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7 毫秒
1.
程诺 《学周刊C版》2019,(17):173-173
元人王实甫的《西厢记》和西方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堪称中西戏剧史上两大爱情名剧,二者皆以青年男女的爱情为主题,歌颂了与封建势力相抗衡,争取自由爱情婚姻的精神,并且还同样塑造了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心腹仆人"这一形象。文章通过《西厢记》中红娘与《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乳媪的比较,展现中西戏剧中配角在身份地位、性格发展、思想观念方面的相同点,以及在守护主人爱情的态度、主仆关系、推动主人恋情的方式等方面的不同之处,进而揭示这一形象在戏剧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大团圆”结局,大量地出观在宋以后的戏曲小说中,成为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学现象。集中表现在元代四大爱情剧中的“大团圆”,有其独特的意义。它表达了封建社会中人们对美满婚姻的愿望、对合理生活的追求与向往。体现了对封建礼教家法、封建伦理道德批判的意向。同时,还反映了包括作者在内的元代文人的心理要求——证实文人价值。从元代四大爱情剧大团圆结局的丰富内涵和积极意义来看,对于戏曲中的团圆式结局,不可不加分析地一概否定。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汤显祖的《牡丹亭》和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两剧塑造人物形象的不同手法,比较得出中西戏剧创作的一些不同特点,即中国古典戏曲的人物塑造多是“迹象的刻画”,强调通过情境交融展现剧中人物心理发展的过程;西方古典戏剧塑造剧中人往往是“适合人世的普通经验”,强调人物强烈的行动性,突出戏剧冲突以塑造出典型形象。这是因为中国古典戏曲遵循的是写意的戏剧观和“意境”的创作原则而西方沿袭的是写实的戏剧观和典型化的创作理论。这种不同又有其各民族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缘由。  相似文献   

4.
大概是东方人对于大团圆这种结尾方式都比较偏爱的缘故,《沙恭达罗》一剧同样也是以大团圆落下帷幕的。戏剧结尾写到豆扇陀国王乘车上天,与妻、子团聚,尽管历经了一番挫折和磨难,但毕竟最终得以相认,完美团圆。读至此,我相信很多读沉重而紧张的心灵都会略感一丝宽慰,而我却深深陷入了沉思。  相似文献   

5.
汪琳 《巢湖学院学报》2010,12(1):108-112
王尔德戏剧在中国的译介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其名剧在中国广为流传。本文以余译本王尔德名剧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arnest(余光中译为《不可儿戏》)为例,并辅之与钱译本的比较(钱之德译为《名叫埃纳斯特的重要性》),认为余光中采用意译、归化的翻译策略有助于迎合译入语文化观众的接受心理,实现戏剧翻译的舞台表演性,对戏剧翻译实践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人们普遍认为《原野》是借鉴表现主义艺术比较成功的作品。作者认为《原野》是一部佳构剧。作者指出,曹禺在戏剧创作的初期,便为佳构剧“一类戏所笼罩”,想写一部有故事、有穿插、有紧张场面的戏剧,以适合中国戏剧观众的欣赏需求、欣赏心理和欣赏习惯。曹禺深谙西方各种戏剧艺术,他注意到了曾风靡欧洲的佳构剧正适合中国观众的需求。于是作家便借鉴佳构剧的戏剧理论和技巧原则,写出了《原野》。在《原野》中表现出佳构剧的一些基本特征:结构工整精巧、具备“必需场面”和抽象而严肃的主题等。作者认为,《原野》是曹禺戏剧创作的转换期作品和特殊现象,也是成功的尝试。但是,《原野》所受表现主义影响及在佳构剧理论和技巧运用上,还需深入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7.
欧阳予倚是我国现代在戏剧艺术上的一位“全材”;喜剧是他的戏剧创作中最有特色的一个方面;主要从爱情、婚姻和妇女问题取材.适步从单纯的爱情喜剧发展为较广泛的社会讽刺,风格由温婉、轻松的明快、泼辣,结构精巧,喜剧性强,是其喜剧创作的基本特点;其喜剧代表作《屏风后》明显受到欧洲世态喜剧《造谣学校》的启发和影响。  相似文献   

