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上海卷 “他们时代”来临的标志 世界是由“我们”、“他们”组成的,“我们”、“他们”原本是互相依存着的,当人们意识到“他们”时也便意识到了“我们”,反过来,当人们意识到“我们”时也便意识到了“他们”。只是在过去。很多人,特别是优越感特强的都市人(尤其是都市中的80后、90后),往往一切都从“我们”的角度和立场来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并竭力表达自己的欲望、激情和见解,而仅仅把“他们”当作衬托自己优越感的外围人或看客,  相似文献   

2.
《好同学》2002,(12)
只要是你心底里流露出的、感动你的一切文字——只要情真意切。所有“我”的故事,“我”的理想追求,“我”的智慧情趣, “我”的成长经历,“我”的个性展现,“我”的本真状态……所有“我们”的内心世界,“我们”的独特人生,“我们”的时空天地, “我们”的隐私秘密,“我们”的恩爱情怀,“我们”的丑行劣迹……作品要求通过一个故事、一个情节、一个人物、一个片断、一个经历、一个偶然,一个……引发出人性的思考和心灵的顿悟。  相似文献   

3.
郭铁成 《学习之友》2011,(11):23-24
“民主”并不是“好”或“坏”、“有用”或“没用”的问题,它是我们生命的一种渴望,一种需求。正如吃喝拉撒睡,正如人的“七情六欲”,你说它们“好”还是“坏”,“有用”还是“没用”?我们需要它们,是我们的生命离不开它们,一旦离开,生命就要受到致命的阻遏。反过来也可以说,如果不是我们的生命需要它,它就是再“好”、再“有用”也与我们不相干。  相似文献   

4.
我们是一叶一叶扁舟,骄傲而又自信地行驶在人生浩瀚的大海里。临行前母亲们为我们准备了“健康”、“美貌”、“诚信”、“机敏”、“才学”、“金钱”和“荣誉”,于是我们快乐地出发了。我们懂得这是我们行驶天涯、独闯社会的资本,我们权衡着,却又在一个挫折的关口,我们把“诚信”丢掉了! 我们的船失重了,因为我们的人生模糊了。  相似文献   

5.
生活在新时代我们都有着十分温馨的“家”,也许在与别人交谈时,除了介绍我们自己。我们也常会谈及我们的“家庭”情况!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谈论有关“介绍”、表示“位置”及说明“家庭”情况的一些常用句型吧!  相似文献   

6.
当我们自己还是学生的时候,我们内心最渴望被老师赞扬、被老师赏识。当我们逐渐长大并为人师时,却忘记了曾经的渴望。扎根于我们脑中的“师道尊严”、“严师出高徒”的传统观念,使我们迷失在分数的“名利场”中,忽视了学生内心的渴望,对于举手之劳的赏识,我们却十分“吝啬”。赏识成了少数学生的“专利”。  相似文献   

7.
“不”     
文题设计:山东省莱西市孙受中学吴培光古人说,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这个“不为”,就是拒绝。我们选择说“不”的机会,实在比选择接受、赞赏的机会要多。顺境中,面对自满,我们应该说“不”;逆境中,面对气馁,我们应该说“不”;学习中我们应对散漫说“不”,生活中我们要对放纵说“不”……  相似文献   

8.
《小学时代》2010,(10):12-17
我们是“明星”,无数人为了一睹我们的“英姿”,不远万里来到这里;我们是“精灵”,敢于勇闯“地狱谷”;我们是“贵族”,拥有全球唯一一处专用的温泉;我们也是“幸运儿”,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大家庭中。  相似文献   

9.
此“充电班”非彼充电班,这都是望子成龙的父母们占用我们的周末,请老师为我们补习奥数和英语的“充电班”。补习是苦闷的,但是,我们却能苦中作乐,因为我们补习班有几个有趣的同学。偷懒的“邋遢大王”一次上英语补习课,M s.周给我们听写英语单词,我们补习班的“邋遢大王”卓娃儿不会写,他便“滔滔不绝”地在英语本上写着“单词略”、“音标略”、“词性略”、“意思略”。听写完了,M s.周让我们“欣赏”一下卓娃儿的“杰作”,全体同学大笑不已。而这时,“哮喘病大王”阳光更厉害,不但“呜哈哈哈……呜哈哈哈……”笑得喘不过气来,而且还“…  相似文献   

10.
什么是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多数国人而言 ,教育就是“教书”、“教知识” ,就是“德、智、体、美、劳”的教育 ,就是“素质”的培养 ,就是“传道、授业、解惑” ,就是“温故知新”、“因材施教” ,就是“学而优则仕” ,就是“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就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或许是我们对于“什么是教育”所能想出的基本的回答 ,这些答案或来自传统 ,或来自领袖话语 ,或来自对教育的最简单的认识。这些答案的某种合理性自不待言 ,关键在于 ,它们是否来自我们内心的思索 ?我们是否意识到“什么是教育”是一个与我们的教育生活实践息息相关的、我们…  相似文献   

11.
我们阅读《庄子》的文章,可以从中感受到浓浓的“舞”意。通过考察我们发现,原来庞朴先生早就谈到巫、無、舞三字来源于同一项巫风文化活动,其中“巫”作为主体、“無”作为对象、“舞”作为手段。对此,我们的理解是庄子借助“舞”中之“象”,揭示他对“無”的人生审美境界的创造。  相似文献   

