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周南·芣苢》是《诗经》中独具特色的名篇。它以简朴的内容、明快的节奏引起《诗》家的关注。诗三章,章四句。全文如下: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相似文献   

2.
<正>主题词:《诗经》解读如果春天有节奏,那再没有比《诗经》中的《芣苢》更贴切的了——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芣苢》共三章,每章四句,叙述的是在天朗气清的日子里,女子们三五成群,在山野里采摘芣苢的劳动场景。这首诗的诗人真是很会﹃偷懒﹄呢,除了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  相似文献   

3.
<正>中国是个勤劳而智慧的民族,自古以来就有许多关于劳动的美好诗句。从这些古诗中我们不仅体会到了劳动者的辛勤和不易,也读到了劳动带给人们的快乐和愉悦。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大量关于劳动的农事诗。那时候,生产力十分低下。可在《诗经》中,我们读到的不是对辛苦劳作的报怨,而是充满了生活趣味、轻松快乐的心情及对劳动的赞美。如《诗经》的《周南·芣苢》中:"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  相似文献   

4.
"诗中有画”不是"艺术论的认识迷误”,而是艺术形态学的一个重要问题.它是两种艺术在意境、情趣上的有机化合,异迹而同趣,相异而相通.诗中有画还是诗,而不是画 ,不能用诗的历时性来"剥离”其绘画性的美学蕴涵.诗中有画不是"不包含价值判断”的中性概念,而是肯定性的审美判断.它是一种成熟的艺术境界,熔诗情画意于一炉,以其出位之思,取得超媒体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5.
《芣苢》是《诗经·周南》中的一篇,历代的解诗者,往往从表象论述它,忽视其深含的文化史意义。笔者认为,揭示《芣苢》诗所表现的客观现实和“芣苢”自身的观念意义,对于我们多角度地研究《诗经》,研究原始文化的深层蕴涵,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芣苢莒》在《诗经》中,因其独特的朴素美和韵律美而受到研究者的好评。清代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旷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这段鉴赏十分准确的道出了《芣苢》的意境美,深得此诗个中三味。  相似文献   

7.
对<诗经·郑风·将仲子>一文做了具体研究,针对<郑风>诸诗的特点,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将仲子>等诗不是"淫"诗,而是男女戏谑之诗.  相似文献   

8.
李国栋 《快乐阅读》2011,(13):124-125
众所周知,诗歌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  相似文献   

9.
最近,在华文网站上,有这样一首诗风头一时无两,被它感动的人至少在百万之多.诗的全文如下: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生与死 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相似文献   

10.
现存杜诗中是否确有"乡愁"两字尚是一个需待考证辨析的存疑问题,在杜甫之前,唐代诗人张子容、岑参、钱起等人就已将乡愁二字引入诗中,杜甫《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诗不是述"乡愁"的首创之作;杜甫一生并不是单用愁字就能概括,他蜀中时期的诗歌并非"愁字满眼","诗必言愁",也不是着重为乡愁。我国古代的"乡愁"诗源远流长,代不乏人,名篇很多。杜甫不是中国乡愁诗人的鼻祖,也不是以乡愁诗名世。  相似文献   

11.
《诗经·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非报也,永以为好也。”是脍炙人口的诗句,关于其主旨却众说纷纭:孔子说“见苞苴之礼行”,汉代贾谊说“下之报上”,《诗序》以为“卫人报美齐桓公之恩”;宋代朱熹首倡“男女相赠答”之说,影响甚大;后来又有“厚报说”,认为只是一般意义上的报答,非必指“卫报齐桓”或“男女赠答”。斟酌各家之说,见仁见智,各执其端,而于理皆通。“诗无达诂”,此一显证;同时也说明诗歌创作的目的与功能并不完全对应,而其“能指”往往大于其“所指”。不过,过度解读虽增加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却偏离了诗歌的本来意旨。  相似文献   

