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3 毫秒
1.
教学与文化密不可分,课堂教学缘起于文化传承的需要,没有文化就没有课堂教学;同时课堂教学又总是在一定的文化生态环境中实现的,离开了教学的社会文化生态环境,则难以理解课堂教学。开展多元文化课程教学是传承多元文化,实现课堂教学文化建构的主要途径。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建构课堂教学文化,应确立知、情、意、行相统一的整体文化观,强化课堂审美文化,提倡生态主义的新型师生互动关系,构建生命化课堂文化和开展多元文化课程教学。  相似文献   

2.
课标修订稿将"文化理解与传承"纳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这是对文化素养的强化和凸显。文化素养的核心内涵可从传统文化认同、多元文化视野、文化自觉行动三个方面进行理解。具体到语文教学中,需要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通过文化探究、文化经典研读、多元活动性课程开发等基本路径,实现学生文化素养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都是在既有文化基础上的传承、建构、变革与创新中完成的。没有文化的再生产就没有人的全面发展,也就没有社会的进步。而人的发展依靠的是教育的完备,教育又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导的一种知识建构活动,因此,课堂教学要体现人的价值生成,要为具备高素质的人的再生产服务,从而为文化再生产开辟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不仅有利于实现学校教育的民族文化传承功能,而且有利于实现多元文化教育的目标。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可以通过挖掘优秀民族文化的内涵和丰富的外在表现形式,以观念性文化、生产性文化、生活性文化、规范性文化和交流性文化等课程内容,采用课堂讲授、参观、手工制作、实地调查、节日活动等教学形式,在实现多元文化教育目标的同时,实践学校教育的民族文化传承功能。  相似文献   

5.
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不仅有利于实现学校教育的民族文化传承功能,而且有利于实现多元文化教育的目标。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可以通过挖掘优秀民族文化的内涵和丰富的外在表现形式,以观念性文化、生产性文化、生活性文化、规范性文化和交流性文化等课程内容,采用课堂讲授、参观、手工制作、实地调查、节日活动等教学形式,在实现多元文化教育目标的同时,实践学校教育的民族文化传承功能。  相似文献   

6.
融合与认同: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及其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就是把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保护、传递和发展下去,其旨归在于民族文化的发展、民族精神的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场域的复杂交织态势彰显了民族文化认同和多元文化融合的历史使命和时代紧迫感。笔者认为,在多元文化交叉碰撞的背景下,文化的传承过程体现为文化融合过程,通过文化传承最终实现文化融合。其中,适切的文化传承路径显得尤为关键和重要。  相似文献   

7.
人类追求"自然人"、"社会人"、和"生态人"的实现,这一趋势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文章以生态学视角分析了当前全球化生境中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异化现象,重点提出在西方多元文化冲击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应该维系着传统生态体育观的传承、民族信仰的传承及乡土性、仪式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思路,在理性与科学传承的基础上实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生态化、区域化与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弟子规》课程教育教学时,教师综合运用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的教学思维,以吸收"和而不同"的开放文化为思想内涵的教学思维,以适应现代文化发展为动力的教学思维,更能不断培养拥有开放品性、理性思辨精神、全球格局的学生,在保障以文化人、化野为文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完成文化与人的双向建构过程,达到培养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多元文化人才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问思学堂"是以"问思"教学思想和学习方式为中心的教学实践建构,既是孔子思想传承的深化研究,也是当代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文化的校本探索。"问思课堂"旨在进一步传承和弘扬孔子教育思想,结合当代小学教学文化转型,强化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构建具有校本特色的小学课堂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0.
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场所,课堂学习是学生传承人类文化的基本形式。在当今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无论是教育理论研究者还是教育实践者,正在逐渐达成这样的共识:没有课堂教学行为的变革,就没有素质教育的真正落实,也不可能有新课程目标的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11.
在多元文化时代背景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美术教学相融合,不仅有利于丰富学校美术课程资源、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还有利于增进文化自信。但目前的美术教育教学中存在对传统文化教育重视不够、课程建设不适合学生发展需要、教师传统文化素养不高等问题,影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因此,从教学观念、教师素质、课程内容体系、课程评价反馈、环境创设方面提出优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美术教学融合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ABSTRACT