8.
《西厢记》导读王实甫《西厢记》以同情封建叛逆者的态度,写崔、张的爱情多次遭到老夫人的阻挠和破坏,从而揭露了封建礼教对青年自由幸福的摧残,并通过他们的美满结合,歌颂了青年男女对爱情的要求以及他们的斗争和胜利。该剧重点突出了一个“情”字。为了体现爱情自由的主题,作者让崔、张见面之初,张生这边“眼花缭乱口难言,魂灵儿飞在半天”,崔小姐那边也是心中暗生情愫。最后的结局是奉旨成婚大团圆。这样肯定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美满姻缘,提出了“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婚姻理想。清人毛奇龄曾说“有情的”三个字是全书的“眼目”,可以概括这…  相似文献   

9.
在莎士比亚丰富的戏剧遗产里,《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的地位无疑不及《哈姆莱特》、《麦克佩斯》、《奥赛罗》、《李耳王》等名剧显赫,评论家不大注意它,文学史上谈论不多,舞台演出也较少。虽然是“说不尽的莎士比亚”,莎剧传入后的近八十年间,中国还罕见有人提起它。但这并不影响它在莎士比亚剧作中的特殊地位。早在1623年“第一对开本”出版时,《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独一无二的位置就引人注目,它单独列出,不属于莎士比亚历史剧、悲剧与喜剧三组作品中的任何一组。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的基调是悲剧性的,但其中也包含喜剧色彩,它对于深化主题思想起到了重要作用:以“讽刺性的喜剧形态”悲吟封建本世的挽歌,以“幽默性、荒诞性的喜剧形态”哀叹宝黛爱情的悲歌,以“滑稽性的喜剧形态”反衬封建贵族的没落。由此揭示《红楼梦》的艺术手法不仅突破了历来“大团圆”的叙事结构方式,而且合理地集大成地运用了历来中国小说描写的喜剧手法,完成了对中国传统小说描写手法的“总继承”。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青年男女本能情欲与礼教信条之间天然对峙的角度切入,对古典名剧《西厢记》的戏剧冲突重新予以发掘和体认。文章认为:贯穿《西厢记》全剧的戏剧冲突,是崔、张由一见钟情的爱恋发展而来的自主婚姻理想与门第婚姻观念、礼教禁忌的激烈碰撞。剧作家让一对儿痴情恋人在经历过这种种波折之后最终结成美满“眷属”,雄辩地证明了情对礼的战胜与超越。  相似文献   

12.
元杂剧中的婚恋剧,题材各异,情节多变,有自身的婚恋模式,即才子佳人大多都经历了相知相恋、相思受阻和团圆相守的爱情婚姻过程。本文以篇幅短小的《张生煮海》为例,从戏剧情节角度加以浅谈。  相似文献   

13.
唐传奇《李娃传》的爱情故事情节存在着由悲剧到喜剧的转换。“李娃对郑生有无真情”的问题无法定论,且与情节的发展之间并无太大关系。出身妓女的李娃懂得遵从唐代“狎妓文化”的潜规则,郑生却试图打破这一点,因而落得悲剧下场。李娃最终与郑生结合,成就喜剧的大团圆结局,是一个从妓女到节妇的转变过程,恰恰体现了作者对封建门阀制度的迎合,而非反抗。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青年男女本能情俗与礼教信条之间天然对峙的角度切入,对古典名剧《西厢记》的戏剧冲突重新予以发掘和体认。文章认为:贯穿《西厢记》全剧的戏剧冲突,是崔,张由一见钟情的爱发展而来的自主婚姻理想与门第婚姻观念,礼教禁忌的激烈碰撞。剧作家让一对儿痴情恋人在经历过这种种波折之后最终结成美满“眷属”,雄辩地证明了情对礼的战胜和超越。  相似文献   

