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张树峰是我国在本世纪第一个越过2.30m的跳高运动员,蝉联了第10、第11届全运会男子跳高冠军,通过对他在第11届全运会越过2.28m的技术动作进行运动学研究,结果表明:张树峰的摆动腿着地点到身体重心的水平距离相对较大;起跳开始阶段的身体重心水平速度有所下降;起跳开始瞬间身体重心高度低于摆动腿最大缓冲瞬间的身体重心高度;在起跳过程中起跳腿在最大缓冲瞬间膝角在背越式跳高膝关节缓冲最佳角度范围之内;起跳阶段的蹬伸距离较小,缓冲时间相对较长,腾起角度比较合理.  相似文献   

2.
运用现场拍摄与图像解析的方法,对第11届全运会田径比赛男子标枪决赛前8名运动员的技术动作进行解析研究。结果表明,男子标枪运动员在投掷步阶段下肢动作有3种不同的时间变化节奏模式;在标枪出手瞬间身体各环节(髋关节、肩关节、肘关节以及标枪出手的速度)变化基本相同;标枪出手瞬间所获得水平速度与垂直速度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标枪的出手角度、初始攻角和初始偏航角度比理想值普遍偏大;在最后出手阶段,制动腿膝关节都在逐渐伸展,在出手瞬间的制动腿膝关节伸展角度大于最后用力阶段中的膝关节最大角度;在T1—T2阶段的肩轴与髋轴变化情况各不相同。同时,加速距离主要取决于试图达到最佳投掷效果的许多动作。  相似文献   

3.
采用德国ISOMED2000等速系统获得优秀散打运动员膝关节肌群的生物力学特征。建议在进攻训练中膝关节速度达到300°/s,能充分发挥运动员小腿伸肌群的爆发能力。膝关节角度在163°~171°范围内,脚的运动速度达到最大,可起到有效踢击对方的目的;采用300°/s的速度可以快速屈小腿,可缩短动作时间,有利于运动员快速回防,同时为再次打击对方在时间上创造了条件。站位中,膝关节角度保持在159°~167°之间,下肢肌群爆发能力强,有利于运动员调整自身的身体姿势,改变重心位置,避开对方的快速进攻,可有效的保护自己;同时为快速起动进攻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4.
目的:从生物力学角度分析古典舞演员"吸腿转"平衡控制的生物力学机制及其能力影响因素,为古典舞旋转动作平衡训练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高速摄影、三维测力台和表面肌电同步采集4名优秀女子古典舞演员"吸腿转"动作的运动学、动力学和肌电信号,并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高水平女子古典舞演员吸腿转时,支撑腿膝和踝关节角度随旋转蹬伸平稳增大,并先后达到最大稳定支撑角度、保持不变;地面反作用力的X和Y轴分力曲线波动较多、幅度较小;运动环节肌电积分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踝关节、膝关节和核心部位的活动肌群。结论:支撑腿踝、膝关节控制性力量能力是"吸腿转"平衡控制的关键;旋转启动时应适当控制支撑腿下蹲幅度;核心控制能力有助于"吸腿转"动作达到更高水平的稳定性;古典舞演员旋转平衡与快速、及时的身体重心三维调控关系密切,建议加强感觉统合能力训练和反馈性姿势控制学习。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评价疲劳后运动员蹬跨步动作运动表现的变化,并探讨疲劳对羽毛球运动员完成不同方向跨步动作下肢生物力学特征的影响。方法:8名羽毛球专业大学生在疲劳前后分别进行向左和向右的蹬跨步动作,对比疲劳前后跨步腿着地阶段下肢运动学数据和足底压力数据。结果:疲劳后,完成蹬跨步动作的最大速度降低;在着地时刻,疲劳后髋关节屈曲角度减小,外展角度减小,外旋角度增大,膝关节外旋角度减小,踝关节由外翻着地变为内翻着地;在跨步腿整个着地阶段内,髋关节最大屈曲角度减小,膝关节最大屈曲角度减小,最大外旋角度减小;疲劳后前足内侧和中间区域最大压强显著高于疲劳前。结论:疲劳后完成蹬跨步动作的动作表现下降;在疲劳后,下肢以一个更加直立的姿态落地,会增加下肢关节冲击力,同时增加膝关节尤其是前交叉韧带的负荷,增大损伤的风险;疲劳后足底压力分布的变化可能增加足部尤其是前足内侧跖骨区部位及膝关节损伤的风险,在设计羽毛球鞋时可以考虑这一因素。  相似文献   

