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文章从现代社会符号化传播的角度对太极拳符号化传播进行了探讨。研究提出,太极拳符号化传播要深入挖掘太极拳之武、太极拳之静和太极拳之形等能指符号,不断发展太极拳之道、太极拳之和等所指符号,同时应当防止太极拳传播的过度符号化。  相似文献   

2.
从传播学的角度,运用文献资料调研、问卷调查及访谈等研究方法,从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方式、传播环境等与传播活动过程相关的主要环节对孙氏太极拳传播中存在的不足进行研究,得出影响孙氏太极拳传播的原因主要有:积极主动推广不够,没有形成专职的传播者;传播内容单一、拳架自身的特点及其拳学理论思想等;文字媒介和电子媒介运用力度薄弱;以师徒传承为主要特点的传播类型受限;社会变革(激变)及政府的支持不足等.  相似文献   

3.
"大武术观"的提出,不仅为武术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太极拳的进一步国内国际化传播提供了理论支持。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并通过太极拳的教学实践总结对太极拳的传播元素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太极拳十分重视"内外兼修",遵循"阴阳互济"等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因此太极拳的传播要注重太极拳中所蕴涵的中国文化元素的传播;其次,太极拳的健身理念和机理符合当今社会和人类的需求,因此传播过程中要抓住太极拳的健康元素;第三,太极拳的技术规范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是太极拳传播的载体,因此,适时有度地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我们在不同的人群中传播太极拳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成效。总之,在"大武术观"的指导下,从多维度的视角去实践太极拳的传播,以让太极拳运动更好地为全人类服务。  相似文献   

4.
太极拳历史悠久,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俄罗斯早在苏联时期就对太极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其研究呈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特点,不仅对太极拳的技法和动作进行了深入研究,对太极拳所包含的哲学内涵和文化也进行了深刻探讨。以太极拳运动在俄罗斯的跨文化传播为重点,着重探讨太极拳运动及其文化在俄罗斯的传播与接受效果,反思存在的传播困境并提出加强对俄传播针对性,建设新媒体传播平台,突出太极的文化内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消融语言符号冲突等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5.
太极拳包含形而上和形而下两个部分,以太极阴阳理论为基础的形而上是太极拳的精髓.太极拳传播不仅仅是技术动作的传播,更是要在“理”、“法”、“术”、“功”传播中融入形而上的内涵,以生命哲学的方式来看待和理解太极拳,才能体现太极拳的养气、守意、平心、练性和厚德之本意,使得太极拳得以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6.
太极拳国际化传播与发展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系统方法,从传播学的视角,建立太极拳国际化传播系统,从理论上分析了太极拳国际化传播系统的要素及其功能。结果:(1)太极拳国际化传播系统由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受传者和传播反馈五个要素构成,并且要素与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2)太极拳国际化传播系统可以为太极拳国际化发展的规划、管理和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和专家访谈法等,对太极拳文化国际化传播模式现状进行调查,探讨太极拳文化国际化传播模式的内涵,从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对象、传播途径、传播效果和传播环境等6个要素构建了传播模式,保证太极拳文化国际化传播动态的正常运转。  相似文献   

8.
制约太极拳国际化传播的因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从传播学的视角对太极拳国际化传播进行分析,认为太极拳的国际化传播受到外部社会环境因素和传播系统内部诸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并针对太极拳国际化传播提出了相应的建议,进而推进太极拳国际化传播的进程。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与太极拳在英国传播相关的书籍、期刊、报纸以及网站等介质的文本内容,结合实地调研对太极拳在英国的传播历程以及传播与变迁的动力学因素进行研究。认为:太极拳在英国的传播过程可划分为“道教文化”启蒙阶段、“杨式太极”主导阶段、“多家流派”发展阶段;其传播变迁的动力学因素主要包括太极拳的健康和技击动力因素、中国香港的交流枢纽因素、“功夫热潮”的宣传动力因素、海外华人移民的传播动力因素、“改革开放”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政治动力因素等。  相似文献   

