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水是生命之源,万物离不开水的滋养;水是智慧的象征,奔流不息,永不停歇。我校用"丽泽"来命名,彰显着我校丽泽文化博大精深,针对我校实际情况,将其定位于"效法自然,君朋讲习,人人得到更好的发展。"其中"君朋讲习"是效法自然的一种方式方法,是丽泽文化的核心  相似文献   

2.
王阳明的"心外无物"和"庄周梦蝶"是我们哲学教学中经常引用的两个典故,但我们不少教师往往只作简单化的处理.说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意识作为万物的本原,认为客观的现实世界只是人的感觉的产物;而王阳明主张"心外无物",认为世界万物都存在于人心之中,都是心之意念的产物,因而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大哲学家庄子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醒来后问自己:是庄子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庄子?这是相对主义的表现.而相对主义最终必然会滑向不可知论,庄子是中国哲学史上不可知论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3.
一、元素论的萌芽 我国古代学者在公元前四世纪战国时的作品《尚书·洪范》中就明确提出“五行”的概念,认为构成世界万物的是金、木、水、火、土五行。 古希腊的哲学家认为自然界存在着初始物质。如泰勒斯(Thales,公元前640~546)说水是万物之源,阿克西米尼(Anaximens,公元前560~500)说空气是万物之源,赫拉克利特  相似文献   

4.
水是生命之源,万物之基础。作为大自然中最为神奇的元素,水创造并哺育了所有物种的生长和繁衍。  相似文献   

5.
钱钟书通过从"观物"之"我"所呈现出的不同心性修养入手,探讨了三种物我关系。第一种是具万物一体之爱的"大我"之境;第二种是"挟私蔽欲"的"小我"之境;第三种是呈现万物的本真情态,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无我"之境。  相似文献   

6.
水是天下至柔之物,故有"柔情似水,佳期如梦"的诗句;水是天下至清之物,故有"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诗句;水是天下至纯之物,故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诗句。水的这种柔、清、纯特性很适合表达相思恋情。自古以来,很多爱情往往发生在水边,敏感的诗人们用水来表达爱情。本文旨在探究这古诗中奇异的爱情"水"意象,看看诗人们是如何借助这奇异的水来诠释爱情的。  相似文献   

7.
儒家经典《论语》中"之"字出现频率高,涉及用法范围较广。用作动词时,"之"字为表示"到、往"的及物动词;用作代词时,"之"可作人称代词,指代人物、事物,也可作指示代词,表示"这(些)、那(些)";用作助词时,"之"字主要体现在作结构助词和语气助词两方面;用作介词时,"之"字相当于"于"、"对于"。  相似文献   

8.
在《道德经》中,道是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之一,是其预设的世界最高的形上实体,是世界的本原。道自然而生、并创生万物为万物之道;道又内在于万物之中为万物之德;德者,得也,即德乃得之于道。道性本自然,道亦法自然;德惟道是从,亦是自然之德;万物之灵——人之本性素朴亦即自然。  相似文献   

9.
在《道德经》中,道是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之一,是其预设的世界最高的形上实体,是世界的本原。道自然而生、并创生万物为万物之道;道又内在于万物之中为万物之德;德者,得也,即德乃得之于道。道性本自然,道亦法自然;德惟道是从,亦是自然之德;万物之灵——人之本性素朴亦即自然。  相似文献   

10.
"学"与"术"兼备是曾国藩的重要特点。曾国藩的学问是以通识之学和躬行实践为特征的"士大夫之学"。曾国藩既能"躬行践履",又能"涵养本原",做到了本末兼修,体用兼备,在"学"——"术"——事业的模式下,以"诚"为"术"之本,以醇正之学,化成其贞正之术,终以成就其事业、事功。  相似文献   

11.
人类从何而来?在黑暗中摸索,人类在不断找寻。演绎着曲折的上下求索之路。缺乏科学的指引,人类的寻根之梦也只能寄托于虚无缥缈的上苍,“神”便成为万物之源。  相似文献   

