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教育在时代不断更新、社会不断进步的情况下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教育目标也由应试教育改为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其中初中劳动技术教学是培养学生整体能力的体现,将劳动技术教学生活化,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成为拥有知识、拥有实践能力、拥有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劳动技术教学与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有着相辅相成的作用,因此将劳动技术教学生活化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需求,也是新课程改革之中重要的环节。  相似文献   

2.
南京市江宁区铜山小学“童创绿谷”劳动教育实践行动,将劳动教育与学生的生存技能、生活习惯、生长规律结合,将劳动教育与科技教育融合,为学生创造德性发展场域,通过项目化劳动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劳动中思考并创造,在创造性劳动中成长为智慧的思辨者、快乐的学习者、乐享的创造者、坚毅的实践者。  相似文献   

3.
劳动是马克思主义体系的核心观念,同时也是美好生活的来源。劳动教育在我国有着很高的地位,社会各个方面十分重视劳动教育的发展。在中小学教育中开展劳动教育,充分彰显了马克思劳动观的时代价值,通过教育与劳动结合,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而且还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文章主要探讨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在中小学教育中的价值体现,研究中小学劳动观教育的策略,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相似文献   

4.
劳动实践是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小学劳动课应把劳动实践作为劳动教学的中心环节,借助教材,把思想教育与掌握劳动技能、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做到实践性与教育性相统一.  相似文献   

5.
在《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引领下,如何通过劳动课程培育学生的劳动素养成为重要课题。劳动课程落实劳动素养培育有助于落实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有助于发挥劳动课程独特的育人价值,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劳动课程落实劳动素养培育在总体思路上要以跨界融合为走向,注重劳动素养培育的全面性与整合性;以一体化建设为基础,加强劳动素养培育的系统性与连贯性;以实践性为原则,在亲历体认中促进学生劳动素养的内在转化。在实践方略上通过强化素养目标、整合课程内容、完善课程实施、注重素养表现、打造师资队伍,让劳动课程落实劳动素养培育过程有“方”可循、有“料”可用、有“径”可走、有“度”可评、有“人”可靠。  相似文献   

6.
当前,校园种植活动的科学有序开展有助于优化学生劳动素养、劳动意识、探究能力,切实增强其综合素养。为推动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应深刻认识校园种植实践活动的优势,科学布置实践活动策略,尽可能强化劳动综合素养。本文将简要分析种植实践活动与综合素养培养,研究综合素养的培养现状,重点探究开展种植实践活动的有效策略,以期强化综合素养和培养效果,提高学生的劳动品质,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7.
创造性劳动教育意在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敢于创造的劳动精神,能在劳动中发现并运用智慧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产生创新性的劳动成果。STEM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将STEM教育的理念和方法融入劳动教育,开辟了创造性劳动教育的新渠道。结合创造性劳动教育的本质及其与STEM教育的关系,创造性劳动实践以发现与分析劳动问题、设计与优化创造方案、创制与改进实物作品为实践路径,以劳动手册、劳动成果为评价手段,引领学生亲历创造性劳动的全过程,提升创造性劳动意识与能力。  相似文献   

8.
在劳技课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大坤 《广西教育》2005,(7B):88-88
实施劳动技术教育是中小学促使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有效手段与措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现代教育在于开发人类特有的创造思维。中学劳技课教学旨在提供实践机会,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结合本学科的教学实践,在劳动技术课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方面作了一些尝试。  相似文献   

9.
刘克文 《现代教育科学》2005,(3):48-48,F0003
劳动实践基地建设在农村教育事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学校许多方面的工作都产生着重要影响,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抓好劳动实践教育,能够促进普通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生产发展,能够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能够引导学生创造物质财富,能够促进学生职业定向,对于基础教育的巩固、发展和提高具有深远的意义。要充分发挥劳动实践基地的功能;促进教育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在劳动实践教育中必须注重五个结合。  相似文献   

