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人之历史》和《科学史教篇》等文章是鲁迅1907年所作,属于他的早期作品。当时鲁迅以平和的态度对中西文化进行了考察。针对要打破人类诞生的各种神话,还人以自然面目,为人类平等做理论上的铺垫,鲁迅撰写了《人之历史》,叙述了西方关于人类进化的科学发现。为了打开国人在科学领域的视野,  相似文献   

2.
2006年5月26日至28日,由中国先秦史学会、四川师范大学巴蜀化研究中心主办,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中华化论坛》编辑部协办的“巴蜀化与中国明起源研讨会”在四川成都召开。  相似文献   

3.
陈跃 《华夏文化》2008,(3):58-59
毛泽东《贺新郎·读史》词中写道:“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自从有了人类,人类就与石头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长河中,石头从作为使用工具到作为欣赏对象,逐渐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奇石作为石中奇品、珍品,以奇特的形态、变幻的纹理、丰富的色彩、相映成趣的图案以及形体各异的特点而深博人们珍爱。中国的奇石文化源远流长,它是人类文化发展史上的一道色彩绚丽的风景。号称“天下第一奇石”的灵璧奇石愈益具有久远、深厚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4.
张树国 《寻根》2000,(6):28-32
凤凰是在中国上古文化中反复出现的意象。 凤凰:祥瑞的象征 凤凰为祥瑞的观念,可以说历史悠久。在《尚书·益稷》中,当大舜时代治平政和、九功维叙之后,这时颂声作,“萧韶九成,凤凰来仪”。《国语·周语》中叙述周族兴盛的祥瑞,有“周之兴也, 鸣于岐山。之语。在《诗经·大雅.卷阿》中也有对凤凰的歌颂。诗中“丹凤朝阳”的意象鲜明而生动,借凤凰与群鸟齐飞比翼来宣扬君乐臣和、共致太平之理。凤为群鸟之长,《大戴礼·易本命》:“有羽之虫三百六十,而凤凰为之长。”《禽经》云:“鸟之属三百六十,凤为之长。”诗人应用这一典…  相似文献   

5.
至迟从西汉中晚期开始,四川地区西王母形象的正面、龙虎胁侍等典型偶像就已经出现,到了东汉时期,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偶像式图像系统。在四川本地从商代晚期以来的偶像传统是它的图像志渊源。四川地区从战国时期到西汉时期就存在一套流传有序的、记载西王母形象的文献系统:最早记载西王母形象的是《山海经》,它在战国时期成书于巴蜀地区;西汉时期出生、生活在巴蜀地区的司马相如和扬雄分别所作的《大人赋》和《甘泉赋》,也对西王母形象进行了具体描述。这些有关西王母的形象的描述,把《山海经》中西王母半人半兽的形象描绘成人形,为四川西汉西王母的形象的出现,提供了蓝本。四川西王母图像从外地传入的观点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6.
《玛雅:美的语言》文化展的特别意义,在于该展集中地展示了世界古文明玛雅文化的独特,同时展现玛雅文化的美学观和人生观,勾勒玛雅文明的精神世界。显然,玛雅人追求美的精神和现代人相距并不遥远。举办该展的宗旨是希望参观者能够达成共识:我们都是地球的生物,是相同的人类;同时,因为各自代表的多元文化,彼此又是各不相同的;中国和墨西...  相似文献   

7.
人类历史的长河已经历了漫长的几百万年,留给后人的古人类化石及与其相关的文化遗迹、遗物已极难获得。因此,古人类化石的发现历来是世界各国学术界,特别是考古界、古人类学界最重要的发现,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1993年3月13日,南京市江宁县汤山镇雷公山葫芦洞内发现了一具  相似文献   

8.
诗乐一家,是中国文化的一种传统。劳动创造了人类,也创造了文化。中国人最早的语言、文学、音乐,就是鲁迅所指出的原始人劳动时所发出的“杭唷杭唷”。这种“杭唷杭唷”,按我们今天的概念来说,可以称之为《举大木歌》、《抬大石歌》之类,应归属于号子乐体。这种号子,就是诗和乐的结合。由此,可以这样表述:诗乐结合,为中国文化之始。  相似文献   

9.
《滇中文化》2004,(2):29-29
《滇中化》是玉溪市化局主管,市化馆(原市群艺馆)主办的群众化内部刊物。原刊名为《玉溪革命艺》、《玉溪化》、《溪苑》、《玉溪群众化》等,办刊历时三十多年。是玉溪市历史最悠久的一个刊物,几经易名,但其为群众化工作服务的性质一直没有变。《滇中化》从1988年以来  相似文献   

10.
王鹏 《华夏文化》2008,(1):60-61
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距今也不过四千多年,然四五千年以前的人类靠什么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呢?原始符图无疑是文字的雏形。或如《山海经》中传说的河图、洛书,据说夏朝人得之曰《连山》;商朝人因之做《归藏》;周人也是以此演成《周易》的。《周礼》中又把《连山》、《归藏》、《周易》并列,  相似文献   

11.
李占扬 《寻根》2008,(4):70-73
头骨化石的新发现 2007年12月17日,灵井遗址发现了距今8~10万年的人类头盖骨化石,在国内外引起广泛关注,被评为200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2008年3~5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灵井考古队,对上年度曾出土古人类头骨的9号探方东隔梁进行发掘清理,发掘面积约10平方米,  相似文献   

