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苏敦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中语文必修一、专题一、模块一为“吟诵青春”。这一模块规定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吟诵”活动体验。课程标准教学要求说,“吟诵青春”的学习材料是一组诗歌,要组织学生围绕“理解”与“吟诵”两个要点展开活动,在理解感受的基础上朗诵,在朗诵揣摩的过程中加深理解感受。  相似文献   

2.
果明 《小学语文》2009,(11):39-39
由首都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中国音乐学院、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吟诵分会(筹)联合主办,我刊等协办的“吟诵经典·爱我中华——中华吟诵周”大型文化活动10月12日至16日在北京举行。吟诵周期间,举行了5场展示不同流派风格及普通话吟诵的高水平演出,4场高层学术论坛,10多场走进大中小学校的“吟诵进校园”公益活动。  相似文献   

3.
《小学语文》2011,(12):29-29
为进一步抢救、传承和推广吟诵这一中国传统的教育和学习方式,2011年11月11-14日,以“吟诵教育”为主题的第二届“中华吟诵周”活动在北京隆重举行。  相似文献   

4.
《小学语文》2009,(7):F0003-F0003
吟诵,是汉语文的传统诵读方式,是古典诗文的活态,也是特别适合汉语文学习的高效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三千年来代代相传,有着重大的文化价值。 为了抢救这一文化瑰宝,在中小学教育中推广吟诵方法,促进“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深化开展,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北京语言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将于2009年10月10日-14日在北京主办“中华吟诵周”系列学术活动。在此诚邀教育界人士与会,共同探讨吟诵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和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5.
吟诵作为中国传统的读书法,以其自成曲调、情通古人、修身养性的特性,在课堂教学中具有独特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吟诵阅读法的特点和初中古典诗歌教学的目标要求,认为吟诵古典诗歌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鉴赏水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并进一步从诵读“诗韵”、启引“诗思”、体悟“诗心”、践履“诗行”四个方面探究吟诵在初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中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6.
在进入新课程后,我在语文教学中,把传统语文教学中的“吟诵”方法与新课程所倡导的“探究”学习方式结合起来.尝试建构起“吟诵与探究相结合”的新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在这里介绍我一些不成熟的作法,以此求教于同行。[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2022年4月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积极贯彻“坚定文化自信”,凸显核心素养的育人观,强调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材必背古诗文达到135篇(段),古诗文学习成为语文学习的重中之重。其中1~6年级必背75篇,都是诗歌。古诗的学习和积累,是小学生整个学习生涯基础知识积累的要求,关乎人文素养的提升、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但目前小学古诗教学的情况并不乐观,大多沿用老旧的教学方法,反复读,背翻译,体会浅,没有完全达到让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标。“自古读书皆吟诵”。吟诵是中华文化古老而优良的传统。华峰先生的“华调”吟诵,徐健顺老师的“矿泉水调”吟诵,将“吟诵”带到老师们面前。通过学习和实践,我将吟诵带进课堂,改善了古诗教学,并试着运用吟诵探索古诗教学。期待吟诵之花,在更多老师的古诗课堂上绽放光彩。  相似文献   

8.
目前,各种形式的“经典诗文诵读”活动正方兴未艾地开展,专门的吟诵学会也已宣告成立。究竟什么是吟诵?古代的吟诵和现代的朗诵、朗读之间,究竟关系如何?  相似文献   

9.
《史记》载:“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这说明,对于诗歌的教学,孔子不仅主张要配乐吟诵,而且以身垂范。这是可考证的我国古代第一个用“雅言”吟诵的专家。所谓“雅言”,就是当时的标准语,相当于今天的普通话。所谓“得神人境”,是指通过反复的、层进式的有效吟诵和涵泳,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语文教育向来是特别注重诗.一直到加世纪上半叶,学诗都是特别注重吟诵的。而传统的吟诵,有腔有调,节奏完全依照自然的声律节奏,不管意义结构如何,都按经典的节奏形式来吟诵。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虽然读的人知道“疑无”无解,“又一”隔断了词义,但实际吟诵时就是  相似文献   