12.
水是万物之源,没有了水,各种生命进行体都不能得以存在。在自然世界里,水影响着各个有机体,而在人类社会里水也深刻地影响着每一寸土地上的每一个人。  相似文献   

13.
水是生命之源,水是万物之基。长期以来,我国水资源存在着两大难题,一是淡水资源严重短缺,二是流域水环境日益恶化。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加,工业的迅速速发展,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水危机如影随形制约着前进步伐。胡若隐所著《从地方分治到参与共治———中  相似文献   

14.
魏春艳  李天道 《中国教师》2009,(Z1):107-107
<正>老子主张"道"为宇宙万物生命生成的原初域,坚持从自然存在的存在态势构成一切意义和价值的终极本原,因此,"道"也是生成一切艺术和审美的意义和价值的终极本原,是异于各种雕虫小技和一切世俗之类的真正"大美"、  相似文献   

15.
高考作文审题立意时,首先得明确的便是试题中“开放”与“封闭”的指令,它是正确理解题目意旨的关键一着。宋代苏东坡曾经在《东轩记》中说过,“循理以求道”。这里的“道”;是名词,指宇宙万物的本原、本体,“循”。遵循,意思是遵循事物的规律,才能探究出事物的本原和实质来。  相似文献   

16.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教育本应如水,既人性又智慧,让思想在因势利导中转变,让文化成为孩子的精神生命之源。让自己的教育行为如水般"载歌载舞"不仅是教育的成功,更是教师做人的成功。因为,水是柔韧的,在教育的王国里,这份柔韧将化作信任、宽容和等待。  相似文献   

17.
"生"是宇宙万物的本体,对"生"的本原的探讨可导出生之要义———"独化"、"创生"、"生动"。而对中国古典美学"虚静"命题的同步思辨能挖掘出其丰富的内蕴。由此得之,"生"之要义是宇宙万物本体"生"与中国古典美学"虚静"观二者相互通达的内质。  相似文献   

18.
郭店<老子>出土面世,为解决"老子其人其书"问题提供了可靠证据.老子姓老氏,名聃,春秋时宋国沛人,与孔子同时且长于孔子.孔子死后二百年左右流传的郭店<老子甲>是老聃思想的表述,与今本<老子>相对应章节有明显差异.郭店<老子甲>积极应世,主张以"道"佐人主治国,以"亡事"取天下.春秋老子的历史真实性不容怀疑.郭店<老子>的"道"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是老子的发明,是中国古始神话本原的理性升华.老子通过对自然之"象"的领会,把握住"混沌"的运动和变化,直接进入"本体"(物自身),以理性的"道"取代神话本原,宣告古始神话本原的终结.老子的"道"不仅是世界的本原,而且是天下万物发展变化的根本,是支配天下万物的原动力.郭店<老子>的"德"是得之于天道的人生准则,是以天道(自然之道)为内涵的.老子在两三千年前关于宇宙"生态平衡"("万物旁作,居以须复也.天道员员,各复其根.")的论述,以及对天道无为("道恒亡为")的热情赞扬,是中华文明宝贵的思想财富,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伟大贡献."人道无为"是春秋道家保证"视素保朴,少私寡欲"治国方略得以实行的思想路线.坚持"人道无为",天下必然大治.  相似文献   

19.
"头"是人身体的重要器官,也是语言中值得研究的核心词汇。"元、首、头"作为"头"语义场的成员,在历史上经历了更替演变。采用历史比较法和语言学理论,借助前人的研究成果将"元、首、头"三者更替的关系脉络及原因和发展状况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20.
杨超 《中文自修》2009,(10):7-7
A吉祥物:海宝 2010年上海世博会吉祥物“海宝”,意即“四海之宝”。“海宝”的名字朗朗上口,是中国民俗的吉祥之称谓。“上善若水”,水是生命源之源,水滴“海宝”的颜色是海一样的蓝色,表明了中国融入世界、拥抱世界的崭新姿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