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桐城派散文大师姚鼐,将文学风格高度概括为阳刚、阴柔两大基本范畴,第一次明确而系统地阐述了阳刚阴柔的文学风格论.学界对这一理论的相关论述很多,但鲜见对姚鼐为何以“阳刚阴柔”来概括文学风格这一问题的论述,笔者试图对这一问题予以探究.  相似文献   

2.
岑参边塞诗的阳刚之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岑参边塞诗的阳刚之美李岩在文学评论中,首次用阳刚美和阴柔美来区别文章风格的姚鼐,曾用这样一些比喻描述阳刚之美:“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驭骥……”(姚鼐《复鲁非书》)说明了有阳刚之美风格的作品显得有...  相似文献   

3.
评姚鼐的“阳刚阴柔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述了姚鼐“阳刚阴柔”理论的内涵和意义。分析了他重阳刚、轻阴柔的学术倾向及其形成的历史文化原因。探讨了这对审美范畴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进一步地昭示姚鼐“阳刚阴柔说”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4.
姚鼐的“阳刚阴柔”风格理论是对传统文学风格理论的一个总结和发展,同时又与西方的崇高、优美风格有诸多异曲同工之妙。文章从追源溯流及中西比照的纵横两个角度考察姚氏的风格理论,有助于进一步认清姚氏风格论的意义、价值及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5.
陈月芳 《考试》2009,(3):39-39,45
教学言语风格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学言语所表现出来的运用语言的特点和整体风貌。谈到教师教学的言语风格,必然会区分其中的种类。本文参阅姚鼐的分类法,把教学言语风格分为阴柔的优美、阳刚的壮美及阴柔阳刚兼而有之三种,并结合教学实例进行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6.
在桐城文论中,从刘大櫆开始,就一直强调把文章的“阳刚、阴柔”之美作为古文的审美特征,到曾国藩这里,他主张从阳刚与阴柔之美的内在结构来把握和区分这两种不同风格的审美特征,并以此品评作家作品指导文体创作.虽然曾国藩也强调刚柔相济,但他在二者之中有所偏爱,更为看重文章的阳刚之美.  相似文献   

7.
我国古代的文艺理论家认为,文学艺术的风格尽管千姿百态、多种多样,但是,如果从更高的美学层次上加以概括的话,则不外乎这样两种形态:一为阳刚之美,一为阴柔之美。清代散文家姚鼐曾说:“阳刚者气势浩瀚,阴柔者韵味深美”。阴柔之美就是优美,它的形式特征表现为明丽清秀,亲切和谐,富有情韵。朱自清的散文《绿》就是这种美学风格的典型之作。朱自清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和散文家,《绿》这篇优美的散文,温婉细  相似文献   

8.
<正> 桐城派文论的集大成者姚鼐提出的阳刚阴柔说是中国古代散文风格学和审美理论的一个重要命题。它不仅是对桐城派前辈方苞、刘大櫆文论的扩充和发展,而且也是对整个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理论贡献。探讨这一命题的历史渊源和基本涵义,评价和认识它的理论价值和借鉴作用,对于批判地继承古代文论遗产,提高阅读和欣赏古代散文的水平,为繁荣今天的散文创作服务,无疑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9.
鲁仕骥是阳明学说的身体力行者,是关心国计民生的贤绅循吏。他早年师从朱仕琇,在朱仕琇的影响下形成了自己的散文风格。姚鼐称赞他的散文“冲夷和易而有体”,曾与他讨论散文美学中的“阳刚”、“阴柔”问题。鲁仕骥后来对姚鼐非常崇拜,他对姚鼐的推崇直接导致了他的门生陈用光对桐城古文理论终生不易的宣传和实践。他的创作成就不是很高,散文理论上也有缺点,但他的确促进了桐城古文在江西的传播。  相似文献   

10.
辞章章法是建立在二元(阴柔、阳刚)互动的基础上,以呈现其“多二一(0)”结构的;而其风格之形成,便与这种由二元(阴柔、阳刚)互动所形成之“移位”、“转位”、“调和”、“对比”,息息相关。本文即根据这种理论,举稼轩词中几首“豪壮沉郁”为例,藉以观察其整体结构之阳刚与阴柔消长的情形,破天荒地试予量化,以见辛稼轩“豪壮沉郁”之词风于一斑。  相似文献   

11.
见其文而知其人,亦因人的气质决定人的诗文风格.人的内在性格或刚或柔,流于其诗文必也或刚或柔.韩愈文之雄伟气格,原于其猖狂恣肆的性格.因有猖狂恣肆之性,韩愈论诗亦主阳刚.韩愈于诗知变,故能启迪一代,领军一代.他不但近能变大历以来的"软体"诗风,亦能变六朝以来的阴柔为阳刚.变阴柔为阳刚者自杜甫始,尚不太明显;至韩愈学杜,有意识地变阴柔为阳刚,振兴一代诗坛.韩愈晚年,随着思想的进一步成熟,其诗文融阴柔与阳刚为一体,达到更高的美学境界.  相似文献   