American classrooms are experiencing a rapid growth in cultural and ethnic diversity, as well as an increase in educational classroom computing. Because culture directly affects classroom organisation and classroom learning, teachers need to understand, incorporate, and support their students’ cultures. Furthermore, since educational computing is not culturally neutral, teachers in culturally diverse settings must integrate the computer culture, the classroom culture, and students’ learning preferences. To meet the need for culturally and technologically competent multicultural teachers,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s must first define both cultural competency and computer competency. After exami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e and educational computing, the paper explores some essential components of cultural and technological competency for multicultural teachers. Finally, it indicates the need for further research on the interaction of culture and technology in the multicultural classroom.  相似文献   

13.
"追求智慧"的新办学校文化建构的内涵是:学校通过建构智慧的理念文化、环境文化、制度文化、课程文化、课堂文化和活动文化,以形成学校的智慧文化,从而"创智慧学校,塑智慧教师,育智慧学生"。  相似文献   

14.
“追求智慧”的新办学校文化建构的内涵是:学校通过建构智慧的理念文化、环境文化、制度文化、课程文化、课堂文化和活动文化,以形成学校的智慧文化,从而“创智慧学校,塑智慧教师,育智慧学生”。  相似文献   

15.
课堂教学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模式,课堂教学文化重构是新课程改革的终极目标。传统课堂教学呈现着背离、单调和专制的文化异化特征。课堂教学的文化转型,将面临着地域性文化冲突、历时性文化冲突和群体性文化冲突。新课程改革需要重新审读教学理念、学习方式和师生关系,重构课堂教学文化。  相似文献   

16.
多元文化教育指平等对待来自不同文化群体的学生之间的差异,使所有学生得到平等教育机会的教育。在我国中小学实施多元文化教育,对中小学教师提出了新挑战,要求中小学教师成为多元文化教师,拥有多元文化知识,对不同文化持积极态度,熟练运用多元教学策略。在我国现行教师教育中,可通过增加多元文化教育课程,增加教学实习机会等途径,使未来教师经过学习、发展以及参与三个阶段,具备实施多元文化教育的能力,成为多元文化教师。  相似文献   

17.
文化回应教学作为一种教学取向以及一种行动方案,有其提出的理论背景、思想脉络和实践意向。教学忽视了学生的文化差异,没有关注他们的生活经历和文化背景,仍是以主流文化的标准及方式要求他们,因而造成少数民族学生学业低落。教师应该理解学生成长的母文化、学生文化行为所暗示的文化意蕴以及学生之间的文化差异,将学生的母文化作为学习的桥梁,而不是学习的障碍,学校教育应适度反应学生的母文化,使学生的学习经验更具脉络意义。教师需要关怀学生、与学生建立多种沟通方式、开发多元文化课程以及保持教学与文化一致性的教学架构。  相似文献   

18.
Teaching is a highly personal endeavor shaped by ‘funds of knowledge’ and beliefs about teaching, learning, and students. This case study examines how one Asian immigrant teacher’s personal expectations and beliefs influenced his expectations of students and the teaching and 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he employed. His expectations of students’ behavior and their failure to conform to his expectations influenced him to utilize more traditional, didactic instructional practices and responses to classroom management dilemmas. It is generally assumed that immigrant and minority students will benefit from exposure to teachers from similar backgrounds, and that ethnically diverse teachers can better prepare minority students for the multicultural workplace and global economy.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role a teacher’s background and experiences play in development of their beliefs about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eir expectations of students, and the instructional decisions they make regarding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teachers draw on their personal histories and cultural understandings to create classroom practices which are molded by microcosms of personal ‘funds of knowledge’ and beliefs about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contrast to conventional wisdom and unquestioned myths, this study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knowing that teachers’ cultural backgrounds do not necessarily qualify them to provide the most appropriate instructional environment for students from similar cultural backgrounds.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all teachers need to learn to recognize and negotiate the unique social elements culturally diverse students bring to the classroom.  相似文献   

19.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以"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理念为核心,从知识传授、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以及课程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改革,而课堂是实施新课改的主战场,在课堂这个空间中,存在着教师、学生及他们相互间的活动等,他们共同就形成了一种文化——课堂文化,塑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文化是贯彻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