15.
《音乐世界》2012,(16):149-149
《嫁给谁都幸福?》其实无关爱情 上海满艺文化的小剧场新作温情喜剧《嫁给谁都幸福?》8月7日起献演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娩剧沙龙,这是沪上当红青年编剧王庐璐自口日光励志剧《好好先生》、黑色幽默剧《绝代双“熊”》、骗术揭露剧《不骗你骗谁》系列后,酋度回归到都市青年情感题材。  相似文献   

16.
莎士比亚的戏剧在全世界被公认为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都对莎士比亚和他的戏剧创作作出了高度评价,认为莎士比亚是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之一。 通常认为,在莎士比亚的全部戏剧中,以悲剧成就最高。而莎氏的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瑟罗》、《李尔王》和《麦克佩斯》——中,《哈姆莱特》(写于1601年)一向被评论家认为是莎氏最重要的作品。别林斯基称莎氏为“戏剧诗人之王”,而《哈姆莱特》则是莎氏“灿烂王冠上面的一颗最光辉的金刚钻”。 《哈姆莱特》一剧的基本情节取材于丹麦王子哈姆莱特  相似文献   

17.
乐铄 《语文知识》2008,(3):25-29
中国戏曲与古希腊悲剧喜剧皆多兼具悲喜二性,但一者倾向于悲喜成份差别小,一者倾向于悲喜成份差别大。两大古剧的悲喜性质尤其有明显差异,古希腊戏剧里的“悲”主严肃赞颂,“喜”主滑稽讽刺.富民主气质和思想教育性;而中国戏曲里的悲喜皆甚为本色,是对世俗人生哀怨欣喜更直接具体的反映。同为杰出戏剧文化遗产的它们从内容到形式多所区别,明显是戏剧的不同类型,那种认中国戏曲里多有悲剧。并将中国戏曲比拟分列为“悲剧”与“喜剧”。其实是戏剧文类比较方面的含混与偏误,反映的是20世纪初西方文化东渐中崇尚西方的“欧洲中心主义”,以及这一思维在后来许多年文化研究中的残留。  相似文献   

18.
对美好爱情的追求是人类共有的、永恒的母题。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这更是人们共通的期盼。被马克思誉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的莎士比亚和早他300年的我国元代著名的戏剧家王实甫,他们就是这母题的优秀的吟唱者,虽然,他们相隔三个世纪;尽管,他们语言相异。《罗》剧是莎士比亚创作于1595年的一部充满青春和理想追求的爱情悲剧:比《罗》剧早近300年的《西》剧则是一部以爱情故事为题材的“天下夺魁”的“新杂剧”。虽则一悲一喜。二者对剧中主人公命运的关切、颂扬,却如出一辙。  相似文献   

19.
《霞笺记》是根据《燕居笔记·心坚金石传》改编而成的传奇,传奇从题目到内容遵循"一人一事"的原则构架作品,其中人物的增加和主人公形象的丰满,体现着晚明时代文人的科举心路。最重要的是传奇将小说的悲剧结尾改编成大团圆的喜剧,迎合了社会受众的心理,蕴含着时代的特色。  相似文献   

20.
何小平  曾艳 《文教资料》2007,(19):73-77
汤显祖的《牡丹亭》系明代传奇,其戏剧情节中的喜剧穿插和喜剧结尾形式,根据西方的戏剧理论解读,极易被人误读为喜剧或者正剧。本文立足于中国古典悲剧理论与西方悲剧的差异,依据中国古典悲剧的“苦乐相乘”、“悲喜交错”的民族特色的审美风格,对该剧的情节结构中喜剧穿插、喜剧结尾的悲剧内核、悲剧意蕴、悲剧效果史、悲美的语言色彩和作者的悲剧创作理念进行分析解读,以对《牡丹亭》的悲剧审美形态重新进行界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