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4 毫秒
1.
刘勰著《文心雕龙》,正当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的时代,也是齐梁之际文风不正的时代。《文心雕龙》既是一部总结创作的理论,又是一部批判文风的著作。总结创作和批判文风,是《文心雕龙》一书的两个重要方面。这两方面都是值得重视的。如果在研究《文心雕龙》的时候,对于这后一方面注意不够,则对于刘勰所论述  相似文献   

2.
从内容形式和创作手法上看,《天赋》是一部典型的元小说,它是关于创作的创作,小说中的小说。虽然《天赋》以激进的方式与传统小说告别了,但纳博科夫正是通过它,宣告了自己与俄罗斯文学传统的血肉联系:俄罗斯文学是作品真正的主角,俄罗斯文学传统不仅鼎力支持了小说男主人公费奥多尔·戈都诺夫天赋的成长,也成就了《天赋》,它成为作家写得最好的一部俄语小说作品。  相似文献   

3.
《文心雕龙·隐秀》篇是刘勰关于创作论的一个重要篇章,它不仅从字句的修改、锤炼和润色问题提出了一些重要的创作原则,而且从美学理论的高度,提出了一些重要的美学原则,表明了刘勰的美学见解。过去,由于清人纪昀和近人黄侃断定《隐秀》篇补文是明人伪造,致使大家忽视了对《隐秀》篇的理论的探讨和研究。实际上,我们就是对《隐秀》篇的四百多字的补文置而不论的话,《隐秀》篇的其余部分也表明了刘勰的真知灼见,也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  相似文献   

4.
《文心雕龙》的《知音》篇,有"酝藉"和"浮慧"二语。笔者借它们来形容中国现代小说的两大技巧模式。酝藉者,含蓄也;小说技巧中的具体呈现法,或称客观叙事法,属于"酝藉"。浮慧者,外露的聪明也;小说技巧中的夹叙夹议法,属于"浮慧"。鲁迅的《药》、吴组缃的《官官的补品》等小说,好用象征、反讽等手法,属于"酝藉";钱锺书的《围城》等小说,好用比喻,好发议论,属于"浮慧"。中国现代的某些文学批评家,受西方理论影响,论小说时重具体呈现法而轻夹叙夹议法。这两种手法各有优胜,同样值得欣赏。  相似文献   

5.
村上春树秉承了与传统日本文学相异的内格特质,通过借鉴俄国形式主义文论中陌生化的理论拓宽了他的创作手法。他的最新小说《1Q84》对"陌生化"手法的使用表现在小说中框架、情节、语言的新风格等方面。作者从新手法创作旧事物,读者从新角度观察旧事物,"陌生化"的艺术加工和处理方法使《1Q84》更具可感性。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小说理论形态之一的评点,起始于宋人刘辰翁评点《世说新语》。随着小说创作的昌盛,小说评点也大量出现,明、清两朝产生了不少著名的小说评点著作,如明人李卓吾、清人金圣叹都批评过《水浒》,《金瓶梅》有张竹坡评本,《三国演义》则有毛纶、毛宗岗父子的评本,《红楼梦》有脂砚斋评本,至于《儒林外史》的重要评本则有闲斋老人、黄小田、齐省堂、天目山樵四家。  相似文献   

7.
如何认识文学作品艺术生命力的建构机制,是探明文学历史本质内涵的一个重要方面.刘勰的《文心雕龙》从创作与接受的相反相成关系的探讨中,揭示了文学作品艺术生命力的建构机制.这表明《文心雕龙》中已具有自觉的接受理论思想.  相似文献   

8.
英国十九世纪末的伟大作家康拉德在小说创作中既继承了维多利亚时期的文学传统,又开拓了现代主义文学的先河。特别是他的重要作品《黑暗的心》中有着大量的现代主义小说的元素。本文通过分析小说中运用的心理分析、复式叙述、象征手法和印象主义手法这些现代主义元素,阐述了康拉德对二十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9.
《文心雕龙·比兴》中关于比兴问题,不少人没有把它与其它篇章联系起来,只是把它作为一单独的篇章来认识,忽视了它在全书理论体系中的应有地位及其对文学理论的影响。因此,如何充分认识和评价《比兴》篇的理论贡献,是当前《文心雕龙》研究中值得注意的问题。大家知道,比兴手法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主要艺术手法,在《诗经》和《离骚》等诗作中,这种手法早就被应用。早期的文学批评家,对这一重要的文学方法曾作过多种解释。郑众在给《周礼·大师》作注时说:“比者,比方于物也;兴者,托事于物。”比是打比方,兴是借一件事物  相似文献   

