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正>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教育日益发挥强劲的创新力量,推动教育行业深度变革。作为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思政课,应充分运用互联网优势创新教学模式和教育机制,促进育人质量和教学水平的全面提升。由刘利和潘黔玲著、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互联网+视域下思政课教学理论与实践发展研究》一书,立足"互联网+"教育发展视域,结合思政教育的功能与价值,深入阐述了互联网时代思政课在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室空间等方面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2.
<正>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下,多元文化交流愈发频繁,高校学生思政水平与国家日后事业的发展具有直接关系。对高校教育来说,党建工作是学生思政教育开展的切入点,而学生思政教育是党建工作有效进行的重要途径。近些年,我国提倡强化统筹协调,推动协同创新,改善创新环境,生成推进创新的强大合力。我国高校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高校,强化与改进党建工作,是办好新时代社会主义大学的重要保障。立德树人是高校办学的核心任务,而思政教育是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核心任务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互联网信息技术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融合应用,成为新时期对教学活动进行改革创新的重要选择。新时代在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进行创新的过程中,可以尝试引入"互联网+课程思政"的模式,对思政教育课程教学系统进行革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思政教育平台。本文选取"互联网+课程思政"模式作为切入点,对思政教育工作路径的创新进行了解读,力求能促进高校思政教育目标逐步实现。  相似文献   

4.
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时代独特的感染性、传播性以及融合性等特征给新时代的学生带来了新的价值观传播媒体。但无论社会怎么改变,"立德树人"永远都是当今时代的正能量主题。将"互联网+"时代的优势应用于学生立德树人教育的实践当中,可以充分挖掘当今时代学生的德育潜能,开启新时期立德树人教育事业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5.
"三全育人"工作理念的提出,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但目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实现"三全育人"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存在着育人合力未形成、育人过程脱节化、育人平台单一化等问题。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针对存在的问题,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实现全员育人;建立"校内+校外"两级联动,实现全过程育人;搭建"互联网+"思政教育平台、泛在教育平台和社区育人平台等三维平台,实现全方位育人,切实落实"三全育人"工作理念,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  相似文献   

6.
2016年,"融合了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互联网+"新兴经济形态已经深入到我们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的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教育也从原来的一间教室、一个老师、一所学校的传统教育向一个移动终端、一张网、上千优秀教师、无数知名学校的"互联网+教育"转变."互联网+"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对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我们建立"互联网+"学生管理平台,实现学生管理工作扁平化,通过"互联网+"平台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做好"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7.
在新的教育体系的规范下,需要以"立德树人"为发展目标,从育人的角度优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培养德智体全方面发展。为了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学习能力,需要从立德树人的本质出发,对当前高校思政工作进行探究。本文将以立德树人的根本意义为研究点,对如何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系统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在媒体技术迅猛发展、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的社会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政工作面临各种外界环境的影响,单一的思政课程已经不能驾驭新时代思政教育的需要,各类课程需要和思政课程携手前行,将思政教育与高职英语课程相结合,有利于对学生所传授的知识进行合理的价值观引导,实现"立德育人"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9.
我国进入"互联网+"的时代,传统的高校教育方式与"互联网+"相结合,互联网+教育不单单指的是将网络与中国传统教育相加,而是利用互联网进行全球资源共享以及为教育提供网络平台,能够为中国高校学生进行与时俱进的教育培养。网络进入到学生的生活,高校如何结合好"互联网+"时代的特性,对学生进行新形式的思想教育。  相似文献   

10.
基于"立德树人"的宏观教育背景和"大思政"的高校思政工作基本要求,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结合不同学生的差异,通过与学生达成有效沟通来发挥教育和引导的功能.因此,教育工作中的亲和力状态就会对实际的教育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针对影响亲和力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意在找到提升思政教育亲和力的有效方法,进一步培养出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的...  相似文献   

