监控,成为基层教练员亟待解决的问题.文中对青少年田径运动员进行晨脉、心功能、尿常规、血红蛋白的同步追踪测试,确定了不同晨脉所对应的心功能、尿常规、血红蛋白的参数变化,从理论上进一步确定晨脉监控在运动训练中的作用,为青少年田径训练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中国正向着体育强国梦和民族复兴的迈进,全民健身战略的落实。体育运动在国民大众的心中越来越受欢迎,体育运动在学校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体育强而中国强,少年强则中国强,要想发展我国体育运动事业,学校体育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而学校体育中又不乏水平高和天赋好的运动员,所以中学运动队的良好发展是我国体育发展的关键,然而中学是学习的关键期,肩负着升学的压力,而体育人才又是专门的人才,运动员成才需要个长期的过程,这就使训练和学习出现了时实矛盾,文化课的学习和运动的训练的矛盾是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如果这一问题不及时解决,势必会影响中学运动训练的开展,打击了学生参加运动训练的积极性。所以能把文化课学习和运动队训练矛盾的问题加以解决,是更好的开展中学运动训练的关键,也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后备人才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6.
"体教结合"模式是高校运动训练专业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学生和学生运动员的有效途径。高校通过制定合理的培养目标,以"体教结合"培养模式为基础,采用"横向合作"和"纵向发展"相结合的思路,整合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的资源优势,加强制度创新,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因地制宜的规划建设。"体教结合"培养模式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可以得到有效解决,从而促进高校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教体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运动员的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减轻教练员和领队的众多负担,也能够促进训练水平的提高,同时有利于体育后备英才的选拔和培养,因为学校是竞技体育的基础,也是后备人才选拔的基地,"教体结合"使体育后备人才选拔的范围内增大,本文就教体结合进行研究分析,希望为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一点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8.
后备人才的培养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关键所在,而影响后备人才发展的关键是后备人才的学习和训练问题。文章采用了文献资料法、专家访问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推理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安徽省篮球后备人才的学习与训练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与分析,从而为解决篮球后备人才的"学训"问题提供建议,并为安徽省体育主管部门制定政策和科学决策提供现实与理论依据,为我国篮球后备人才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韩飞  郑晚怡 《成才之路》2012,(24):32-13
正目前我国已经全面进入市场经济时代,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计划经济时期所形成的后备人才的培养体系,与当今社会已经不相适应,致使目前篮球后备人才出现了断档,一批出道时被认为是天才少年的球员,现在并没有质的进步,而他们身后也未见有什么亮点的球员,更不用说球员群体了。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形式正在调整和转换,多种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形式将长期并存。举国体制培养方式在计划经济时代,通过政策干预,高度集中的业余体校、省市体工队到国家队的运动员管理体制,保障了我国运动队的稳定,提供了青少年后备力量,但是,存在运动员的文化素质偏低、训练的科学化程度不高等弊端。  相似文献   

20.
冯小芳 《考试周刊》2014,(57):111-112
业余体校是向上级输送体育后备人才的主阵地,根据目前业余体校运动员文化学习成绩的状况,绝大多数运动员体育成绩与文化成绩不成正比,为认真贯彻落实各文件精神,为培养出文武双全的运动员,教师必须引领,教练必须督促合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