12.
王功龙  尹研 《寻根》2002,(6):46-48
服饰的产生与人类的产生几乎是同步的。从其产生来看,首先是为了实用,即所谓生存的需要。当远古人类在与大自然作斗争时,为了应付恶劣的自然环境,必须利用各种物质条件来保护自己,由此就产生了最早的服饰。如在冬天时,用兽皮遮蔽身体,以求保暖;在夏天,用树叶来遮掩阳光的直接照射,以躲避炎热的气候。其次,人类作为一种社会动物,还具有社会性。懂得用饰物来点缀自己的服装。  相似文献   

13.
1993年,罗丹的雕塑作品第一次从巴黎来到中国。时隔21年,2014年11月28日,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永远的思想者——罗丹雕塑艺术回顾展》开展,《思想者》再度来到北京,与它一起来到中国的还有《青铜时代》《加莱义民》《地狱之门》和《巴尔扎克》等几乎全部罗丹经典作品。观众有幸欣赏到来自罗丹博物馆的140件罗丹雕塑和部分...  相似文献   

14.
苏美尔人是于公元前5千纪下半叶迁徙到西亚两河流域南部地区居住的一支古老民族。苏美尔人于公元前3000年代率先进入了文明时期,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古文明,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卓越的美国苏美尔学家克腊默尔在其著作《历史开始于苏美尔》一书中列举了苏美尔人所创造的39项人类第一。在苏美尔人所创造的辉煌文化成果中,对世界文化发展影响最深远的无疑是其在文字、学校教育以及法律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这种文化的载体就是苏美尔人泥板。  相似文献   

15.
众所周知,中国旧石器时代的代表性人类化石分别是"北京人"——"河套人"——"山顶洞人"。虽然都是以发现地命名的俗称,但自20世纪上半叶中国科学家以中文准确、简练地命名以来,不但成为人类进化史的专有名词,而且成为中国官方文件的通用语言,国内外并无异议。以华北地区的考古发现为缩影,中国的人类进化史显示了阶段的连续性,体系的完整性,化石的代表性,地层的原生性和文化的共生性,是中国人引为自豪的进化标志,也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在纪念河套人类化石发现83周年的今天,我们对中外科学家的合作和贡献及它的发现给我们的教育,心存敬意。  相似文献   

16.
外媒导读     
正与癌抗争历史久出土化石从头说最近,《南非科学杂志》(South African Journal of Science)刊载了一篇考古文章,文中称根据在世界遗产地——南非"人类摇篮"(Cradle of Humankind)的山洞中出土的人类脚趾骨化石判断,人类与癌症的抗争至少可以追溯到170万年前。现代医学倾向于认为癌症和肿瘤是现代生活方式和环境所导致的,而这一标本的面世就把癌症的起源与人类的远古亲属联系了起来。就在同一发掘地,专家们还发现了另一个骨肿瘤,时间推测应该已经有198万年了,但与那块脚趾骨不同的是,这块肿瘤是良性的。  相似文献   

17.
在知识的海洋里,未来和过去永远是人类求知的两大方向。在无文字记载的史前社会中,从古至今、自东到西,各个民族都对自己遥远的过去进行追忆。对于人类最早的住宅形式,经春秋时代教育家孔子整理的经典著作《易经&;#183;系辞传》上写道:“太古之世,穴居野处,禽兽逼人,有巢氏作,叫民构木为巢,而穴居之俗渐脱。食鸟兽之肉及草木之实,未有火化,至害卫生,燧人氏作,叫民钻木取火,而茹毛饮血之俗渐脱。”  相似文献   

18.
柴姓来源考     
胡俊 《寻根》2006,(4):113-115
中国姓氏的起源十分复杂,南宋郑樵《通志·氏族略》根据姓氏的来源细分为29类,如以国为姓、以官为姓、以名为姓、以谥为姓等等,并逐一介绍了各个姓氏的源流,追根溯源,可以说是详赡之至。但是,他将姓氏起源都归于先秦,恐怕不符合事实,正如清顾炎武所说:“氏族之书所指秦汉以上者,大抵不可尽信。”拿柴姓的起源来说,郑樵认为是“齐文公子高之后,裔孙,以王父名为氏。十代孙高柴,仲尼弟子,孙举,又以王父名为柴氏”。南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北宋邵思《姓解》都认为柴姓是出自高柴,甚至宋代官修的《广韵》也说柴姓是“高柴之后”。但是现…  相似文献   

19.
吕超 《世界文化》2008,(3):44-45
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把世界上的诗人分为两种:第一种诗人的幸福和痛苦是人类永不停息的心潮共鸣;另一种诗人则通过作品重现整个国家和时代,并因智慧的灵光而永远受到崇敬。按照这种说法,身为“宫廷九宝”的诗人迦梨陀娑只能归属于前一种,而两部史诗《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传说的作者蚁垤仙人和广博仙人,则像恒河一样属于整个印度,他们当之无愧佩戴第二种诗人的桂冠。  相似文献   

20.
《中外文化交流》2000,(4):63-63
人类步入二十一世纪,网络化迅猛发展,为沟通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中外化交流中心近日开通《看中国》(域名:www.seechina.com.c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