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热工过程与设备是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重要的专业课之一,是在本科生完成工程热力学、传热传质学、工程流体力学、工程燃烧学等专业基础课以及工业热工基础等专业课的学习后开设的.详细介绍热工过程与设备课程的在讲授过程中怎样良好地与以上课程结合起来,怎样系统地融入学生已经掌握的专业基础知识,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拓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为后续专业课打下坚实的应用基础.  相似文献   

2.
种植类专业包括农学专业、土壤农化专业、植物保护专业、种子专业、果树专业和蔬菜专业等,是我校历史悠久、资历最深的专业,也是我校的骨干专业。种植类专业生源广,既有并轨生又有实践生还有学历生等,如何调动各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成为必须解决的问题。我们认为,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兴趣及积极性与所开设的课程不无关系。为此,本教研组就学生对课程开设的总体看法,对专业课程、实习课程的设置意见和要求展开调查,共发放调查表600份,回收578份,回收率达96.3%,在问卷中,因有些低年级班级所开专业课程有限,对一些项…  相似文献   

3.
高职公共课程为专业服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职院校开设公共课程,既具有培养高职生综合素质的功能,又具有帮助学生学好专业课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开阔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扩大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运用、数学应用、外语交际、计算机操作等能力,以及为学生持续发展提供后劲。因此,必须适当开设。但开设要以“必须、够用”为原则,并且要为学生学习专业服务,帮助学生实现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的融通,教师要从公共课程的教学目标中找到与专业的切入点,充分发挥好公共课程服务于专业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针对无机非金属专业培养方案中专业课开设较晚、低年级学生对专业认识不够的问题,本文尝试阐述在大一新生中开展关于材料认识的实践活动,记述实践过程,评价实践活动的意义和效果,发现带有竞赛性质的实践活动能有效增进新生对无机非金属专业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5.
左媚柳 《文教资料》2010,(22):205-207
基于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小语种学习的意向.通过对该专业的学生发放问卷,对学生小语种学习现状、对开设小语种课程的态度、学习目的的认识、可能存在的学习问题及学习望期等情况进行了调查。本文分析了在对外汉语专业中开设小语种可能会涉及的诸多问题,并提出可行性建议,以为对外汉语专业中开设小语种课程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于颖泓  刘党桦 《学子》2012,(5):12-13
由于中等职业教育自身的特殊性,在所学的课程中既有文化课,又有专业课,在专业课中既有专业基础课,又有专业技能课,还有实践课程。因此,对于各个专业所学的课程,教师必须结合各自专业的特点对文化课和专业基础课教材进行适当的处理,以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机械认识实习》课程改革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机械认识实习》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的一门职业技术基础课,是面对低年级学生开设的基础技能实践课程。其目的旨在为学生提供认识职业、了解职业的教学环境,提供短而小,广而宽的实践活动内容。为学生学习专业课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能促进学生基础技能和职业素质的提高。 我校在专业现代化建设中,大力改革了原有的《机械认识实习》课程,根据苏州市地域经济发展新特点和新情况,补充完善了这一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更新了这一课程的教学模式。 一、针对社会需求,确定课程教学目标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苏州市对中…  相似文献   

8.
我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主轴并行课程改革方案的主要特征是: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实训为贯穿教学计划始终的主轴,文化课、专业课围绕主轴的进度和要求并行开设,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随实训课程增加,专业课程的设置模块化,并以提高职业技能为目的进行综合化处理,强化吸收新技术,目的在于搭建一个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持续发展,能够满足上岗、转岗和技术提升需要的平台.  相似文献   

9.
工程制图是一门技术基础课,一般在大学低年级学生中开设。而对于低年级大学生在经过十二年的紧张学习、考试,最终步人大学这一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后,难免产生学习懈怠心理,对未来感觉迷茫,对学习失去兴趣。而对于这时出现的相对枯燥、抽象的制图课程,学生对这门课程的认识基本上是一片空白,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厌学现象,一旦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社会美育氛围不断强化,美育成为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实施内容,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结合教师专业特长,人大附中航天城学校依据自身特质、课程架构、设施条件以及可开发的资源,构建中小学一体化美术课程体系.学校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开设水墨游戏校本课程,帮助学生提升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学生对国画的学习兴趣,不断启发学生对自由与美的感悟和热爱.  相似文献   

