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家庭、职业和社会等方面的动因共同塑造了民国时期苏州轿妇群体勤劳、耐苦、逐利的职业形象,人们对其评价不一,透过这些评价折射出苏州轿妇社会地位的低下及其谋生的艰辛。苏州轿妇这一特殊职业群体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近代江南农村社会演变的曲折性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2.
“山人”是我国古代一个特殊的群体,晚明和清中叶分别是明代和清代两个很独特的时期。独特的社会背景使这两个时期封建文人的思想和心态发生了极大变化,“山人”这个群体的内涵也与前朝有了很大不同,并逐渐从士人中游离出来,发展成为了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本文以晚明山人徐渭和清中叶山人郑燮为例,分析比较他们矛盾的个性以及他们儒士心态和狂士心态的表现及形成原因,以此了解这两个时期的世风和士风。  相似文献   

3.
苏州传统文人画是中国传统文人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起源融会在中国传统文人画的产生和发展之中。六朝时陆探微、张僧繇等强调作品中人格精神的表现和理想境界的寄托,由此形成了苏州传统文人画的滥觞,并将苏州(吴地)美术文化的发展推上了第一个高峰。  相似文献   

4.
上海世博会苏州馆之所以受到参观者广泛欢迎,是因为苏州传统美术元素在苏州馆会展设计中得到了巧妙的运用,并形成了独一无二的苏州特色。世博苏州馆在整体上是以苏州园林建筑符号和水乡特色为基础进行设计,同时又加上了一些苏州民间元素,如版画《一团和气》的巧妙设置,大型壁画《水墨苏州》的主题表现,园林小筑所代表的经典的苏州文化的恰当运用,以及动态《姑苏繁华图》传统绘画与现代科技的完美对接等,这些苏州传统美术元素在世博苏州馆中的精彩运用,在当代的会展艺术设计中堪称典范。  相似文献   

5.
由于具备准移民城市的人口结构、准移民城市的经济结构、准移民城市的社会状态、准移民城市的文化氛围,苏州已成为典型的准移民城市。在准移民城市的社会条件下,传统的社会管理理念渐显僵化,需要更新;新苏州人服务管理制度建设相对滞后,需要突破;新苏州人服务管理体制存在缺陷,需要升级,以尽快形成新苏州人平衡型服务管理新模式。为此,必须明确追求公平平衡、促进和谐融合的社会建设理念,积极推进平衡型服务管理体制构建,积极稳妥加快平衡型服务管理制度改革,继续推进平衡型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开展平衡型民主参与模式实验,努力发展融合型新苏州文化。  相似文献   

6.
无锡和苏州这两个地区的发展在近代以后呈现出明显的差异,这主要体现在近代工商业发展上。无锡曾是地区产业的中心和地区商品集散地,其有利的地理条件也对无锡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相反,苏州是在传统的农业社会基础之上发展手工业,在近代产业中有重要影响的面粉厂、纺织厂却没能发展起来,这是近代苏州发展的一大弱点。另外,交通障碍、米市衰退造成的商业衰落、太平天国时期的战乱引起的严重破坏等,也使苏州无法避免工商业的停滞。结果,传统产业和近代工业间协作或竞争的不同选择,在两地区的主、客观条件影响下形成。选择协作使无锡产生了积极的结果,而苏州却与此相反。  相似文献   

7.
苏州是历史文化名城,苏州碑刻之多是与明清以来苏州的地位相应的.对碑刻的分类可以采用多重标准.从本质上来说碑刻是把文字刻在石头上的文书,它与其他文书一样,是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为了凭证、记载、公布和传递的需要而作的特殊的书面记载.文章从文书学的角度,以<明清以来苏州社会史碑刻集>为样本,对之重新加以分类,并一窥苏州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严密的社会管理.  相似文献   

8.
狂士传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奇观,先秦的儒道思想为这种传统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思想资源,而后来佛学尤其禅宗思想的传播与商业经济的发展等新因素则不断地丰富了这个传统。杜甫身上兼具儒家型狂士和道家型狂士两种气质。道家式的狂主要表现在个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上,而儒家式的狂则主要表现为杜甫不管自身条件如何艰苦地位如何卑微都会积极地公开地表达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其中儒家式的狂是杜甫作为狂士的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9.
保险具有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等功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苏州保险业近几年来快速发展,形成业内多个苏州首创,为苏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保障。在新的形势下,苏州保险业还应从加强风险防控和监管引导、创新拓宽服务领域、完善保险市场体系和营造良好的保险生态环境等方面发力,充分发挥保险作用,助推苏州全面建成高水平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10.
苏州历代"香山匠人"的制作、建造、设计等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形成了苏州传统的营造法式,值得继承与推广。但苏州传统营造法式在当代的发展中也遇到了一定的困难,需努力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1.
沈卫威的学术领域可分为四个板块:东北作家群研究,茅盾研究,胡适研究,吴宓和“学衡派”研究。他的学术研究特色是,将学术成果用传记学形式表述出来。对人物的叙述不局限细节的考辩和事件的铺陈.而是把握其思想实质,融入大量的学术思考。贯穿其研究的主线是对传统向现代转型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深沉思考.意在唤起人们一点历史的记忆和回味,从而更清醒地认识我们自己。  相似文献   

