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城乡教育一体化是我国进入工业化发展中期后,构建城乡教育新型关系,促进教育公平的战略选择。重庆市在城乡教育一体化国家试验中,以四项统筹带来四大变化,实现了四个"率先"与四大突破,推动城乡教育标准化、均衡化、一体化发展,其以体制机制改革为核心,以城带乡、城乡互动,政府强力推进的发展模式,对促进我国城乡教育新型关系的建立和一体化发展,具有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2.
政府主导的我国社区教育试验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式都很单一。选取"统筹城乡"视角,锁定城乡一体发展目标,构建空间形态、物质形态、社会形态、文化形态、技术形态"五个维度一体化"社区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创新社区教育评价模式,推动我国社区教育城乡一体化均衡协调发展,促进城乡二元结构向一元结构转型。  相似文献   

3.
城乡教育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石,探索构建城乡教育一体化评价模式,对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URSG-SSMCD模型是把城乡教育一体化作为一个整体,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选取空间形态、物质形态、社会形态、文化形态、发展形态作为评价要素,并建立区别于传统模式系统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发挥教育评价的导向、评价、促进功能,准确把握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状态,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4.
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是城乡教育一体化的重要背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城乡关系经历了从城乡隔离走向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变化过程;相应地,我国城乡教育政策也经历了由城乡二元教育到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嬗变过程。反思教育政策嬗变过程,我们可以获得诸多启示:对价值理性的高度关注应为教育政策嬗变的应然价值取向;教育政策嬗变模式应常规变化模式与“范式”转换相结合:教育政策嬗变方式应政策延续与政策终结相结合。  相似文献   

5.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的公平主要体现在教育的质量上。但在我国,城市与农村的教育水平并不一致,城市的教育资源明显好于农村的教育资源,这就会引发教育不公平的问题。提高农村教育水平,让农村孩子也可以享受到城市孩子相同的教育资源,是广大农村家长的心愿。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利用互联网发展的红利",六步三平台"城乡教研一体化模式营运而生。本文首先分析了由于城乡教育水平差异导致的传统交流制度存在的弊端,然后介绍了"六步三平台"城乡教研一体化模式的优势,最后提出了自己对应用该策略的一点策略建议。希望能够通过利用互联网技术搭建教研一体化平台,为城乡孩子提供同质的教育,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6.
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是今后我国城乡关系的主题、主线和新的时代特征,也是我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实现城乡一体化,教育要先行。为深入了解我区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便研究对策,破解难题,加快我区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近期,鹤山区文教体局对全区32所学校进行了专题调研,对我区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提出如下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大力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是成都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也是教育自身的改革和发展之必需。成都市有了构建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模式的工作实践。以人为本的城乡教育一体化的理念体系、良性互动的城乡教育一体化的结构体系、面向市场的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控制体系、三位一体的城乡教育一体化的保障体系的“四大基本要素”使城乡教育一体化得以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是促进城乡教育公平的有效手段,是在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大背景下提出的。认识、明确并统筹发展职业教育是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的目标和主要手段。本文对淮安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的发展现状及发展模式的构建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攻坚期",系统设计、整体推进是破解当前教育改革难题,尤其是师资"瓶颈"的主导思路。"四元多维"模式以教师教育实践教学为抓手,联结教师教育一体化、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和高师——基础教育一体化,关注区域教育系统内部生态的全面联系与动态协调,追求价值整合与持续发展,是对实习支教现有模式的全面升级,也是贫困地区教育发展应对三次改革浪潮叠加影响,由被动、局部的"问题解决"模式向主动、立体的"生态建设"模式转变的创新尝试。  相似文献   

10.
城乡教育一体化:问题形态与制度突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正在进入由城乡二元向城乡一体发展的新阶段。在"行政区管理体制下"和"跨行政区合作体制下"存在多个层次的城乡教育一体化。城市中心区与郊区教育一体化的问题形态主要是教育的"半郊区化",县镇与乡村教育一体化的问题形态主要是农村教育的"过度城镇化"。要实现城乡教育的一体化发展,必须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建立与服务型政府相适应的城乡教育一体化财政与管理体制,建立与双向城乡教育一体化相适应的教育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1.
城乡教育一体化实践与返乡农民工再就业教育行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城乡教育一体化快速推进中,返乡农民工再就业教育行动展开显得极端重要和极其迫切,从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是决定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力量。由是,在我国城乡教育一体化行进脉络与发展空间中,廓清返乡农民工再就业行为的目标与意义、职能与责任、方式与路径等基本要素,无疑对我国城乡教育一体化实践产生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科教兴国战略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国提出了要统筹城乡之间的发展,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而城乡教育的一体化则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中之重。晏阳初的乡村教育思想和奉献精神对我国如何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因此,重温晏阳初的乡村教育思想,有助于我国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城乡基础教育一体化的文化逻辑与现实冲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与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基础教育公共品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也是日益显现.受二元经济结构影响,我国城乡之间基础教育发展存在明显差距,城乡基础教育差距的存在和扩大是我国当前教育发展的严峻现实.城乡教育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必然要求.然而,在城乡基础教育一体化的进程中却出现了众多的冲突,其中在文化的互动与磨合中,冲突尤为明显,不可忽视,集中表现在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和方式文化等方面,跨越这些文化藩篱对推进我国基础教育一体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制度创新是深入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实现基础教育优质均衡的必然选择,形、构、质是城乡学校一体化管理模式的核心要素,学校一体化的实现必然是形、构、质三者统一的一体化。城乡学校一体化可分为五种模式,即异形异构异质模式、同形异构异质模式、同形同构异质模式、同形同构同质模式、特色优质模式。北京城乡学校一体化的过程,也是城乡学校从异形异构异质走向同形同构同质的过程。如何利用"别人的"生成"自己的",应该是所有参与城乡一体化建设项目的学校都要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开展农村新教师城乡一体化培养,是当下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对城乡教师一体化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农村新教师继留城培养之后入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分析农村新教师入职培养存在的问题、明晰城乡一体化培养优势的基础上,从培养目标、培养机构、培养课程、培养方式、评价体系等方面入手,构建新教师城乡一体化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6.
实施背景鄂州市是湖北省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试点市,"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是鄂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两个率先"(率先融入武汉城市圈、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目标之一。城乡教育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鄂城区作为鄂州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全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起着示范作用,并有效带动了教育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7.
城乡教育一体化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政策和目标,关系到我国城乡经济社会的公平与和谐发展.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的重点是发展农村教育,本文探讨了城乡教育一体化在辽宁省农村学前教育中的体现,并提出了推动辽宁省学前教育城乡一体化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城乡教育一体化是我国确立的最新的教育发展蓝图。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城乡教育二元结构显著。因此,研究探讨我省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积极推动城乡教育科学和谐发展,对我省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安定,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与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基础教育公共品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也是日益显现。受二元经济结构影响,我国城乡之间基础教育发展存在明显差距,城乡基础教育差距的存在和扩大是我国当前教育发展的严峻现实。城乡教育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必然要求。要实现城乡基础教育的一体化,首先就要打破维系基础教育二元结构的教育管理制度、二元户籍制度、教育财政制度、以及城乡教师制度的瓶颈.从而促进城乡基础教育的一体化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0.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随着淮安城乡一体化的不断推进,城乡各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和转变,各产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新的变化。本文针对淮安城乡一体化的现状、城乡一体化对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影响和要求进行分析,着重研究一体化背景下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在办学定位、就业方向、课程设置、专业设置、农民培训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