12.
由于章法是建立在二元(阴柔、阳刚)对待之基础上的,所讲求的是篇章"多、二、一(0)"和逻辑结构,因此其风格之形成,便与这种由二元(阴柔、阳刚)对待所组织而成之"多"、"二"、"一(0)"结构与其"移位"、"转位"、"调和"、"对比",息息相关.以东坡的几首清峻词为依据,对整体结构之阳刚与阴柔消长的情形,加以探讨,试予量化.发现东坡的清峻词,就其风格中之刚柔成分而言,大都是属于"偏柔"之作,而就其内容主旨来看,则兼身世之感(峻)与物外之思(清)而有之,如此可看出东坡清峻词之风格特色.  相似文献   

13.
由于章法是建立在二元(阴柔、阳刚)对待之基础上的,所讲求的是篇章“多、二、一(0)”和逻辑结构,因此其风格之形成,便与这种由二元(阴柔、阳刚)对待所组织而成之“多”、“二”、“一(0)”结构与其“移位”、“转位”、“调和”、“对比”,息息相关。以东坡的几首清峻词为依据,对整体结构之阳刚与阴柔消长的情形,加以探讨,试予量化。发现东坡的清峻词,就其风格中之刚柔成分而言,大都是属于“偏柔”之作,而就其内容主旨来看,则兼身世之感(峻)与物外之思(清)而有之,如此可看出东坡清峻词之风格特色。  相似文献   

14.
杜甫的"沉郁顿挫"、陆游的雄浑悲壮与清新婉丽以及姚鼐的"阳刚阴柔"等美学风格,虽个人气质有别,提出时代不同,但其内核卸有着极大的共通之处.甘曦于古诗文有五车之富,加之时代气氛影响、人生经历所致,他在情感上很自然地接受了这些前辈的理论主张.推而广之,中国优秀的传统美学在清末民初再度被广泛借鉴运用,有着活跃的生命力和广阔的理论空间.  相似文献   

15.
桐城派继承了我国古代散文的优秀传统,对扭转明末清初矫饰浮夸的文风,起过积极作用,作为桐城派的主要代表,姚鼐在理论与创作的双向实践中,都有重大贡献,他把“义理”、“词章”放在一个综合化结构中加以考察,形成了文史哲的统一观,对我国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转化产生了一定影响,他的散文理论包含了散文在结构和外在结构的主要因素和相互关系,并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所蕴涵的生命意识;他的“阳刚阴柔”论,在美学的风格审美范围也有所建树。  相似文献   

16.
阴柔之美可以说是词最初的一个鲜明的特征,也是唐宋词"风情独异"的艺术追求。虽说苏辛词的阳刚之作确实让唐宋词放出了别样光彩,但也只不过是词的一种变体或异化现象。无论是深层细腻的内心观照,还是优美纤丽的审美意象,亦或是"娇女步春"的艺术形式,无不体现了唐宋词重阴柔而轻阳刚,与传统重阳刚、轻阴柔的审美追求大异其趣。  相似文献   

17.
学与化有密切的关系。南宋时期,中国传统化重心南移,南方化兴盛,南宋词呈现出南方情味,其审美风格以阴柔为美。金元兴起后,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游牧化与北方化融合,北方化重心区形成。以阳刚为美的元散曲具有明显的北方化的特点。因此,从南宋词到元散曲艺术审美风格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外貌描写特征是一个由具体、复杂到抽象、简单,从追求形似到注重神似,从注重外貌到内在心灵、精神渐变的过程,其间体现出中国古代文人审美心理及趣味的变化。女性外貌描写特征的变化和女性地位的历史性变化紧密相连。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影响着作家的文学创作和审美趣味,追求女性外貌之美的存在的被遮落蔽,导致理想中的女性外貌描写多于现实,但是,这也使得女性外貌描写具有超越性。因此,中国古代文学中女性外貌描写体现出的审美意蕴是以阴柔之美为主,同时,兼有阳刚之美,阴柔美与阳刚美的结合使其审美意蕴呈现出刚柔相济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19.
阳刚不仅仅指肌肉发达、身材健壮和精力旺盛,还包括举止言行豪爽、果断、勇敢、富有责任心等等。阴柔指温柔,妩媚,灵巧,细腻,顺服。定义不重要,你说不出所以然,但你能感觉出来,一个人是不是阳刚或阴柔。每个人都有阴柔和阳刚的一面。但我们谁都不否认这里有男女之别,把这种区别  相似文献   

20.
清代赋论提出了赋家的道德、学问、艺术修养与赋品的关系问题。他们认为人品与赋品有时是统一的,有时是背反的,需要针对特定作家作品具体分析。强调“要作风雅之赋,先作风雅之人”,“赋的根柢工夫,不在赋内而在赋外”。在艺术修养方面,提出了“清秀、洒脱、庄雅、古致”四种审美品格,对古理论家姚鼐的“阳刚阴柔”之说,有所补充。研究清代人论“赋家的修养与赋作的品格”问题,不仅可以丰富我们对清代学理论批评史的认识,而且对当代艺学建设也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