6.
为了比较不同级别男子跳远运动员起跳阶段"身体姿位"参量的异同,采用文献资料法、摄像解析法和数理统计法,对男子跳远一、二级运动员起跳阶段的着板角、蹬离角、起蹬夹角、腾起角以及起跳腿髋关节、膝关节在三个运动时相(着板时、最大缓冲时、蹬离时)的角度或运动幅度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身体姿位"参量是影响动作技术效果的最基本因素;一级跳远运动员的着板角度、蹬离角度、着板时膝关节角度、最大缓冲时刻膝关节角度、蹬离时膝关节角度以及髋关节伸展幅度均大于二级运动员的,腾起角之间的差异不具备统计显著性;"高跳型"是当今世界跳远技术的发展趋势,在细节方面,要求运动员避免髋关节的屈曲幅度,适当增大着板角度、蹬离角度、着地时膝关节角度、最大缓冲时刻膝关节角度和蹬离时膝关节角度.  相似文献   

7.
教材中,跑的周期阶段划分方法,脱离了跑步技术的实际应用,没有达到便于分析技术动作的目的,提出新的划分观点是基于两腿周期动作同时具有对应性、同步性和反方向性的特征,把单腿动作周期划分为折叠后摆、前摆、下压着地缓冲、后蹬四个阶段,有利于双腿动作协调配合的动力学特征分析。支撑腿着地缓冲时,髋关节不是主动弯曲,而是积极伸展;踝、膝关节的弯曲缓冲是被动的,而不是主动的。“踝、膝、髋关节主动弯曲缓冲”的技术要求是不妥当的,其结果必然导致缓冲时间的延长,而不是“缩短缓冲时间”。  相似文献   

8.
运用文献资料、录像解析和数理统计方法,对参加第11届全国运动会田径比赛跳高决赛的前11名运动员在起跳过程中摆动技术之间的内在联系与相互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背越式跳高起跳过程中摆动腿摆动的方式有"折叠式"与"屈腿式"两种;摆动腿着地瞬间的着地角、髋角与运动员身体重心水平速度、腾起初速度有着显著的相关性;与运动员起跳的腾起垂直初速度、跳高专项比赛成绩有着显著的负相关性。起跳腿着地瞬间两大腿夹角与重心腾起垂直速度有非常显著的负相关性;起跳腿离地瞬间两大腿夹角与身体重心腾起的高度有显著的正相关性;摆动腿蹬离地面瞬间起跳腿踝关节的摆动速度与起跳腿着地瞬间身体重心水平速度、腾起初速度都存在着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乒乓接发球技术无论对于具有一定水平的运动员还是初学者来说,都是相当重要的技术动作。为了使各层次乒乓球选手掌握好接发球动作,就接发球的基本姿势,膝、踝关节的蹲屈角度、身体重心移动速度和跟随重心移动等技术动作予以分析,并提出接发球技术训练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运用运动生物力学理论和实验研究方法,对跳远运动员起跳的肌肉活动生物力学特性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起跳初始阶段起跳腿髋关节产生较大的伸髋肌力矩,髋关节伸肌群的离心工作能力对起跳非常重要;膝关节屈肌群(股后肌群)膝关节屈肌群的主动收缩能力对起跳和避免股后肌群的损伤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起跳腿髋、膝、踝关节肌力矩大小和肌力矩峰值与重心腾起速度关系密切。起跳脚足底压力中心变化与重心腾起速度存在非常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应加强踝关节周围肌肉群力量训练和韧带的牢固程度,以增强起跳脚支撑的稳定性,提高起跳作用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北大学生常见膝、踝关节运动创伤原因调查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对 110 5例北京大学学生运动创伤的性质、部位、相关运动项目进行了调查统计 ,结果发现在运动创伤的种类中 ,以软组织的创伤率最高 ,占总创伤的 89% ,而膝、踝关节创伤为多见。导致大学生运动创伤的运动项目以三大球 (足、篮、排 )为最高 ,占总创伤的 6 7.5 %。同时对一般大学生膝、踝关节创伤原因进行调查分析 ,并提出防治运动创伤的建议及对策  相似文献   

12.
北京市高校篮球运动员膝关节损伤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北京市高校篮球运动员进行问卷调查,对运动员膝关节的损伤种类、损伤技术动作及损伤致因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调查研究,发现北京市大学生篮球运动员的膝关节损伤主要为半月板损伤、侧副韧带损伤、十字韧带损伤和髌骨损伤;造成其膝关节损伤的三种重要的原因是:准备活动不充分、自我保护意识差与运动负荷过大.  相似文献   