11.
吟诵是中国古代主要的学习方式,这种传统的诵读方式承载着丰富、深厚的历史内涵和文化精髓。“吟”强调旋律感,“诵”更注重节奏感,吟诵的音调与平仄的声调彰显了语音的张力。吟诵教学,年纪越小越容易受到感染,在小学启蒙教育阶段开发传统吟诵课程是非常有价值的,它对于学生三观的形成和终身发展有一定的作用。传统吟诵注重依字行腔、依义行调,在吟唱或诵读的过程中感受和体悟作者的情感,从而优化自身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12.
彭世强,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上海市徐汇区语文学科带头人,上海市二期课改语文中心组成员,长期从事第一线语文教学。曾先后开设“中国古典园林鉴赏”、“古诗词吟诵唱鉴赏”等选修课,并完成了“古诗词吟诵唱鉴赏”教材和古今诗文吟诵唱CD两张光盘。2002年建立“彭世强语文工作室”,开辟了“工作室网页”,以古诗文有声阅读和学生朗诵社为工作室的工作重点,探索语文教育诵读教学和口语教学的深入有效开展。  相似文献   

13.
论中华吟诵文化的发展轨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舜“典乐教胄子”、西周“乐语教国子”到春秋战国“私学”盛行“弦歌诵诗”、“诵数以贯之”,吟诵活动逐渐走进了课堂,不断扩大着影响;由先秦积累并奠基的中华吟诵文化一直长传不衰,在汉魏六朝得到重要发展,唐代成为普遍风尚,宋元明清进一步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4.
吟诵,是读古典诗文的独有方法,是鉴赏古典文学作品类的独特手段,是吟诗填词的入门途径。吟诵之风由来已久,萌发于先秦,发展于魏晋六朝,辉煌于唐代,发扬光大于宋元明清,“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一落千丈。吟诵的要求是:吐字发音准确、清楚、响亮有力,声音饱满、圆润、优美,腔调婉转、圆和、动听,此其一;作者以声传情、用声写象,吟诵者循声感情、依声觅象,此其二;再创意境,充分显示吟诵者的个性,此其三。  相似文献   

15.
著名诗人陆游曾经说过,“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这个“诗外”我们当然可以理解得很多,但这其中或许就包括对诗歌本身的吟诵。大家不是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吗?小学古诗的教学离不开吟诵。  相似文献   

16.
吟诵是中国传统的诗文审美方式,该文探讨的是它与中国文化的内在联系:(1)中国文化中本原的生命意识即从感官感受中获得人生的愉悦,确立了“声”在艺术审美中的席位,是吟诵审美方式形成的文化基础。(2)中国文化中对立范畴不断转换的超越方式使得“声”从自然状态转化到逻辑状态最后进入精神状态,是吟诵审美方式形成的转换机制。(3)中国文化中的原始思维方式使得吟诵主体的情感律动得到了艺术张扬,是吟诵审美方式形成的核心。  相似文献   

17.
《湖南教育》2014,(11):42-43
有没有一种生活方式,让人回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吟啸徐行?有没有一种读书方式,让人回到“悠扬亦婉转,铿锵复有力”的弦歌不绝?有没有一种教育方式,让人回到“风檐展书法,古道照颜色”的生命状态?今天,我们对话经典吟诵大师李宁,和她一起回溯源头,用中国式的读书方法——吟诵,来享受经典之美。  相似文献   

18.
“一面吟诵,一面体会,是旧时代读书人练基本功的方法”,是语文课区别于其他文科课程的主要标志之一。钱理群教授曾经说:“文学的教育,有时声音极其重要,这声音是对生命的一种触动。文学是感性的,而不是理性的,所以,读让学生感动,用心朗读是感受文学的一个重要方式。”也就是说,文章之美不仅体现在内容和形式上,而且还表现在阅读吟诵的声音上。文章的节奏、韵律、排比、对仗,用情朗读吟诵才能充分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19.
什么是吟诵     
李白诗云:“吟诗作赋北窗里。”杜甫诗云:“新诗改罢自长吟。”吟诗,是古代文人的一项基本技能,是人人都会的事情。诗词文赋,从来就不是朗诵的,而是吟诵的。所谓吟咏诗词,诵读文赋,吟诵,就是“吟咏”和“诵读”的合称。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都按照诗文内在的格律或节奏来吟诵,而这一点,正是西方传来的朗诵法所忽略的。吟咏和诵读的区别,在于吟咏多有曲调,而诵读多无曲调。  相似文献   

20.
<正>吟诵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也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创作方法。2015年以来,我们在学习、研究、吸收、借鉴前人和当代学者吟诵教学成果的基础上,尝试将吟诵教学法引入高中古诗教学活动中,总结出“念—诵—赏—吟—作”古诗吟诵五步教学法。吟诵融合,激趣增智,审美创造,落实了古诗教学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