10.
俞君飞 《考试周刊》2014,(69):188-188
小学阶段,劳动与技术是促进学生素质提高的重要学科,劳动与技术课堂是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为此,我们要重视劳动与技术教学,紧紧围绕学生主体地位开展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提出几点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1.
肖瑞兵 《文教资料》2011,(16):236+55-236,55
面对新时期大学生劳动教育缺失和责任意识薄弱的严峻现实,在高职院校广泛开设劳动教育课,有助于落实高职院校办学宗旨和教育目标,有助于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以及职业素养的提升,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本文正是基于劳动教育目标与高职培养目标的契合之处,着重从劳动教育课对高职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的特殊意义、有效载体等方面来阐述对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课的认识和实践。  相似文献   

12.
在探索小学低年级劳动教育实践途径时,教师要有融合对接意识,如对接生产劳动、融入生活劳动、注意学科横向联系、课内课外结合、劳动课程建设、生活实践延伸等,从不同维度展开劳动教育,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劳动教育亟待创新,教师要对劳动教育现实有清醒的认知,结合学生劳动认知基础展开对应设计与实践,提高劳动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13.
劳动技术课不同于文化知识课,它是以操作训练和制作实践为基本教学形式,融知识、技术于一体,具有实践性和社会性等特点。劳动技术课有助于学生了解劳动技术基本知识,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热爱劳动的情感,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意志,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随着教育行业的发展,小学生劳动教育逐渐受到学校的重视。学校和家庭开展小学生劳动教育,首先,有助于小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在劳动实践中养成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精神,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其次,有助于小学生提升综合能力,在劳动教育中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动手能力、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更好地适应生活。最后,有助于小学生在劳动教育中形成健全的人格,主动承担起家庭的劳动工作,学会感恩,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因此,应该不断地强化小学劳动教育,促进小学生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初中生的身体和心理都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这个阶段对其进行恰当的劳动技术教育有助于他们的身心发展,获得积极的劳动经验,提高动手操作能力。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技术意识和良好的劳动习惯;通过创设情境发展学生技术学习的兴趣;强化学生实践体验,锻炼技术能力;鼓励学生进行交流评价和反思。  相似文献   

16.
随着当今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持续增长,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在素质教育中,劳动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环,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新形势下的高中教育改革中,我国越来越重视对高中生进行与劳动相关的实践教育。创新高中阶段劳动教育的方式方法,不仅能有效促进学生德、智、体全方位发展,还有助于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以便其今后在社会上取得长远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全国教育大会上将"劳"字列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序列,要求当代大学生养成正确的劳动思想、劳动精神以及劳动习惯。因此,文章从高校劳动课与后勤服务结合育人的角度出发,浅谈了其必要性、存在问题和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8.
<正>新教育形势下的劳动教育与传统劳动教育不同,不再是单一的体力劳动和生产劳动。而是要将生产劳动与教育进行充分融合,目的在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科学的劳动技巧,锻炼学生劳动意志,使学生可以掌握一些常见的、简单的劳动技术,掌握生活必备技能和知识。基于此认识,小学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开展劳动教育的实践中,要从科学发展的角度出发,有效结合教育所具有的主体性与社会属性,充分调动学生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动性。使学生在活动中积极掌握基本劳动知识、提高劳动意识、形成劳动习惯,从而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与身心健康发展。一、开发课程,丰富劳动教育内容  相似文献   

19.
孟娟  孟霞 《中国教师》2013,(24):33-34
建设劳动实践基地,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客观要求,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课本知识转化为实践的重要途径,对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着重大作用。目前,我校的劳动实践教育基地主要有种植业和养殖业。我校长期坚持劳动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使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进入了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轨道。一、利用劳动实践基地引导学生发展劳动实践场所是教学与实践、知识与技能的最佳结合体。如何在实践中帮助学生增加知识和提高综合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劳动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至关重要.文章以深圳市龙岗区麓城外国语小学少年邮局劳动教育为例,探究基于学生自我角色认同的劳动教育实践发展模式,以少年邮局中职业角色体验为抓手搭建劳动教育课程,形成了"社团活动—社区实践—社会服务"分层进阶的劳动实践模式,通过在社团、社区实践、社会服务中增强角色认知、认同与强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提高基本的劳动能力、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形成良好的劳动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