10.
明代是《文心雕龙》研究的关键时期,这期间的龙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成果,明人对刘勰梦境的研究就是其中之一。在明代《文心雕龙》多个版本的序言中,明代学者频频提及刘勰在《序志》篇中叙述的梦境,他们肯定了刘勰对梦境真实性的构建,突出此梦的神圣性和神秘性,同时认为此梦构成刘勰创作的主要动力,而上述现象与明代儒学复古思潮、梦文化风行、戏曲小说等通俗文学的繁荣有着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幽灵批评理论为文学批评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文章采用幽灵批评理论来分析爱伦.坡的经典恐怖小说—厄舍里古屋的倒塌,旨在深入探讨世界经典恐怖小说。  相似文献   

12.
二十世纪的美国美学家苏珊。朗格关于艺术“生命形式”论的动因是:对盛行的形式主义文论和语义学批评的反拨和纠正;对贝尔的“有意味的形式”论的改造与超越;对艺术“自我表现”论的批判和反思;对卡西尔“生命形式”论的继承和发展。从而使艺术“生命形式”论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3.
“体”是《文心雕龙》中重要的文论概念,具有十分丰富复杂的内涵,是一个概念系统,涉及《文心雕龙》一书的文章学理论的诸多方面的问题。综合来看,“体”主要包括有“体”(体类)、“体要”、“体貌”、“体性”、“体势”等不同的含义,这些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体”的复杂观念共同构成了“体”的意义系统,表述了刘勰关于“体有六义”的文论思想。  相似文献   

14.
姚刘之争反映的是两代作家、学者对文艺理论问题基本看法的不同,是中国当代文论系统转换中出现的观念冲突。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姚雪垠的历史小说和刘再复的文学主体性理论都是我们当代文学的重要文学资源。姚刘之争的论争方式是值得反思的,这表现在以政治批判代替文学论争,在论争中使用武断的谩骂式语言。对此,我们需要重申批评家和作家的雅量,需要维护文学批评的正常原则。  相似文献   

15.
社会历史批评是一种从社会历史角度观察、分析、评价文学现象的批评方法,即将文艺纳入社会历史中考察,并从中发现规律,解读作品。社会历史批评的源头可追溯到古希腊批评家柏拉图的“模仿说”,到维柯时期基本成熟,后经斯达尔夫人、丹纳的阐释得到进一步完善,又经19世纪俄国现实主义批评家的拓展、延伸,其地位在文学理论界得以完全确立。纵观社会历史批评的整个发展过程:在批评视角上,其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多,越来越全面,但经济因素缺失;在文学与社会的关系上,从单一的社会主体上升为文学与社会互为主体;在方法上,从单纯以社会学的方法解读文艺发展为与其他学科的交互融合。  相似文献   

16.
文本社会学是奥地利学者皮埃尔·V·齐马提出的社会学批评理论。他充分地汲取了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克里斯特娃的符号学,在文本与社会之间、文本各层次之间、文本生产与接受之同、文类体系与社会体系之间构建了互文性。文本社会学将“互文性”作为其理论核心,不仅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既经验又批判的社会学批评方法,可以成为中国21世纪文学理论多元化中的一元,而且还能为文学研究和文化研究的和谐沟通提供一种精致而有效的理论范式。  相似文献   

17.
夏志清的中国古典小说研究多从道德角度切入,诸如对《金瓶梅》性道德的批判,对《水浒》"行帮道德"的反思,对《红楼梦》爱情道德的解析,对《西游记》道德正当性的论述。从中外文学史及批评史来看,道德批评有其合理性,文学批评应当具有道德承载。夏志清对中国古典小说的道德批评是从西方人文主义道德出发的审美化批评,充满人道主义温情,其独特的理论来源和批评实践,丰富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批评理论。  相似文献   

18.
拉康关于自我建构的精神分析理论拓展了文学批评的视野。王尔德在小说《道连.葛雷的画像》、童话《西班牙公主的生日》和《少年国王》中较好地体现了"镜像"这一自我建构的主题。这些心理学主题的作品凸显了王尔德创作理念及创作技巧的超前性。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批评已成为当代文学批评的“元问题”,小说批评在其中具有极为典型的示范意义。而以80年代的王安忆小说批评为例,梳理新时期文学批评在建立过程中所引发的批评模式、批评话语、批评姿态的转变,这不仅表征了当代文学批评在面临具体作家作品时的共性问题,也意味着新时期的小说评价过程中在评价范式与审美标准上凸显的小说评价史问题。  相似文献   

20.
《耻辱》是拉什迪早期作品之一。小说中,比尔吉斯(Bilquis)的疯癫几乎贯穿全书,是小说的重要线索之一。本文尝试用福柯的疯癫理论对小说中比尔吉斯的疯癫进行分析,以此来揭示拉什迪对伊斯兰教文明的批判和他的后现代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