10.
以“传太极文化,讲中国故事,显民族精神”为出发点,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着重分析新时代下太极拳文化国际化传播准则、传播困境及传播创新路径。研究认为,应以坚守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立场,坚定文化自信为传播核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为方向的传播准则;在太极拳文化“解读语境”“体悟本体”差异以及“传播者”人才紧缺困境上,提出太极拳文化语境解读方式多元化,由体悟走向体用,筑建平台并重视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1.
传统医学理论与太极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传统医学和太极拳两者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太极拳与传统医学的发展是一脉相承的,数千年来,两者在发展的过程中,相互借鉴、相互渗透,不仅使太极拳运动不断普及,也使传统医学理论内容不断丰富,丰富了我国的传统民族文化宝库。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我们中华民族一笔宝贵的财富。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演绎法等研究方法对太极拳中所蕴含的传统医学理论进行研究,从传统医学理论的整体观、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四个方面论述了太极拳与传统医学理论的内在联系。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提高太极拳的价值、丰富太极拳的理论等均有着极其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武术游戏的创编和应用对武术教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在创编中不仅要遵循普通的教育原则,也要根据武术自身的特点来创编。文章根据自已在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和心得,总结出几条武术游戏的创编原则及几点思考,为一线武术教学者创编武术游戏提供参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调查统计分析,根据太极拳对人体生理机能的影响特点,分别从各个角度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明确太极拳运动的健身作用和防病治病、延年益寿的功效,得出太极拳运动对中老年人预防和减轻慢性疾病具有显著的效果,从而为太极拳运动可以提高中老年人群机体健康和抗病能力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本研究以中老年为研究对象,来证实太极拳可以有效的预防和缓解慢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在太极拳教学语境内,利用耗散结构理论原理,通过教师的动作讲解、示范、教学实践与反馈,将复杂的太极拳技术动作以点、线、形解读模式,通过运动能量传递为学生建立太极能量运动场,引导学生的自组学习。学生在不断理解、吸收、修正太极拳的技术动作过程中形成能量流动与转换,从混沌无序的运动情景中找到量变到质变的契合点,迁移形成太极拳运动的有序化,达到对太极拳运动技能的自动化掌握。  相似文献   

15.
在历史学、文化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的指导下,采用文献资料、比较研究、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太极拳文化的传承发展问题进行反思。提出:(1)强调民族立场,深化太极拳文化研究与理论阐释,构建太极拳文化学术体系;(2)扎根中国大地,全面打造太极拳文化品牌并宣传推广,搭建太极拳文化服务平台;(3)强调立德树人,全面开展太极拳文化课程与教学改革,重建太极拳文化教育体系;(4)优化产业布局,全面振兴太极拳文化产业与实体经济,建设太极拳文化产业体系。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对如何优化普通高校太极拳选修课教学进行研究。认为:优化太极拳教学必须从学生的认知需求出发,以大学生学习兴趣为导向,加强对太极拳健身、健心、修身等理论的讲授;采取深入浅出的,突出重点的教学方式;结合教学内容,灵活选用多种辅助教学手段。  相似文献   

17.
运用文献资料、对比分析、数据分析等方法对形意拳与太极拳传承特征进行比较研究。认为形意拳与太极拳在理论发展、技能练习、生存价值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形意拳存在理论发展的保守性与片面性、技能练习形式枯燥,内容强度较大、生存价值发挥滞后等问题。提出形意拳可以在保持自身本质特性的基础上参考太极拳的发展,从而得到一些有益启示。这对于保护中华武术发展的完整性与传承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实现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太极拳与音乐相结合,更好地彰显太极拳的自身魅力,突出太极拳特点。本文通过文献资料、实地调查、教学实践等方法对太极拳和音乐结合进行分析研究。研究认为,节奏吻合是太极拳与音乐结合的重要内因;太极拳与音乐结合对太极拳演练有积极效用。在此基础上对选择太极拳配乐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王伟 《中华武术(研究)》2020,(1):118-120,74
太极拳话语是“中国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微言大义表征核心概念,以太极文化指引精神内涵,通过辩证思维表达太极拳理念,通过象征比喻描述动作要领。提升太极拳对外译介的话语影响力,应遵循民族性原则,通过音译、直译的话语策略,传播太极拳的特有概念;遵循语境性原则,提供合适语境,深度阐释太极拳的文化内涵;遵循适切性原则,关注话语符号的交际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前关于太极拳的研究大多围绕教学展开,缺乏在社会背景下对于太极拳传承的专门研究。笔者以文献研究法、走访调查法、逻辑分析法对城镇化建设中太极拳的传承进行研究,针对太极拳传承中出现的危机,提出对策:通过新媒体传播太极拳;政府鼓励企业定期举办太极拳赛事活动;加强城市宣传力度,推广太极拳;增加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就业岗位,正确传授太极拳拳理及技法;正确引导人们的健康价值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