11.
处于研究初期的硕士研究生对研究方法课程和跨学科课程知识的吸收、内化在整个学术研究阶段占有重要地位。文章运用SPSS软件,结合实际调查数据,分析发现研究方法课程、选修课程及跨学科课程数量存在明显不足,且性别、学科类别等因素影响学生对这三类课程的态度,并提出课程改革应致力于构建个性化的课程体系等建议。  相似文献   

12.
我国编辑出版专业研究生课程设置现状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课程问题是教育的核心问题之一,我国编辑出版专业研究生基础理论课程、专业课程的设置在不同高校有着较大的差别,甚至连核心课程也都不统一,但都表现出概论式课程多、实践课程少等特点.避免课程设置的"重文轻理"现象、增加深入研究的专题课程、提高编辑学类和出版学类核心课程的比例有利于促进学科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2001年9月,我国开始了以教材改革为核心的一次全方位的课程改革,在这次课程改革中,服务于学校教育的教育类期刊就要充分利用自己作为媒体的独特地位,认真研究课程改革的理论和有关精神,积极参与到课程改革的实践之中,科学地策划课程改革栏目,积极引导、推动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14.
基础教育地理课程教学改革体现了素质教育理念和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现代教育目标。区域地理是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地理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之一。目前,高师地理区域地理课程教学不能完全满足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对新型高素质创新型教师人才培养的要求,必须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改革教学内容体系,强化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培养。  相似文献   

15.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是职业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相对传统的学科模式,较有影响力的新课程模式有项目课程、任务引领式课程、“宽基础、活模块”课程等。笔者认为,各种模式各有所长,应多元并存。本文结合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对任务引领式和项目课程的特点、应用实例作了介绍,并讨论了这两种课程模式交叉应用于数控专业课程中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16.
特殊教育领域存在着补偿性课程、发展性课程和功能性课程等不同的课程范式,其背后都有其课程观的理论支撑,也都有其实践的指导价值.由于学生特殊需要的差异性、多样性和复杂性,我们不能片面地强调或排斥某一课程取向,或完全否定它的意义.因此,当代特殊教育课程的价值取向逐渐从单一的补偿性、发展性或功能性,向以综合素质能力发展为核心的多元整合型发展,强调三者的相互渗透与融合.  相似文献   

17.
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三国的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各具特色,美国注重教师专业化,英国注重合格教师资格标准化,澳大利亚注重专业实践体验化。同时,三国也呈现出发达国家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上的一些共性,包括创建开放灵活的课程模块,强化大中小学之间的联系,关注实践课程的开设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三国的教师教育课程设置适应了教育形势发展的要求和世界性教师教育改革的潮流,体现了较高的教师教育课程的研究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前,地方财经类院校的商科类专业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具有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比重较大、必修课的构成趋同、选修课的构成和修读方式趋向多样化的特点,存在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自主设置权过窄、特色发挥不足,学生选课的自由度过小,与商科人才综合素养培养的吻合度不够、通识教育课程的管理不到位等问题。需结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商科人才的素质、学校的特色和传统,进一步优化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强化通识教育课程实施的保障等来加强通识教育课程建设。  相似文献   

19.
社会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平面结构设置应该在遵循高等教育的基本理念指导和满足现实社会的客观需要的原则下 ,兼顾人的发展多样性的要求进行考虑 ,其基本思路应该是 :充分尊重社会学专业的学科特征 ,在保证专业质量要求的前提下 ,增加跨学科的选修课程和实践性课程的比例 ,着重培养学生的全面的知识结构和实际动手能力 ,同时还应注意通过潜在课程的作用为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大学教师在教学中除了将其显性的专业知识以显性课程的形式作用于学生之外,其自身所拥有的其他众多的隐性文化资源也在以隐性的形式使学生潜移默化,这称为内隐性学习。大学教师的隐性教育资源对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科学精神、可持续发展能力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这种作用尤其体现在探究性课程教学中。以探究性化学实验课程为例,探讨大学教师的隐性课程资源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