12.
图书与古罗马文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古罗马的图书形式是继承希腊模式而来的,它的主要书写材料是纸草和羊皮纸。罗马图书的传播和流通主要依靠作者和书商。从图书与文化的关系看,有文化的作家们是为上层社会的阅读而写作,不屑于下层民众,但作家们自身地位同样也很低下,受到社会的歧视;能够拥有图书的贵族富人却往往不读书,不能成为真正有文化的人。这在罗马文化史上形成了一个有趣的怪圈。  相似文献   

13.
胡瑗、孙复和石介,学界史称宋初"三先生",他们是北宋初期的著名思想家。"三先生"以儒家知识分子的担当意识,为捍卫儒家道统,对宋初泛滥的佛、道思想进行了批判,提倡儒学的真精神,展示了复兴儒学的决心和勇气,从而开启了以后影响中国封建社会长达700年之久的"程朱"理学。  相似文献   

14.
自清末民初到五四时期,面对西方文明对传统思想的猛烈冲击,面对激烈地反对传统的社会思潮,最先进的知识分子并未人云亦云,从小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和滋养的他们,思想的根基深埋于民族文化之中,李大钊就是其中的一位。在李大钊的思想观念中充满着爱国主义、民本主义、德治主义、大同主义、中庸主义的传统思想因素,他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他的思想对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重要启示,他所提出的新文化之路,即"第三文明"更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的道路。  相似文献   

15.
庸众的根本特征在于自我的缺席、精神的荒芜,因此鲁迅小说中的庸众不仅包含底层的贫民,也包括社会中上层的权势、知识阶层,甚至貌似新潮的新派知识者。他们共同的特点是缺乏自我意识与反思能力,从而导致灵魂的空洞,为各种精神枷锁的进驻留下可趁之机。这也造成对他人苦难的隔膜,沦为看客,进而成为“吃人”社会的助力者和维护者。庸众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其反讽性的人生困境以及社会环境的缔造者和维护者。  相似文献   

16.
明代松江府是江南著名的农业区,也是重要商品经济区,在思想上呈现出开放、兼容和多元的文化特色。在西学东渐的影响下,以江南松江地区徐光启、李雯、陈子龙为核心的一批开明学者,及其外围的宋应星、李之藻、方以智等实学家共同形成具有明显经济、地域、文化特征的松江学派。在经济上,他们主张农商并重、科技富民,以实现富国强兵;在科技上,他们主张会通中西,提倡“质测实学”,在科技哲学上有了重大突破,并由此揭开了中国近代科技的序幕,形成松江学派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开放式经济伦理。  相似文献   

17.
清末启蒙运动中,原本流行于民间的小说、戏曲等文化形式受到了知识人士的充分关注,并成为其自觉运用的启蒙工具。小说、戏曲等与启蒙运动的结合,使其地位得到了迅速的提升,成为社会文化的主流形式。这一变动的潜在意味则是身处文化与社会窘境的知识分子,开始眼光向下,寻求文化的新出路。以此为契机,20世纪的知识分子开始了重新塑造文化传统的尝试。  相似文献   

18.
1901年清政府开始全面的革新运动——"新政",军事改革是这次改革的重头戏,由此导致社会对军人的极大需求。另一方面,科举制度的废除,中断了知识分子的晋升之路,由科举维系的知识分子的单一职业格局开始分化。在多元、复杂的分化过程中,大量知识分子一改过去"贱军"心理,积极投身军队,在社会上形成了从军热潮。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学而优则仕"传统价值观的惯性影响;二是部队给予的优厚待遇成为吸引人才的另一个原因;三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道德观念的影响,使得许多人积极投身军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寻求一种捷径。知识分子积极投身军队,对军队建设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改变了传统的社会风气,但也由此造成了军人干政的不利局面。  相似文献   

19.
大学教师与知识分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知识分子并不是以知识为其判断的惟一标准,而是以他是否具有社会责任感,是否具有独立人格和自由批判精神为根本特征。并非一切从事大学教育事业的教师都天然具备知识分子的资格。强调大学教师的知识分子角色的扮演,不仅是现代社会呼唤反思型教师、思想型和研究型教师的必然前提,更是对中国现代教育精神追求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0.
梁漱溟于20世纪30年代所开展的乡村建设运动及提出乡村建设的种种主张,最终都未能获得成功。但是,其重视职业教育和生产教育、“拿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合起来作”、“知识分子与乡村居民打并一起”、“以教育解决社会问题”以及“将教育扩大至整个社会,将时间延长到成年乃至终身”等思想,对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大力发展西部农村地区的教育仍然具有十分积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