12.
邓廷桢作为晚清词坛一位重要词人,他和林则徐的词被誉为“大臣词”中“双璧”。邓氏词学观以“寄意”为中心,求雅,斥艳,推崇白石、玉田的同时,兼采苏、辛,融合两派,从而锻炼出“返虚人浑”词学主张。他的词高朗疏阔,款款情多而又婉曲清扬,实为晚清词史平添了一道不可多得的美学风貌。对邓廷桢词学的研究实有进一步拓展的必要。  相似文献   

13.
《黄河大合唱》是我国合唱史上一部不朽的名作,其艺术价值不仅仅存在于音乐表现上。文章以关注音乐文学审美价值的视角对《黄河大合唱》的歌词进行探讨,主要从“以诗为号角引领抗日救亡运动”、“以母亲河的气魄昭示中华民族的伟大”、“以黄河儿女的坚韧颂扬民族精神”、“以诗的内涵确立乐的形式激起人们的共鸣”、“以文字营造意境烘托气势恢宏的氛围”五个方面论证作品的音乐文学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4.
生活中,人们习惯于从道德的角度来理解教师对学生的爱,甚至极端地认为,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教育的主要目标。一些专家学者在理解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等思想时也存在道德至上的片面性。本文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对教师爱的本质内涵做了思索和探讨。认为基于教师职业的特点,教师爱既包括教师对学生的道德爱,更包括教师对学生的专业爱,只有全面理解教师爱的上述双重内涵,才能真正推动教师工作的优化和学生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5.
对于"无我之境"的渊源及内涵,学界已有许多精到的点评和分析,但对于其类型却至今无人涉足。笔者认为,"无我之境"其实有类型的不同,本文拟结合陶(陶渊明)诗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和谢(谢灵运)诗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两句,对"无我之境"的类型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的鉴赏诗歌文章的“六观法”,能够运用到语文试题中的诗词解析这一题当中.通过学习“六观”中的位体可知道诗词的体裁,置辞可以推测诗人的情感以及“诗眼”,通变和奇正则把握作者的诗艺水准和全诗的“诗魂”所在,事义与宫商则能从音韵角度判别诗人的韵感.“六观法”能全面的推测诗人的内心世界和诗歌思想内涵,这对于解答诗词赏析这样的题目十分有益.  相似文献   

17.
滕汉洋 《柳州师专学报》2010,25(4):48-51,47
长期以来,学者们对韦应物折节一事的真实性和折节的内涵有不同的理解,其原因在于对韦应物《逢杨开府》一诗理解上的偏差。通过对此诗的重新解读可以发现:韦应物折节一事确实存在,其折节的内涵乃是完成了从一个轻狂少年到循吏的转变。至于其转变的原因,除了"安史之乱"的影响,还与诗人自己的家族出身、在家族中的地位及乱后的生活状况等有关。韦应物的折节一事反映了中唐士风转变的历史运势,具有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兴”自提出之后,其内涵可谓众说纷纭,各家之说均只涉及了“兴”的不同方面.钟嵘在《诗品》中对于“兴”的阐释突破了儒家传统诗教思想的束缚,在诗歌创作、读者欣赏和诗歌品评方面,都提到了“兴”.尤其是从诗歌接受角度,由“文已尽而意有余”这一内涵所引起的审美感受是解读“滋味说”的关键.虽然钟嵘的“兴”观还存在着认识的局限,但其在同时代仍具有超越性与前瞻性,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对莎翁十四行诗第116首的解读历来各有侧重,但几乎都以3节1对句的莎翁诗体为解读框架.如果以诗句中主语变化及否定肯定语气变换为依据对诗节进行拆分重构,则作者的情感流动脉络及诗作所展现的画面都昭然可见.  相似文献   

20.
徐志摩的诗歌《偶然》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具体表现在文本、意象、结构、语言、情感等方面。从而使之内涵丰富、富有哲理、意象精美、韵味隽永,表现出作者的唯美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