11.
安徽省现有的78个市县名在淮北、江淮之间和江南三个地区具有不同的语源类型特征.淮北地区,社会历史因素是地名命名的主导因素,历史地名是当地市县名的主要语源类型.江南地区,自然环境因素是地名命名的主导因素,自然要素是当地市县名主要语源类型.二者之间过渡性明显的江淮地区,市县名的语源类型也具有过渡特征.  相似文献   

12.
2004年,温家宝总理提出了中部崛起的战略。安徽作为中部六省中最靠近长三角的省份,有着其独特的区位、资源优势,因此,省领导提出东向发展的战略。而“皖电东送”是其中一个重要战略。论文主要分析了安徽及长三角地区用电现状,皖电东送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13.
目前,旅游业已成为安徽省国民经济中发展较快的行业之一,旅游业的发展对安徽省经济增长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因此,通过定量的方法来衡量旅游业对安徽省国民经济的贡献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初步测算安徽省的旅游收入乘数,可明确把握旅游业对安徽省国民经济的贡献率。  相似文献   

14.
民国时期安徽农村合作运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安徽省是民国时期农村合作运动先进省份之一。1926年以后,安徽农村经济走向破产,特别是遭受1931年的特大水灾,使之成为慈善团体救济和进行合作实验的重要对象。从1934年至抗战前夕,在省合作委员会的主导之下,合作运动发展迅速,收效显著。抗日战争时期,运动服从和服务于抗战的大局,发挥了战时稳定农村经济的重要作用。盛行30年,遍布全省60余县的农村合作运动是安徽农业近代化的一次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5.
皖北地区是安徽的重要板块,由于发展起点较低,经济基础比较脆弱,人口众多,因此,皖北新农村建设状况对全省甚至全国都有极为重要意义.本文以皖北地区为主要研究对象,深入探讨皖北地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做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加强皖北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安徽省皖北地区区域辽阔,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市场开发前景广阔,潜力巨大。在旅游市场开发的过程中,市场营销是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如何通过皖北旅游营销,提升皖北旅游整体形象,构建旅游精品片区,是当前皖北旅游市场发展的重点。目前,皖北旅游市场在营销中存在着诸如营销观念落后、营销方式传统、产品定位不清晰、缺乏完整的品牌形象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希望能为其旅游营销实践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7.
对全国十运会后安徽竞技体育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安徽省提出的竞技体育发展战略、安徽省体育局全面实施“双争战略”的具体措施和十运会上安徽省取得的成绩进行分析,文章试着提出安徽竞技体育的“五大缺乏”,以此来提供一些对安徽竞技体育发展有参考价值的想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安徽省智慧旅游发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信息化建设已经由专业信息化阶段、数字旅游及数字景区阶段,发展到了目前的智慧旅游阶段,智慧旅游已成为安徽省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建立合适安徽省的智慧旅游体系,就要深入了解安徽旅游产业现状的基础上,借鉴其他省实行"智慧旅游"的经验,探求可行的建设路径,促进安徽省"智慧旅游"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综合考察了近25年来安徽旅游研究文献,从论文数量、研究区域范围、研究领域、研究主体等方面概括了安徽旅游研究的特点。结果显示:安徽旅游研究已进入繁荣阶段,论文数量逐年稳定增长,研究范围从黄山及其周边地区扩展到全省七大旅游区,研究内容涉及旅游资源开发与评价、旅游市场与产品设计、旅游文化开发与保护、旅游经济、生态旅游、旅游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旅游者心理与行为、旅游规划等多项研究领域,研究学者以省内为主,研究单位分布集中。针对安徽旅游研究的不足之处,对安徽旅游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初步展望。  相似文献   

20.
安徽是清代水灾的重灾区之一,清代安徽的水灾频发周期大为缩短。而其在全省范围的分布也是极广的,大水过后必有大疫,水灾给清代安徽造成极严重的后果。本文试图分析清代安徽水灾的基本情况,概括其分布的时空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