13.
以系统训练的足球和速滑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采用Cybex-Norm等速测力系统对运动员膝关节屈伸等速 向心收缩的力学测试,探讨两项目运动员膝关节在不同速度下屈伸的力学特征规律与不同,为运动员的科学训练 和选材等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9~20岁男生双侧膝关节进行等动肌力测试,探讨青少年膝关节屈伸肌群力量发育特征。方法:运用Kinitech等动测力系统对研究对象双侧膝关节进行60°/s、120°/s、240°/s三种速度的测试。结果:青少年男子膝关节屈伸肌PT值随年龄的增大而增大,不存在某个年龄段快速增长的现象,在同一年龄膝关节屈伸肌PT值均随测试速度的增加而减小;相同年龄男生比较,在同一速度下同侧屈伸肌有较大差异,且在各年龄段伸肌的PT值均大于屈肌,在60°/s下,差异在9~14岁有显著性(P<0.05),在15~20岁有高度显著性(P<0.01),在120°/s测试条件下,左侧差异在14~20岁表现出显著性,右侧差异在15~20岁表现出显著性;同一测试速度下同年龄异侧同名肌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在同一测试速度下,H/Q值随年龄的增加显示出减小的趋势;同年龄段男生的H/Q值随速度的增加逐渐增大。结论:9~20岁男子膝关节屈伸肌群力量均随年龄的增大而增大,但表现出随年龄增长屈伸肌力比H/Q值呈递减的趋势,形成随年龄增大屈伸肌群力量差距增大的现象。  相似文献   

15.
谈少儿跳高运动员徐扬的选材和早期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握好少儿跳高运动员徐扬选材及早期教学训练的过程是培养该高水平运动人才的关键。简述了对少年跳高运动员徐扬的选材工作和早期培养过程的要点。并就如何针对这一年龄阶段运动员生理、心理和生长发育的特点有步骤、有目标的进行训练作了相应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中国女子足球运动员踝关节损伤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资料和调查访问法,对参加广西梧州冬训的七支女子足球队的145名运动员进行了踝关节损伤的调查与分析,结果显示:我国成年女足运动员的踝关节损伤率为33%。在踝关节损伤中,踝关节事韧带的损伤率为60.6%,且多发生在训练年限1~5年的运动员。损伤的原因主要是训练水平不足、局部负荷过重、技术动作不合理等。针对踝关节损伤的原因机理,提出康复和预防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北京张坊岩溶区是北方岩溶的典型代表.通过野外地质调查、节理与岩溶特征观测、地表节理数据统计分析和应力解析,对节理发育特征、节理形成时期及节理对岩溶作用的影响进行研究,发现节理构造对本区岩溶发育具有重要影响:1)节理的延伸方向不仅影响溶洞的延伸方向,而且控制洞穴的平面形态;2)地表斜向节理利于溶蚀裂隙和溶蚀破碎带的发育,而地表层间节理则更利于中小型层间溶洞的发育;3)节理的疏密影响岩溶的发育程度;4)节理充填不易溶蚀物质时抑制了岩溶的发育,而节理充填软弱物质时则有利于岩溶的发育;5)早期形成的节理比晚期形成的节理更有利于岩溶洞穴的发育.  相似文献   

18.
张坊岩溶地貌是中国北方岩溶类型的典型代表。分析张坊地区的地层展布与构造变形,探讨地层-构造演化与岩溶发育的关系。研究区主要出露近水平的中上元古界碳酸盐岩夹细碎屑岩和硅质岩,主要经历印支期(或更早期)伸展状态下的固态流变变形、燕山期的逆冲-褶皱变形和房山岩体期后的伸展变形等多期次构造演化,造就了研究区复杂的褶皱、断裂、构造裂隙和岩溶地貌特征。大型溶洞的发育主要与中上元古界的岩性-地层展布、中生代的逆冲断裂和新生代的伸展断裂等地质作用有关。在多阶段沉积-变形等地质作用控制下,发育了中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4期古岩溶,形成构造抬升侵蚀溶蚀、构造反转溶蚀冲蚀和多次抬升溶蚀侵蚀等3种主要溶洞发育类型。  相似文献   

19.
创伤性肩关节损伤分析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创伤性肩关节损伤的发病原因及其与运动项目的关系,观察采用电针加红外线及运动针综合疗法,治疗本院85例该病患,结果显示有效率达97、6%。提示该疗法是运动卫生保健工作一项有效治疗方法。同时提出预防损伤的重要性及预防措施,避免因损伤造成的功能、精神、财力等多方面的伤害。  相似文献   

20.
本论文利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影片解析法、对我国优秀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的起跳技术与世界优秀运动员的起跳技术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李延熙在上板速度上已接近世界优秀选手,但在蹬伸技术上存在不足,造成第二跳距离所占比例较小,第一、二跳水平速度损失较大.希望能为广大教练员、运动员在今后的教学、训练中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