12.
再次翻开我们的儿童歌曲刊物,又遇到了“旧时相知”,伴着我们一起长大的“歌曲物象”又一次“昨日重现”了,那熟悉的“春天”、“阳光”、“花园”、“草地”、“小鸟”……世界何其单纯美好!这种美好伴我们从童年走到青年,至今回想起来,仍是绚丽一片,但如果只是这些,总是这些,难免要引起“审美的疲倦”了。一味的单纯、美好,久了也便成了空泛、单调,缺少实际内容,缺乏新意,我们认为他们这个年龄应该是单纯、美好。“简单”而“规矩”,NO!我们错了,确切地说,我们只能给自己打个半对号“()”。那是当年的我们由于“信息量”的不足而导致的相…  相似文献   

13.
人类最大的恐惧是生活——以自己的真实面目生活。“做回自己”对我们来说有时太困难。有时候.我们会想,我们活着的目的是为了让别人满意,否则,我们就“不够好”。为了“做个好人”,我们制定了自己的“完美标准”。对那些爱我们的人——爸爸、妈妈、老师、朋友,我们会不遗余力地去讨好他们,却总觉得无法达到最完美。最后.我们只能失望地得出“我不完美”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李婉贞 《辅导员》2009,(21):60-61
杜郎口中学的课堂改革给了我们有益启示,“自主、合作、探究”是我校一直以来潜心追求的目标。从杜郎口中学学习回来之后,我们把所思、所想、所感进行了交流,结合对“开放式”教学模式的理解与实践,我们发现,“开放式”教学模式的成功,“高效课堂”的打造,学校的相关政策、措施保证自然需要,关键是,我们更应该“以人为本”,让师生共同适应“课改”。  相似文献   

15.
曹培培 《考试周刊》2013,(99):96-97
如果没有了“欢笑”、“神秘”、“轻松”、“玩乐”、“幻想”、“美好”、“思考”,生活将是苍白的。我们追求高品位的生活.我们也同样追求高质量的教育。如果没有了上述这些,我们的教育也将是无力的。尤其对于喜爱并需要“欢笑”、“神秘”、“轻松”、“玩乐”、“幻想”、“美好”、“思考”的正待茁壮成长的小学生来说.这些更不可以失去。但是,如何在教育中添加“欢笑”、“神秘”、“轻松”、“玩乐”、“幻想”、“美好”、“思考”等调味品?作者觉得.让课堂教学游戏化是关键。  相似文献   

16.
课改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让学生经历过程”、“课堂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以活动为主线组织教学。可是,如何进行有效的数学活动需要我们深入思考。首先我们应该意识到,数学活动包括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富含“数学味”的活动。其次,我们应该明白,活动的价值包括“获得结论”、“习得方法”、“丰富体验”、“经历过程”、“发展能力”、“获得情感”等。  相似文献   

17.
教育即育人,教育以人为对象。人生活在世界中,总是追求“好”的生活,“好”的教育应该切合于对“好生活”、“好人”的追求。那么,何谓“好人”、“好生活”、“好教育”?从柏拉图到杜威,从孔子到蔡元培,多少仁人志士孜孜以求,但现实总是现实,总是匮乏的事实。我们深深知道,那绝对的“好人”、“好生活”、“好教育”是不可能君临于此世的,或者说是不可能完全转化为世俗的现实图景的。但我们相信它们“在”、“恒在”,在我们世界隐秘的那一面,在我们现实之手无法触及的地方,在我们坚定的信念之中。  相似文献   

18.
我们“家”有62个孩子,还有一位幽默的“家长”,那就是我们的“贺老爸”,其实,他是我们班的班主任贺老师。我们的“贺老爸”有一张变化万千的脸。他那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总是像“摄像头”一样拍下我们上课时的种种行为。为了能更好地“监管”我们,除了眼睛外,“老爸”还找来了得力助手耳朵、鼻子、嘴, 当然还少不了架在鼻子上的那副眼镜。我总怀疑那眼镜被做了手脚,如果不是,那为什么我们的一举一动都能被“摄像头”拍进去呢?我们的“老爸”很幽默,有时上上课,“全家人”都会情不自禁  相似文献   

19.
《诗经》中有这么一段话:“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孝”字解释为:“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从字面上来看“孝”这个字很有意思,上“老”下“子”就是“孝”。由这个“孝”字可以联想到我们每个人的一生:我们每个人都是“子”,又都将会是“老”。当我们是“子”的时候,“老”人教育我们,抚养我们,直到我们成人、立业、成家;当我们成长起来的那天,“老”人的后半生就要靠我们去搀扶、去关心、照料,所以“孝”字里的“老”是没有下一半的,那一半里是“子”的关心、搀扶;而有一天我们也会成为“老”,我们也要去教育、抚养我们的下一代人。“老”与“子”就是这样的循环,血脉、情理、道理,民族的文化都在这样的轮回中生生不息。我们常说的家庭教育其实都只不过是生活中的点滴行为的影响,为人“子”的时候也是在为人“老”,我们想自己的“子”如何对待我们这个“老”,就要先对我们的“老”做出我们这个“子”该做的事。道家的“道”是轮回不止、生生不息的,“孝”也是这样的,我们常说的“孝道”其实就是这个意思。曾子说:“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在古人看来,最基本的孝是在物质上奉养父母,再往上是为父母争光,最高境界是尊敬父母,二十四孝便是极致。事实上,在儒家的思想体系里,孝者,不仅仅是对父母的赡养、敬重,还包括对死去先人的祭祀——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祭”文化的滥觞。那么,现代人对孝的理解又是怎样的呢?我们发现,养亲、敬亲、悦亲,对孝的这三点基本价值和基本精神的理解,现代和古代是一脉相承的。新的24孝正成为现代人对孝的新诠释。  相似文献   

20.
陶行知毕生致力于我国的教育事业,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他以蕴含丰富的教育思想宝库,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其中“教学合一”、“生活即教育”、“学生自治”、“创造教育”、“爱满天下”,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和深远的教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